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琰
在上個世紀,一張張手繪的電影海報,曾經(jīng)是城市街頭的一道道風景。上海更是如此,大光明電影院、國泰電影院、燎原電影院、曹楊電影院……一部新片上映,每個電影院門口都會張貼各不相同的巨幅海報,而且每過幾天就換一張新的。
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手繪電影海報逐步被取代,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畫海報的美工行當也隨之消失。
一部新片上映,美工是第一個看電影的人
上海最后一批手繪電影海報的老美工僅有十幾位,今年63歲的李樹德是其中之一。
在2016年最后一個月,李樹德開始忙碌起來。他把十幾位老美工聚集起來,希望能夠重新創(chuàng)作一些電影海報進行展覽,以此紀念2017年建軍90周年。
李樹德從小喜歡畫畫,但沒有經(jīng)歷過正規(guī)藝術教育。中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房地局工作,管過倉庫,也做過財務。
上世紀70年代末,他面臨了一個職業(yè)生涯的選擇:去做公務員,還是去電影院做美工。喜歡寫寫畫畫的李樹德毫不猶豫,去了普陀區(qū)的曹楊影劇院做美工。他在工作期間不斷進修,并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主修書籍裝幀,拜賀友直為師學插圖,又學了石膏、素描、油畫。
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幾乎每個電影院都有一到兩個專職的美工師,負責手繪電影海報、展廳布置,以及排片信息公告等事務。
一部新片上映,美工是第一個看電影的人。李樹德給本刊記者展示了一張“試片證”,上面清楚地印著年份,貼著他的一寸照片。試片證每年更換一次。持有它,就等于拿到了最新影片的通行證。每周二,全上海的美工師都聚集在南京西路上的大光明電影院,觀摩新片。
從曹楊電影院騎車過去大約需要40分鐘,為了和其他電影院的美工們多一些交流時間,李樹德總是提前到場?!翱雌瑫r,我總是坐在第一排,記下電影里有哪些場景可以入畫。看完影片后開始找資料,比如《少林寺》,要找主演李連杰的照片、少林寺的風光照、武術圖片等?!崩顦涞聦Α恫t望東方周刊》說。
獲取電影放映信息的唯一來源
那時候一部電影上映前,每家電影院都會拿到八張劇照,并且有一些簡短的劇情說明,美工們主要根據(jù)這些素材畫海報。
創(chuàng)作一幅海報需要兩三天的時間,但是前期的構思準備過程卻更長。這考驗的并不只是美工的繪畫功力,更需要他們對影片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一幅海報對影片信息的展示能力以及展示程度、對于人物精神氣質(zhì)的傳達是否準確等,都更為重要。
不僅如此,海報上還要有電影片名、類型、出品廠家、編導、演員、放映時間等信息,字體、大小、位置都有考究。
“在那個年代,大家獲取電影放映信息的唯一來源就是影院門口的海報?!崩顦涞抡f,“每次張貼出新的電影海報,都會引來百姓圍觀,即便不買票也來看看海報過過眼癮?!?/p>
除了畫海報,美工還承擔著電影院櫥窗布置的工作。那些年,上海作為全國電影重鎮(zhèn),電影院的櫥窗設計也在全國領先。
據(jù)李樹德回憶,當年的電影院櫥窗不僅僅是海報那么簡單,還有立體設計。他記得科幻大片《侏羅紀公園》上映時,他不僅畫了巨幅海報,還在曹楊電影院的門前布置了大片的立體場景,有兩米高的恐龍、熱帶雨林背景燈等。如此一來,影片宣傳一下從平面海報變?yōu)榱Ⅲw呈現(xiàn),也從影院延伸到了街區(qū),吸引了更多的觀眾。
最大的海報和2米長的畫筆
1986年,施元祥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幅電影海報——日本影片《幸福的黃手帕》。從構思到完成,他畫了四天。他已70多歲,卻仍能清楚地記得那張海報的內(nèi)容——女主角走過來,黃色的手帕在飄動。
當時,施元祥剛從新滬鋼鐵廠調(diào)至滬光電影院做美工,一做就是十多年,畫的海報共有數(shù)百張。
1996年,為了修建延安路高架,滬光電影院被拆除,一同被拆的還有兒童藝術劇場、瑞金劇場等,上海音樂廳則被平移了66米。
離開滬光后,施元祥調(diào)到大光明電影院,那里當時有上海最大的海報墻,因此有全上海最大幅的電影海報,約24平方米大小。
在這么大幅的畫紙上作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施元祥對本刊記者說,畫一張海報,要用大大大小小不同型號的筆,“最大的筆刷比手掌還寬,一般用來畫背景,而細節(jié)處則需要小筆精細描繪了”。
