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
近日,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qū)一名七旬老人被電信詐騙分子騙走了其畢生積蓄15.8萬元。而對于電信詐騙幾乎沒有人會覺得它陌生,有數(shù)據(jù)顯示,近十年來,我國電信詐騙案件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快速增長。2015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立電信詐騙案件59萬起,同比上升32.5%,共造成經濟損失222億元。2013年至今,全國共發(fā)生被騙千萬元以上的電信詐騙案件94起,百萬元以上的案件2085起。在如此高的詐騙成功率背后,為何遲遲沒能讓我們引起警覺?為何總是要等到悲劇發(fā)生后,以血的代價換來警醒,才會開始深思呢?
普遍撒網 智能詐騙
回顧2016年兩起轟動一時的電信詐騙案,受騙者不僅僅是來自不諳世事的社會弱勢群體,還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且閱歷又相對豐富的人群。今年8月19日下午,打到家里的一個電話讓徐玉玉欣喜不已。家住山東臨沂的徐玉玉今年考上了南京郵電大學,由于家庭困難,遂向教育部門申請了助學金,這個來電正是通知她馬上就可以領到這筆助學金了,但前提是需要先匯一筆款給對方,最后的結果卻被騙走了東拼西湊來的9900元學費。而就在與家人去派出所報案回來的路上,女孩心臟驟停,經搶救無效后離世。這是一起令人扼腕嘆息的悲劇,隨著各方媒體的爭相報道,電信詐騙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一時間,同類性質的事情也爭先恐后地出現(xiàn)在各大媒體的頭條。
在“徐玉玉”事件之后,有媒體報道稱,一位清華大學教授被騙1760萬,這算得上是“精準詐騙”的典型。從案例來看,詐騙分子第一步是冒充“公檢法”人員來騙取受害人的信任,隨后詐騙分子開始“秀演技”,通過對受害人所掌握的信息來進行話術操控,使得受害人信以為真,導致被騙走巨款。其絕大部分原因在于該清華教授剛剛賣了一套房子,回到家就立即接到了詐騙分子的電話,并稱他漏繳各種稅款等等,各種恐嚇威逼,然后教授一步步中計,最終1760萬全部被騙走。而此過程中,詐騙分子能精確地告訴他,網簽合同的編號是多少,各種交易中很細節(jié)的一些信息,且說得頭頭是道。
如果你問教授不知道電信詐騙嗎?其實不然,現(xiàn)在電信詐騙已經趨向于智能化詐騙,各種詐騙手段層出不窮,叫人防不勝防。據(jù)分析,電信詐騙之所以如此猖獗,主要在于它沒有特定的人群,而是通過電話、短信、網絡普遍撒網來“引魚上鉤”,詐騙金額不分大小,詐騙手段靈活多變。而且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背景下,個人信息極易被泄露,這又給詐騙分子提供了“精準定位”的詐騙機會。此外,電信詐騙采用遠程非接觸的方式來實施詐騙,一些詐騙組織團伙中分工明確,對于采購終端移動設備、電話號碼、銀行卡、編寫詐騙劇本、詐騙培訓、電話溝通培訓、銀行轉賬等等都有不同的專人負責,環(huán)環(huán)相扣,類似正規(guī)公司的規(guī)范化操作,并且你不知道我是誰,我也不知道你是誰,隱蔽性極其高。
專家解析
如何防范電信詐騙
有時候輿論總是一邊倒,一會兒站在法制健全的角度來問責,一會兒站在犯罪分子以“背德”的角度來譴責,一會兒站在電信虛擬運營商的角度拯待規(guī)范等等,當然這些確實迫切地需要我們去問責,去健全,但其實最主要的還得靠我們自己提高防騙意識。
或許防范電信詐騙真的不容易做到,但許多血的事實告訴我們,再難也得前進。以支撐虛擬運營商并提供后臺服務的深圳市優(yōu)克聯(lián)新技術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前華為無線首席戰(zhàn)略官譚竹表示:“社會管理當中,為了減少違法,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叫前置式的措施,一種是后置式的措施。前置式的方法是減少形成某類違法事件的條件,提前預防,比如為了減少暴力殺人案的發(fā)生,禁止民間擁有槍支、炸藥、菜刀實名,這都是前置式的方法。后置式的方法是在利益天平上讓違法獲得的利益與代價相比更不合算,這樣就消滅了動機?;氐叫煊裼袷录蟻?,中國之所以電信詐騙層出不窮,根本原因還是違法成本(風險)與違法獲得的利益相比還是太低?,F(xiàn)代通信技術已經非常便捷,要想用前置式的方法,從技術手段上限制,消除詐騙案件,幾乎不可能。現(xiàn)在我們已經失去最佳機會,后期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在電信詐騙案出現(xiàn)初期就立法,嚴格執(zhí)法,那么就不會讓不懷好意者意識到這是利益大餑,也就沒有機會讓其發(fā)展大,案件破獲也將變得不再那么吃力?!蓖瑫r,譚竹建議:相關主管單位需要加強聯(lián)動前置式和后置式的社會治理辦法,在一定程度上,既治標也能治本。
于虛擬運營商而言,譚竹也談到,應當作為一個機會,始終堅持與政策保持一致,完全可以領先健全法規(guī)出現(xiàn),業(yè)內自我調控,堅決淘汰破壞規(guī)則、違法亂紀的虛擬運營商,保護遵紀守法者,也意味著行業(yè)只有更自律才能生存,才能在未來更好地樹立虛擬運營商的品牌形象。而作為民眾,他們是需要找原因和一個發(fā)泄批評的渠道,但是并不能一味地指責某一個單位或是行業(yè),應當理性看待,加強自我管控,提高自我安全防騙意識。
格林律師事務所的楊河律師則分析稱,現(xiàn)今詐騙形式各種各樣,主要是以通過遠程方式,編造虛假信息,設置騙局,對受害人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給不法分子轉賬的違法行為。
對于如何預防身陷電信詐騙,楊河律師建議:當收到可疑的電話、短信、微信等信息時,要保持冷靜,謹記“三不一及時”原則:即不輕信、不透露、不轉賬、及時報案,對于來歷不明的電話、短信、微信信息要保持警惕,不要貪小便宜,如涉及親人朋友、領導熟人等必須要通過其他渠道核實,要求提供身份信息、銀行卡、密碼、驗證碼或要求轉賬等的,要保持警醒,如有疑問,可撥打110核實。如感覺自己確實上當受騙了,務必保留好轉款憑條或網絡轉賬信息、騙子的銀行賬號、聯(lián)系電話等,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