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玉
(莒南縣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山東 莒南 276600)
霞草的食用藥用價值與北方山地人工栽培技術
李洪玉
(莒南縣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山東 莒南 276600)
霞草;食用價值;藥用價值;人工栽培技術;北方山地;莒南縣
我國利用野生霞草資源歷史悠久。霞草嫩芽可食用,其根制品山銀柴胡可入藥。以往,人工栽培只用其根入藥,受消費量限制,難以形成規(guī)模;食用野生霞草嫩芽的,多為自采自食,很少進入消費市場。近10多年來,山東、江蘇等地陸續(xù)在旱平地和溫室人工栽培霞草,拓寬了食用嫩芽的消費市場,但在北方山地人工栽培霞草的卻很少。山東莒南縣對北方山地人工栽培霞草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介紹了霞草的生物學特性、食用藥用價值及其在北方山地的人工栽培技術。
霞草(GypsophilaoldhamianaMiq.),又名長蕊石頭花(《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補編》)、長蕊絲石竹(《東北草本植物志》)、山螞蚱菜(山東)等,主要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河南(秦嶺、淮河以北)等地,栽培作山銀柴胡者可達廣西。野生霞草多生于山區(qū)、丘陵區(qū)的陽坡、半陽坡。
我國利用野生霞草資源歷史悠久,最早的記載系唐貞觀年間甄權所著《藥性論》。以往,人工栽培只用其根制品山銀柴胡入藥,受消費量限制,難以形成規(guī)模。食用野生霞草嫩芽的,多為自采自食,很少進入消費市場。近10多年來,山東、江蘇等地陸續(xù)在旱平地和溫室人工栽培霞草,拓寬了食用嫩芽的消費市場。而在北方山地人工栽培霞草的卻很少。近年來,山東省莒南縣在楊家?guī)X小流域山地人工栽培霞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頃產量可達22 500 kg以上,當地批發(fā)價4~30元/kg,公頃產值是當地山地傳統(tǒng)種植花生、甘薯的5倍以上,其產品銷往青島、濟南、上海等諸多大中城市,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也為北方山區(qū)、丘陵區(qū)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開辟了一條新路。
據實地監(jiān)測,在年降水量840 mm、地面坡度7°、酸性土壤條件下,霞草的根系垂直分布可以達到3.9 m,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與7°坡耕地相比,栽植霞草年減少水土流失31 t/hm2,年增加蓄水保水量352 m3/hm2。目前,已探索出較為完善的北方山地霞草栽培技術。
霞草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高60~100 cm。根粗壯,木質化,淡褐色至灰褐色。莖數個由根頸處生出,二歧或三歧分枝,開展,老莖常紅紫色。葉片近革質,稍厚,長圓形,長4~8 cm,寬5~15 mm,頂端短凸尖,基部稍狹,兩葉基相連成短鞘狀,微抱莖,上部葉較狹,近線形。傘房狀聚傘花序較密集,頂生或腋生,無毛;花萼鐘形或漏斗狀,花瓣粉紅色,倒卵狀長圓形,頂端截形或微凹,長于花萼1倍;雄蕊長于花瓣;子房倒卵球形,花柱長線形,伸出。蒴果卵球形,稍長于宿存萼,頂端4裂;種子近腎形,長1.2~1.5 mm,灰褐色,兩側壓扁,具條狀凸起,脊部具短尖的小疣狀凸起。花期6—9月,果期8—10月[1]。種子千粒重0.5~0.6 g。
據陜西師范大學耿敬章等[2]檢測,霞草中含有豐富的灰分、蛋白質、脂肪、粗纖維和總黃酮,且Ca、Mg、Fe、Cu、Zn等礦物質的含量均高于普通栽培蔬菜。霞草嫩芽可食用,其根制品山銀柴胡可入藥。
2.1 霞草的食用
霞草食用組織為嫩芽。春夏時節(jié),當霞草嫩芽長3~4個葉片時,人工采摘。采摘時,將其嫩芽的嫩莖和3~4個葉片一起采摘。每年可采摘7~10次,頭茬產量高、品質最佳。采摘的嫩芽經去雜、清洗、晾干備用,可以直接食用,也可進入消費市場。食用可涼拌或作為肉類配菜,還可用于水餃、包子制餡配菜。進入消費市場的還要經過真空包裝、冷藏等工藝過程。
2.2 霞草的藥用
霞草藥用組織為根。山東霞草“根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短不等,直徑3.0~3.5 cm。表面棕黃色或灰棕黃色,有的表皮已刮去則呈黃白色,只留有棕色栓皮殘痕。頂端有的有地上莖基痕,近根頭處有多數凸起的圓形支根痕及細環(huán)紋。全體有扭曲的縱溝紋,除去栓皮者則均不易見。體輕質堅實,斷面黃白色相間,為異形維管束。氣微弱,味苦而辣。成分含皂苷,其皂苷元部分為絲石竹皂苷元(Gypsogcnin)”[3]。春秋季節(jié)挖采根部,除去莖葉及泥土,晾干即為山銀柴胡的一種。其藥微寒,味甘、辛,無毒,入肝經,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化腐生肌之功效。臨床應用,用量3~9 g/副,水煎服。在山東作山銀柴胡用,主治陰虛內熱、虛勞骨蒸;在東北、河南等地則代商陸作利尿藥用。近年來研究人員發(fā)現,霞草總皂苷對人腫瘤細胞株有一定的體外抑制作用,并有抗糖尿病、抗肥胖、抗脂肪肝的作用。