畫的時候要站在近處,時不時還要退到遠處觀察整體效果,得爬凳子梯子,上上下下很多次。“于是,我自造了一種特殊的畫筆,找來木桿,有幾十公分、一米、兩米長的,前端綁上畫筆,這樣就可以站在遠一點的地方,高處也能輕松畫到?!?/p>
每位美工都有不同的工具。同樣曾經(jīng)在大光明電影院做美工的徐維豹,當年是出了名的“快槍手”,一天就能將24平方米大的海報畫出來,他有把特制的椅子,攀高爬低,都能坐在上面畫。
在手繪海報最輝煌的80年代,一部新片要上映前,全上海上百家電影院美工會同時開始畫。新片上映前兩天,各家電影院門口就開始張貼海報。那時候全市放映的電影都是同樣的片子,但每張海報卻完全不同。
一部電影通常公映一周,海報一般也只張貼一周,然后下一張嶄新的海報又出現(xiàn)在影院門口?!盀榱宋^眾,電影里有明星的話,一定就會畫明星”,施元祥對本刊記者說。他記得自己畫的《芙蓉鎮(zhèn)》海報中,畫面是當紅影星劉曉慶和姜文在街上掃地的情景。
那時的美工是各個電影院的緊缺人才,美術專業(yè)的學生較少,只能靠熟人介紹。全上海當時共有80多家電影院,鼎盛時期有近200名美工。
也有許多名家參與了電影海報的創(chuàng)作,蔣兆和、張仃、程十發(fā)、陳逸飛等著名畫家都曾留下手繪海報佳作。
盛況成為傳說
“這里就是原來掛海報的地方。”李樹德指著曹楊影城二樓玻璃窗說。1959年建成的曹楊電影院,是服務曹楊新村的文化配套設施。
而大名鼎鼎的曹楊新村是新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由第一任上海市市長陳毅親自選址籌建,因為最初入住的都是省市甚至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獲得者,這里一度被稱為“勞模新村”。
雖然規(guī)劃早,但曹楊新村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電影院、文化館、少年館、商場、醫(yī)院、學校,即使放在現(xiàn)在,這樣的配套也堪稱齊全。
“過去的電影院是服務所在區(qū)域的人,基本上都建在各個區(qū)的商業(yè)中心,或者居民聚集區(qū),而現(xiàn)在的電影院很多都在商場里。”李樹德說。
曹楊電影院的另一特色是立體宣傳櫥窗,曾被評為市特級櫥窗和全國宣傳櫥窗第一名。1998年的票房收入為363.8萬元,創(chuàng)歷史最高,增長幅度為同年上海電影放映行業(yè)冠軍。2002年,在曹楊影劇院原地重建,更名為曹楊影城。
上世紀80年代初,李樹德又被派去籌建燎原電影院,影院位于長壽路膠州路。燎原電影院按照當時最先進的標準建造,開張后,觀影者絡繹不絕,票價也從5角漲到了1元。很多新片會選擇這個新式電影院作為首映場所。鞏俐、劉曉慶、劉德華等明星都到燎原電影院做過宣傳,《芙蓉鎮(zhèn)》在這里公映時,長壽路膠州路口人山人海。
燎原電影院附近是國棉一廠,當時工廠會組織工人看電影,工人們輪流看,一個千人左右的放映廳,要接連安排幾天?!澳菢拥氖r現(xiàn)在都成為了傳說”,李樹德說。
1988年,燎原電影院在全市最早開辦了通宵電影,被譽為上海的“不夜城”。與大光明電影院周末通宵場不同,燎原電影院是天天通宵場,場場都火爆。當年,燎原電影院還被列為上海影院六強之一。
1990年,燎原電影院又創(chuàng)新開設了上海首家環(huán)幕電影廳,九部放映機同時放映,觀眾站在廳中央,360度觀看播放的風光片。1994年,因市政工程的需要,燎原電影院被拆除。
曾經(jīng)的“遠東第一影院”
施元祥工作的大光明電影院歷史更為悠久。其前身是建于1928年的大光明大戲院,耗資100萬兩白銀,出自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之手,當時被稱作“遠東第一影院”。
資料顯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光明放映的幾乎都是歐美影片。在檢票口,有中英文對照的當日所映電影的說明書,上面除電影內(nèi)容外,還印有影片公司名稱、演職員表、海報、劇照等,進場觀眾可免費取閱。由于戲院放映的都是原版片,所以每一個座位上都裝有“譯意風”,通過耳機向觀眾播講劇情和對白。
票價一般在6角與2.5元之間,遠遠高于當時的其他生活必需品。因此,去大光明看電影是一種品質(zhì)生活的象征,對老百姓來說,是一件隆重而值得炫耀的大事。
21世紀后的大光明走了下坡路。2009年,大光明花費1.2億元人民幣,進行了歷時一年多的整體重修,幾乎恢復了舊時模樣,但曾經(jīng)的輝煌卻已不再。
與大光明幾乎同期,位于東嘉興路的天堂大戲院由英國著名設計事務所打造。大戲院幾經(jīng)易主,先后改名天韻大戲院、日進劇院、嘉興影劇院。
