上堂課我們講了一下動態(tài)描寫與靜態(tài)描寫的區(qū)別,想必有不少作者已經(jīng)覺得自己的文筆變得好一點兒了——進步就是這樣,只能一點兒一點兒積累。今天,我要給大家講另外一個問題:地點與帶入感的產(chǎn)生。首先,我們來看下面這個片段:
李兵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甩在了地上,這才推門走進了寢室。結果他剛一推開寢室門,就看到墻角處蹲著一個穿著土黃色T恤的人——毫無疑問,這是剛子,因為只有他才會將米黃色的衣服穿得臟成土黃色還不洗。
于是李兵走了過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問道:“剛子,干什么呢?”
剛子沒有回答,只是慢慢轉(zhuǎn)過了頭。李兵驚恐地發(fā)現(xiàn),剛子的臉上竟然只剩下一個鼻子,他的眼睛和嘴巴,都不見了……
這段描寫似乎是合格的,因為它已經(jīng)說清楚了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李兵剛進門時)、地點(寢室里)和人物(李兵和剛子)。但如果說它有多優(yōu)秀,好像也說不上。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李兵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甩在了地上,這才推門走進了廁所。結果他剛一推開廁所門,就看到墻角處蹲著一個穿著土黃色T恤的人——毫無疑問,這是剛子,因為只有他才會將米黃色的衣服穿得臟成土黃色還不洗……
停!
想必大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這前后兩段描寫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唯一的區(qū)別就是將“寢室”換成了“廁所”??墒窃谔鎿Q前后,兩段文字所表達的東西也是完全相同的,而且一點兒不和諧的地方都沒有——是寢室和廁所太像了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這段話的描寫太過籠統(tǒng),導致所述的地點只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而不是一個能讓讀者身臨其境的場景!
講故事要生動,要讓讀者不由自主地陷入故事當中去,這也就是所謂的“帶入感”。而帶入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就是讓讀者認為自己經(jīng)常接觸的場景中發(fā)生了故事中所講的事件??墒?,如果連最基本的場景設定都不能讓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話,接下來的帶入感又要怎么產(chǎn)生呢?
那么,應該如何讓故事中的場景“生動”起來呢,是要像小說一樣不厭其煩地去一點兒一點兒描寫嗎?
短篇故事一共就那么幾千字,如果你用了幾百字乃至上千字去描寫一個地點是什么樣子的,那這篇故事基本就沒法看了。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學習如何在情節(jié)進展中讓劇中人“帶”出一個地點的特點來。人物是有活動的,而不是靜止的。那么在他活動的時候,肯定會與周邊的一些“道具”產(chǎn)生互動。如果你讓他與該地點特有的道具產(chǎn)生了互動,那就會成為“身臨其境”的來源了。
依然以開篇那一小段描寫為例,讓我們來想一下寢室里應該會有的東西:床、窗子、窗簾、儲物柜、桌子、椅子、暖壺、掃把、拖布、水桶、一些雜物、生活垃圾、被褥……好吧,寢室里面可能出現(xiàn)的東西太多了,姑且先說這么多吧。
那么,接下來就要開始了:
李兵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甩在了地上,這才推門走進了寢室。結果他剛一推開寢室門,就看到窗子旁蹲著一個穿著土黃色T恤的人——毫無疑問,這是剛子,因為只有他才會將米黃色的衣服穿得臟成土黃色還不洗。而他現(xiàn)在所做的事情,則是左手拿著天藍色的窗簾擦臉,然后又用右手將紅色的液體抹在旁邊的床腳上。
于是李兵走了過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問道:“剛子,鼻子出血了,怎么不去洗洗?”
剛子沒有回答,只是慢慢轉(zhuǎn)過了頭。李兵驚恐地發(fā)現(xiàn),剛子的臉上竟然只剩下一個鼻子,他的眼睛和嘴巴,都不見了。而那鮮紅色的液體,竟然是從原本應該是眼睛的位置上滲出來的……
看,這段描寫跟最開始那一段只差了幾十個字,但卻寫出了極強的帶入感。因為這段話里面的東西都是寢室里特有的,而且還是每個讀者都熟知的,一下子就會讓他們回想起自己所住的寢室其實也是這個樣子的。如果還想一字不變地將“寢室”替換成“廁所”,那已經(jīng)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如果你也想讓你的故事產(chǎn)生更強的帶入感,那就從仔細觀察身邊的場景做起,讓你的劇中人利用起身邊的特定物品,讓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和讀者產(chǎn)生共鳴吧!
熊貓人投稿郵箱:
75951778@qq.com
編輯/子衿 317138597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