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
摘 要:興紫砂壺在古今茶具中是最具特色、最富文化內涵的,它不僅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的特殊功能,更為人稱羨的是其壺內所蘊含的文化修養(yǎng),它古樸端莊的造型,不僅是一件茶具,更是具有文化品位的藝術品。
關鍵詞:紫砂;造型;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020-01
紫砂壺素雅的造型變化也很多,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可說是一座壺藝造型的藝術寶庫。從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這里主要指動物和植物兩個內容:動物有飛禽、游魚、走獸和人體;植物,有樹木、藤草、花卉和蔬菜。這些都是壺藝造型、素雅裝飾的題材。也有借形改裝,亦就是借古代陶瓷器、青銅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生產(chǎn)、生活用器具,然而也就素雅的幾何形體、運用點線面的結合構成的壺體造型,有正方、長方、錐形、菱形、梯形、懸膽、張臂、扁長形、方圓組合等造型。從形而言,有自體伸縮,其中有整體伸縮和局部伸縮兩種,這和造型的放大縮小概念又有不同,而是指構成造型的輪廓,整體的局部的向高度伸展,或向扁平壓縮和擴張,達到效果。此外,還有抽象啟示,天上云紋的變幻、煙的縈繞、紋亂線組合、奇石山川的花紋,給人以偶爾一得的啟迪。加以素雅淡化的形式增強了紫砂壺的親和力、是現(xiàn)代創(chuàng)新的壺體造型的源泉和本體。現(xiàn)代人的創(chuàng)作思路素材雖多但我認為不應該脫離素雅的藝術造型。更不是胡里花梢的表面文章。現(xiàn)代人把不銹鋼做外壺,里面再弄個紫砂膽囊,還把紫砂材料做成鍋等等技法。
在紫砂壺豐富的造型中有凹凸線、凹線、圓線、碗口線、飛線、翻線、竹片線、云肩線、弄堂線、隱線、側角線、陰角線、陽角線、方線等。蓋有截蓋、壓蓋、嵌蓋、虛蓋、平蓋、線蓋,口蓋直而緊,直徑通轉。嘴,有直嘴、一灣嘴、一灣半嘴、二灣嘴、三灣嘴,嘴孔有獨孔、多孔、球孔,注水流暢。所有的造型只是為追求一素潔淡雅的超凡脫俗的理想效果。
紫砂壺的品類,有光貨、花貨、筋瓢貨。光貨的工藝處理,圓形珠圓玉潤,方器輪廓周正?;ㄘ浀墓に噷憣嵄磉_逼真,寫意也表達出素潔淡雅的趣味。
歷代藝人把大自然賜予的紫砂泥,在靈巧的手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世界陶瓷史上獨樹一幟,它既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又是帶給后人的沉重壓力。后人要想逾越這一高度的確具有許多的難度。從現(xiàn)代的壺藝創(chuàng)作來看,大都依賴傳統(tǒng)模式,不論是素凈的光貨,還是仿生的花貨,或是書畫的文玩,以及借鑒其它傳統(tǒng)藝術,如青銅器、雕塑器、木刻器、古陶瓷等各紋飾的筋瓤貨等作品,均是在前人基礎上的完善,在傳統(tǒng)模式上的繼承、復制,壺藝創(chuàng)作并沒有質的突破。盡管他們有著深厚的制作功底,熟練地掌握了時大彬高超的制壺技藝、陳鳴遠惟妙惟肖的仿生技巧、秉承了陳曼生的遺風;盡管他們制作的仿生作品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臨摹作品也幾可亂真,但是他們的壺藝創(chuàng)作均沒有突破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的模式,或許這就是過分依賴傳統(tǒng)的無奈結果。
紫砂壺的造型藝術不論是光素器、花器、方器、圓器還是筋紋器,不管是傳統(tǒng)造型還是現(xiàn)代派,都要有一個法度的問題。這個法度,某種意義上來講和繪畫一樣,第一要立“意”,意境高作品自然出手不凡;第二是謀篇,所謂謀“篇”,就是追求整體美,壺與畫一樣要把握好局部與全局的關系,當空則空,當滿則滿,虛實相交,自然和諧,造型上能達到這種境界,作品自然美不勝收;第三要做到“認真”,像繪畫一樣,每一筆下去都要認真用心才會出好畫。
紫砂壺造型設計上的對比與調和是利用壺身各部的異同來表現(xiàn)。大小、造型的方圓、線條的曲直、坯質的粗細、色彩的冷暖等,都是構成不同視覺效果的元素。紫砂壺藝中對比與調和經(jīng)常是交錯的使用在同一件作品上,以取得更佳的造型外觀。如:一把壺的鈕部和壺身,設計者往往用以小對大的手法,做成這兩者在體量上的大小對比。同時,又把壺鈕造成壺身的形狀,使兩者的設計在相似對比中取得調和。再以四方抽角竹頂壺為例,在形體和輪廓上,它的體面方圓結合,線條曲直并蓄。但是作者又在明確的對比中運用線、面、體等平線的過度和銜接,來取得整體造型的統(tǒng)一協(xié)調。
實體與虛空間是指造型體本身與形體外形相對形成的空間。恰當?shù)奶搶崒Ρ扔欣诩訌娫煨偷奶攸c和裝飾性,是取得造型整體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壺把在壺體上回轉構成的兩形空間,若可呼應主體形狀或其線條的特點,則可達到加強整體感的作用。又如:在壺底加上支腳,將壺體架空,加強造型下部的虛空間,或是在肩上架起提梁,增加壺體上部的虛空間,這些手法都是以虛實對比的原理以增強造型的氣勢。紫砂壺的造型雖然隨著時代的變化更加的多樣化,但仍然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美學,相信在未來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美的紫砂壺器。
參考文獻:
[1]史俊棠,盛畔松.紫砂春秋[M].北京:文匯出版社,1991.
[2]姚遷.宜興紫砂陶藝[M].臺北:臺灣南天書局,1982.
[3]徐秀棠.中國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