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莎·卡金尼琴蛙+美婧
如今的墓地越來越像垃圾填埋場。美國人開始選擇一種對生態(tài)不具破壞性的方法來埋葬死者。今天我們將帶您了解時下美國最為流行的“綠色葬禮”。
丹·萊文不知道自己何時會因何而死,但他卻能確定自己死后將發(fā)生什么:人們脫去他身上的衣物,將他的遺體清洗、冷凍,不使用任何化學防腐物質,待尸體慢慢腐爛。葬禮當天,他的遺體上覆蓋著一塊純天然纖維的布,他將被埋在新澤西一個小村的小樹林的3棵冬青樹之間。他的墳頭沒有墓碑,也沒有任何能表明墳墓主人身份的東西。墳墓沒有混凝土的拱頂,墓穴深一米多一點——這個深度足以讓野生動物不打擾到死者,同時又能接近地面,讓好氧菌充分調動體內的酶從而將尸體和死細胞分解。幾周后,他的遺體將被侵蝕,成為蛆和蠕蟲的“盛宴”。再過兩個月將只剩下骨架。最后連骨頭也逐漸被分解。他的遺體將會被自然完全吸收,不留任何殘余。
在過去的150多年里,那些失去親友的美國人,喜歡用甲醛對逝者的遺體進行防腐處理,然后將其裝進金屬棺材,最后挖一個盡可能深的墓穴埋葬。這種復雜的喪葬程序為殯葬服務業(yè)帶來了近160億美元的高收入。
但近10年來,上百萬像丹·萊文一樣出生在嬰兒潮時期的人,開始尋求一種更簡單、更生態(tài)的方法埋葬死者。這代人喜歡回收利用廢物,喜歡有機產品和自然分娩,希望在自然環(huán)境中死去——喜歡用藤條或海藻做的棺材和可以分解尸體的“真菌壽衣”。
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顯示,64%的40歲以上中老年人會考慮死后舉行綠色葬禮,而5年前這一比例只有43% 。
人們觀念正在發(fā)生變化,其原因多種多樣。為生態(tài)安葬的服務及產品提供認證的非贏利組織“綠色葬儀協(xié)會(GBC,Green Burial Council)”的執(zhí)行理事凱特·蘭格尼認為,價格是人們選擇綠色葬禮的主要原因之一。拒絕使用棺材、墓碑和墓穴材料,有助于節(jié)約資金,因為這些東西經常漲價——舉辦一場傳統(tǒng)葬禮平均需要花費成本7000至1萬美元。
生態(tài)安葬的其他優(yōu)點也因人而異。蘭格尼在從事殯葬服務業(yè)的這些年里,聽說過很多有趣的故事,有關于想死后埋在自己辛勤勞作過的土地里的農民的故事,有生物學家被再次成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的新理念深深吸引的故事,還有只是想找一個幽靜的地方靜靜地安息的普通人的故事。
當然,選擇綠色葬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如今的墓地越來越像垃圾填埋場:土壤每年都會被超過300萬升的有毒甲醛侵蝕,還要耗費1.15億噸鋼材來加固棺材。這些建材無法被土壤分解,相當于占用了1.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3億噸混凝土的體積。這些珍貴的資源本可以被更合理地利用,卻變成了喪葬中的生態(tài)垃圾,幾個世紀都無法被土壤分解。
火葬在很早以前就被認為是一種環(huán)保的喪葬形式,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火化尸體需要大量化石燃料,大氣中汞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就會大幅增加?!叭绻藗円庾R到自己選擇的喪葬形式將帶來如此多的二氧化碳,也會感到良心不安的,”蘭格尼說,“但事實上許多人并不知道他們在彌留之際的最后一個選擇是多么的重要?!?/p>
53歲的丹·萊文擁有一家專門生產天然寵物飼料的公司,他說,他終于在某種程度上明白了“塵歸塵,土歸土”這句話?!皞鹘y(tǒng)葬禮的目的在于盡可能保持逝者遺體的完整性,但如果遺體不被土壤分解,”他說,“不僅污染土壤,還阻止了原子循環(huán)……事實上這恰恰是打斷了生命周期?!?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1/20/hwwz201701hwwz20170118-3-l.jpg" style="">