3.1 立地條件
選山區(qū)、丘陵區(qū)陽坡或半陽坡,排水條件良好,土壤pH值6.0~7.1的5°~15°坡耕地或梯田、經果林地種植。
3.2 種植方式
種植方式有大田栽培、地堰種植、林(經果林)草(霞草)間作。
據觀測,地堰水土流失占梯田水土流失量的70%以上。種植霞草后,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土資源,有效遏制水土流失,且增加經濟收入。林草間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水分資源,起到互補作用,減少林地的土壤水分蒸發(fā),減輕蚜蟲、紅蜘蛛、地老虎等昆蟲對經果林的危害,且單位面積產值是純林的2倍以上,一舉多得。
3.3 精細整地,施足底肥
土地現狀為坡耕地的要整成水平梯田,配套排灌系統(tǒng)、田間道路、林網;現狀是梯田的,播種前要進行深耕,田面耕深0.4~0.5 m,林草間作帶耕深0.3 m;地堰整地要沿等高線開溝,盡量減少破土量,以免當年雨季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結合深耕,施足底肥,可施土雜肥75 t/hm2或餅肥45 t/hm2,以及N、P、K(各15%)復合肥750~1 200 kg/hm2。
3.4 播 種
當10 cm地溫穩(wěn)定在12 ℃時即能播種,最適宜的地溫是19~22 ℃。春播、秋播均可,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株(叢)行距配置根據土壤肥水條件而定,肥水條件好的可適當密植。一般行距30~40 cm,株(叢)距30~40 cm,以8萬~9萬叢/hm2為宜。山丘區(qū)地堰種植,根據地堰的坡面寬度而定,一般配置4~9行。林草間作帶根據經果林的行距而定,一般帶寬1.0~2.5 m,種植4~8行。霞草種子的千粒重為0.5~0.6 g,按80%的出苗率,理論推算播種量60 g/hm2即可,實際操作中往往播種量過大,不但消耗大量土壤養(yǎng)分,而且加大了間苗的工作量,因此應精細播種,控制播種量。播種深度0.5~1.5 cm。播種時澆足底水。播種后用雜草覆蓋遮陰,當幼芽破土后,及時去掉覆蓋。出苗期7~12 d。
3.5 田間管理
當幼苗長3~4個葉片時即可間苗、補苗。按需要的株(叢)距定苗,缺苗的應帶土移栽,澆足底水。當幼苗長至7~9節(jié)時摘心,以促進側芽生長。當側芽長至5~10 cm時抹芽,抹芽要去掉弱芽留住壯芽。定苗初期遇旱澆水,確保成活率。側芽生長期適當控制澆水。生長期視霞草生長情況,可葉面噴施1.0%~1.5%的尿素液7~10次,間隔期5~7 d,每次用1.0%~1.5%尿素液1 050~1 500 kg/hm2;還可葉面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1~2次,間隔期7~10 d,每次用0.2%~0.3%磷酸二氫鉀液1 050~1 500 kg/hm2。生長期地堰種植、林草間作的霞草如底肥不足,容易出現脫肥現象,應及時追施尿素750 kg/hm2。
霞草生長期間會滋生大量的雜草。前期行間雜草可用鋤頭鋤去,株間雜草人工拔除;后期雜草以人工拔除為主。
霞草受長期野生環(huán)境的影響,耐旱而不耐澇。生長期遇旱澆水,汛期注意排澇。
霞草生長期間會受到葉蟬、枯萎病、黃化病等病蟲危害。由于種植霞草的最終目的是食用、藥用,因此應禁止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葉蟬等昆蟲用0.5%的辣椒液防治。噴灑時,避開陰雨天和中午時間。具體操作時,選擇辛辣的紅色干天椒5.25~7.50 kg,兌水適量(一般1∶3~1∶4),煮沸30 min,經過濾、冷卻備用。用時加水適量兌成0.5%的辣椒液,用量1 050~1 500 kg/hm2。對枯萎病、黃化病病株采取人工拔除異地焚燒的措施。
3.6 種子采集
霞草春播花期晚而短,秋播花期早而長。種子后熟性差,采種過早影響發(fā)芽率。一般在10月上中旬采集種子。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26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434.
[2] 耿敬章,李春華,仇農學.霞草的成分分析及營養(yǎng)評價[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05(8):41-43.
[3] 北京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藥鑒別手冊:第一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2:484-485.
(責任編輯 徐素霞)
S567.23;S157.43
B
1000-0941(2017)02-0030-02
李洪玉(1987—),女,山東莒南縣人,中藥師,從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工作。
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