嘉興影劇院的經(jīng)營后來陷入窘境。2010年,嘉興影劇院甚至面臨被改造成為火鍋店的境遇。最終,虹口區(qū)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領導小組采取了行動,展開保護性修繕,使其回歸原貌,直至2013年才重裝開業(yè),變身為“星夢劇場”。
另一處滬上著名的電影院,即國泰電影院,由英籍廣東人盧根于1930年建造的法式建筑,外墻采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內(nèi)部建筑富麗堂皇,1932年國泰開業(yè)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zhí)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適集現(xiàn)代科學之大成”。
新世紀后,國泰電影院也迎來翻新,外部修舊如舊,內(nèi)部則煥然一新。
上世紀90年代末電影院落寞
1997年,《泰坦尼克號》上映。施元祥用了三天時間完成了這部電影的海報,男女主角相擁,背后是年邁的女主人公,更遠處是幾近沉沒的巨輪。
畫完這幅海報之后沒多久,施元祥和李樹德都覺得,自己不用再畫海報了?!坝∷?、打印的電影海報出來后,我一下子從畫海報變成貼海報,后來有電子排片之后,連貼海報的活兒都沒有了?!?/p>
與此同時,電影業(yè)受到了電視的沖擊,進入了低潮期,電影院變得冷清。“大光明千人大廳有時只有一兩個人來看,我們只好退票?!笔┰檎f。
在上世紀90年代末新世紀初,電影片方會提供更多的劇照,甚至設計好全開大小的海報,分送到各家影院。美工要么直接用設計好的海報,要么依照自己影院墻面的規(guī)格重新構圖。但總體來說,那是上海電影海報非常趨同的兩三年,手繪還存在,卻已經(jīng)不是百花齊放拼創(chuàng)意的時期了。
再后來,電影制片廠、電影公司開始統(tǒng)一印刷電影海報,全國的電影院幾乎都不再需要美工師手繪電影海報。美工師們要么退休,要么轉(zhuǎn)行,手繪電影海報成了歷史。
2000年施元祥退休,接替他的年輕人工作了一兩年后,這個行當幾乎在電影院里消失了。
“在今天看來,他們所描繪的不僅僅是一張海報,更是歷史,是電影的發(fā)展史,也是城市的變遷史?!鄙虾k娪凹覅f(xié)會常務副主席許朋樂說。
然而,這些承載記憶的手繪電影海報留存量極為稀少。手繪電影海報所用的是8K大紙拼貼而成,最常用的尺寸是6張8K紙大小,有的更大。紙張大而薄,再加上在戶外風吹雨淋,根本無法保存完好。
電影院的海報墻,一般都是在舊海報上貼新海報,糨糊一層又一層,海報結成厚厚一塊,再一下子撕下來,拿鏟刀鏟平。“當時買不起照相機,撕掉就撕掉了,畫了那么多海報,留下照片的沒有幾張?!崩顦涞抡f。
手繪電影海報展覽
李樹德始終惦記著自己的老本行。2014年,他和同行董培盛等人開始籌劃,將昔日的老美工們聚集在一起,重新創(chuàng)作手繪電影海報。最終他們找到了十幾位老美工,其中最年輕的也已年過60了,最年長的徐維豹已經(jīng)77歲。
他們共同制定重畫電影海報的主題是“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十多位老美工挑選了近40部抗戰(zhàn)影片,進行重新創(chuàng)作,每人要完成三四幅。
“最初的行動還是一種自發(fā)的、沙龍性質(zhì)的”,李樹德說,但很快他們的活動引起了普陀區(qū)文化局和檔案館的關注。普陀區(qū)檔案館、圖書館、曹楊新村村史館都紛紛向他們開放,歡迎前去查閱資料、開沙龍、討論會,還從經(jīng)費上予以支持。
在幾個月的時間里,老美工們完成了30幅抗戰(zhàn)影片手繪海報,有《小兵張嘎》、《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等老電影,也有新片如《金陵十三釵》等。
2015年6月9日,一場名為“勿忘·前行:抗日戰(zhàn)爭電影海報新作暨主題美術作品巡展”在普陀區(qū)圖書館、滬西工人文化宮等多地舉辦展覽;在中華藝術宮的展出更是延續(xù)了兩個月之久,參觀者里有南京大屠殺遺屬,還有新加坡電視臺來聯(lián)系跨國巡展,一時社會反響熱烈。
2016年,正值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李樹德等老美工們再次以長征為題材,創(chuàng)作40張手繪電影海報。2017年,他又籌劃起建軍90周年的海報展。
這些重新創(chuàng)作的海報大部分被普陀區(qū)檔案局留存?!霸俨涣舸婢陀肋h消失了”,普陀區(qū)檔案局局長何麗芬說。
2016年2月,海報展最初的倡導者董培盛病重逝世,昔日的老美工又少了一位。他1981年為電影《小街》創(chuàng)作的海報,已被中國美術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