生態(tài)埋葬并不是一種新生事物,相反,將逝者的遺體包裹在紗布下直接埋入土壤的做法自古就有?!妒ソ洝贰赌ξ魑褰洝泛汀豆盘m經》早就記載過類似的埋葬方法,后兩者中還明確提到:逝者的遺體要直接與土壤接觸。直至美國內戰(zhàn)期間,戰(zhàn)地醫(yī)生們才開始對士兵的尸體進行防腐處理,好讓這些士兵的遺體能完整地回到故鄉(xiāng)進行安葬。與此同時,美國的消費者開始癡迷于將親人的尸體保存起來。
隨著防腐技術的不斷完善,殯葬人員還學會了保持死者的外貌,甚至可以修復遺體在重大災難性事故中造成的創(chuàng)傷。交通越來越便利,親朋之間居住的距離也越來越遠,為等到遠房親戚趕來參加葬禮,經常需要將葬禮延遲,給尸體做防腐處理就變得非常必要。再后來遺體也可以被運送到世界各地了,遺體要在長途跋涉后仍保持原樣,所以給尸體使用防腐劑也變得更加普遍。
想要保存尸體不腐爛直到埋葬,首先要考慮的是外界因素,如微生物和昆蟲——在安葬后影響尸體的主要因素——尸體的侵蝕。而鋼和混凝土制成的雙重保護棺能較好地保護尸體,人們不必再為愛人的遺體可能受外因破壞而擔憂。顯然,殯葬服務是逝者與這個世界最后的聯(lián)系,人們也很樂意將錢花費在昂貴的喪葬商品與服務上,而且越來越多的喪葬服務公司開始通過推行喪葬文化發(fā)展服務,在他們主導的這些文化中,保存尸體的完整性才被認為是人生的最完美落幕。
這也正是殯葬服務價格不斷上漲的原因之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現(xiàn)在已超過40%)都會選擇死后火葬遺體。這種喪葬方式價格較低(約1000美元),因為它不需要專門保存遺體,也不需要昂貴的棺材。此外,如果死后遺體直接被火葬,許多家庭也不再舉行喪葬儀式和祭祀活動,只將骨灰撒掉或者收進可以方便存儲的骨灰盒即可。
在20世紀90年代初,殯葬服務業(yè)發(fā)展得越來越全面,以至于傳統(tǒng)的葬禮變得越來越正式和昂貴,一些英國居民便開始尋找其他安葬方式。1993年在英國經濟衰退的頂峰時期,英格蘭西北部城市卡萊爾殯葬服務行業(yè)的領頭人肯恩·韋斯特,找到了一種經濟實惠的方法——擴建維多利亞時代的城市公墓。
韋斯特提議增加森林面積,用來埋葬可降解的棺材和壽衣,墳墓不用墓碑而是用橡樹幼苗做標記?,F(xiàn)今,韋斯特已經成功地讓不需要修剪植物或噴灑農藥的“雜草墓碑”成為了墳墓的天然掩護。他說自己的這個想法源于“追求自然與人的和諧統(tǒng)一”的新理念。
森林墓地的流行,引起了英國“自然死亡中心”的興趣。該組織由3位心理治療師于幾年前在倫敦創(chuàng)辦,主要關注“生命終結”的問題:他們主張人們在家里而不是在醫(yī)院去世,事實上,超過90%的人在醫(yī)院死去。該中心的創(chuàng)立者們聽說了韋斯特的森林墓地后,便決定擴大其管轄范圍到死后程序上。1994年,在該中心的支持下,“自然埋葬協(xié)會”成立,其目的在于“確保每位公民都有自己的生態(tài)墓地”。現(xiàn)在在英國大約有250個這樣的服務機構。
但與此同時,生態(tài)安葬在美國市場上推廣卻花了很長時間。在美國,生態(tài)安葬的理念始于2005年,現(xiàn)今在超過1.5萬所的殯葬機構中已有225所通過了該服務項目的認證。
然而,這個數(shù)字還在不斷增長中,為了推廣這種無損于自然環(huán)境的安葬形式,相關機關便規(guī)定這些機構運營前不必經綠色葬儀協(xié)會認證。這樣做還極好地促進了消費需求。
越來越多的殯儀館開始重視這種新式安葬,并將其作為彌補火葬帶來的虧空的一種方法?!皻泝x館銷售的是服務,如果所有人都選擇了將親人的遺體直接火葬,他們又如何賺取利潤?”綠色葬儀協(xié)會會長愛德華·別克斯比說,“生態(tài)安葬也可以給殯儀館帶來利益。如果遺體在逝者過世幾天后才安葬的話,就需要保存和冷卻服務,還需要用香草豆為主要成分的天然液體簡單處理遺體。而且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拒絕使用棺材,在傳統(tǒng)公墓或家族墓地甚至是貼近自然的安葬服務中,殯葬服務還是可以找到可用武之地的?!?/p>
據綠色葬儀協(xié)會(GBC)統(tǒng)計,生態(tài)安葬平均花費5000美元,而傳統(tǒng)葬禮平均花費1萬美元甚至更多。從亞洲訂購用柳枝手工或海藻編織的棺材,或者大操大辦奢華的葬禮都可能導致喪葬服務行業(yè)的價格上漲,而且經常在限量產品的訂購、民間手工藝的延期交貨或物流方面出現(xiàn)問題。但對于提倡環(huán)保,選擇了生態(tài)安葬的人來說就不用再擔心價格等問題。
比火葬贏利更多并不是殯葬行業(yè)對生態(tài)安葬感興趣的唯一原因。殯葬服務協(xié)會環(huán)保委員會第三任監(jiān)管人羅伯特·普勞特也提到生態(tài)安葬優(yōu)于火葬的另一個特點——體現(xiàn)家族團結。
“從2005年我們第一次了解到生態(tài)安葬時,我就注意到,其實很多已經選擇了火葬的家庭也認為生態(tài)安葬是極好的一種想法。”羅伯特說,他在新澤西已經有超過40年的殯葬工作經驗了,“人們總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生態(tài)安葬就可以在不破壞生態(tài)的基礎上給你一個感受這種儀式感的機會?!?/p>
現(xiàn)如今,生態(tài)安葬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佛羅里達州的“永恒珊瑚礁”公司就提供了一種用死者骨灰制成人工珊瑚礁的服務。死后想成為水下一部分的人可以生前在海底選定自己喜歡的位置,死后就可以變成那里的珊瑚礁。還有公司專門提供“真菌壽衣”或用食肉菌制成的蓋尸布,花費不到1500美元就能讓自己的遺體與大自然重新團聚。意大利的著名藝術項目“膠囊世界”還曾展出了一個蛋形的可生物降解的“膠囊棺材”,里面可以放置骨灰,然后埋入地下,種上一棵樹作為墓碑,這棵樹還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此類的創(chuàng)意證明了人們對生態(tài)安葬的興趣在不斷提升,” 美國俄勒岡州生態(tài)安葬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辛西婭說道,“超越傳統(tǒng)思維,才會涌現(xiàn)可以不中斷生命周期的新想法。”
辛西婭的生態(tài)棺是用回收的舊報紙加工成的,這是他們店里的主要陳列品。辛西婭說以后自己也將被安葬在俄勒岡鄉(xiāng)村的一塊生態(tài)墓地里。她第一次接觸到生態(tài)安葬還是在2002年,當時她擁有一家生產有機產品的公司,兩年后,她便開辦了自己的生態(tài)安葬公司。
據辛西婭說,客戶和傳統(tǒng)殯儀服務行業(yè)的工作者們對生態(tài)安葬的興趣激增,這還只是一個開始。按照邏輯,下一步應將行動付諸在其他墓地,但一切并沒有那么簡單。在美國,只有8到12萬處墓地允許無混凝土的安葬。辛西婭說,她的這種生態(tài)安葬可以盡可能地降低費用支出和勞動成本——當生態(tài)棺中的遺體全部被土壤分解后,這片土壤就可以再次被利用了。
辛西婭在墓地使用了專門的肥料,以加快分解過程。不久前她賣掉了自己的第一份臨時占用墓地的合同——可以“租用”幾年墓地,待遺體被完全分解、土壤可以再重新利用后就可以將土地轉賣或歸還。類似做法在土地面積供不應求的歐洲被廣泛應用。
墓地管理人普勞特說:“人們現(xiàn)在變得更加靈活,不被傳統(tǒng)思想束縛。如果能尋求死者的建議,我敢打賭,他們會更樂意安葬在農田或者樹下,而不是僵硬冰冷的混凝土里?!?/p>
[譯自俄羅斯《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