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公私游移:網絡社會邏輯及其后果探析

      2017-01-23 22:53:15
      知與行 2017年2期
      關鍵詞:公私

      門 豪

      (吉林大學 哲學社會學院,長春 130012)

      公私游移:網絡社會邏輯及其后果探析

      門 豪

      (吉林大學 哲學社會學院,長春 130012)

      “合私為公”是古已有之的社會傳統,“公私群己”邊界不清、公域私域互侵雜糅。匿名脫域、收編整合,超空間的網絡是一種新的社會存在結構,網絡拓撲節(jié)點平等多發(fā)、熱度疊加、行動串聯。通過“自我技術”實現微權力、吸附力及話語建構,造成社會整體處于“混沌紛爭”,公私游移即為網絡社會之表征。立體可視化平臺、市場商業(yè)化產品實現了實體脫域與場景再現的統一,社會存在由實化虛,情感情緒、觀點立場“瞬時變幻”“順勢傾倒”。網絡行動范式自主、規(guī)范懸置,話語原創(chuàng)多元,建構解構共生,公私區(qū)隔模糊曖昧,出現了“去中心主義”的“小敘事”后果。信息交互異步、社會情境線索縮減、臨場感喪失與“全景敞視主義”,投射且加劇了“公私游移”的社會意涵及其后現代危機實質。去規(guī)范、消解過程結構,公私游移是后臺展演與現代“自我技術”的夾逼,復雜社會系統的治理情境亟待回應。網絡社會包納收編“生活世界—系統”的本質,是行動者由私及公微權力的肆意蔓延,公力及私最終又導致個體化的困惑無奈和孤獨失語。網絡空間及其營造出的內爆與空虛,是“網絡青春期”的逆反,即公私游移。這需要網絡文化“否定之否定”的轉型整合,需要參與自覺。

      公私游移;網絡社會學;后現代主義

      馬克斯·韋伯曾言明:不管是共同體化還是社會化,一種社會關系只要對外來者是“開放的”,即如果而且只要每一位事實上能夠并且愿意參與社會行為的人,都沒有受到其制度的排斥,那么這即是一種開放社會關系[1]。顯然,網絡社會自千禧年以降至今,其在中國社會到來、發(fā)展演化直至滲透生活領域、收編一切面向,對于整體社會系統和單個行動者而言,都是一種范式革命。

      網絡穿透現代社會的運行進程,參與者身在其中并作為獨立節(jié)點,平等地發(fā)聲;網絡行動瞬時自由,在后現代主義脈絡之中,人們的利益訴求及其表達割裂紛爭,但在技術手段層面掌握了共享共治的能力,只不過尚處于轉型“青春期”的未啟蒙混沌狀態(tài);抽離高效、缺場脫域等特征,不同于傳統社會的運行規(guī)則和文化邏輯,重組了原有穩(wěn)定的地域社會,達成了另一種路徑的虛擬秩序再整合;在帶來信息交互便利與互聯網范式革命的歷史范疇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對其場域內社會行動的匿名隱蔽性、契約缺失、道德無感、部分社會成員的共同體缺位等社會事實及其后果進行反思。馬克思主義學派社會學不僅是以認識論為前提,更是要對當前社會現象及其問題進行前提批判,以期達致解放全人類、實現社會團結的“理想型”乃至無限逼近“烏托邦”。

      一、公私的常與變:地域社會傳統

      當我們試圖解釋一種社會現象時,必須分別研究產生該現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一種社會事實的決定性原因,應到先于它存在的社會事實中去尋找,而不應到個人意識的狀態(tài)中去尋找;相應的,一種社會事實的功能應該永遠到它與某一社會目的的關系中去尋找[2]?!安环止健笔莻鹘y中國社會文化核心與中軸的外化,它時刻伴隨著地域社會的亡盛興衰——“政治依附性”這一隱形脈絡橫亙千古,貫穿華夏文明形態(tài)流變;正是“家天下”這一顯性主線支配了傳統鄉(xiāng)土;基于此,無從談起對于“共同體”與“社會”的辨析與切割,不論自上而下無邊界擴展、控制凝聚的社會,抑或自發(fā)自組織的團結共同體,集體主義話語的源流與形塑機制,均與西方傳統封建時期的社會基礎不同。

      公與私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作為一種抽象的哲學范疇、道德或政治理念,還是具體的民間社會與日常實踐,都有錯綜復雜的發(fā)展歷程?,F代中國的公私觀念,須推溯至宋明理學的傳統,而不能以西方的“public”“private”勉強訓解。宋明理學將一切道德與不道德的問題化約為“公與私”的問題。這奠定了傳統社會與歷史慣習中“公私游移”的合法性、制度化與社會思想基礎。然,社會脈絡總體上會呈現“恒?!迸c“多變”的二元性,并在其二者中游離傳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參考。及至清末西學東漸,社會對于傳統公私觀念的認知與界定也多少產生了演變?!八健鞭D而成為國民所具有的自由與權利,“公”除意指社會正義外,更具現代國民對國家認同的意涵。此一轉變固然使個體之“私”得到更多尊重,然因“私”之合法性來自“合私以為公”的本體邏輯,使得“公私”“群己”之間仍舊存有密切的關聯與互動,也因而使“私”未能建立起根本的獨立性,故與西方個人主義的“自我”概念有所不同[3]。時至今日,“自私自利”對中國人來說仍是一個無法負荷的道德譴責,“滅私存公”也仍然是一個強有力的道德訴求。以私園公用為例,熊月之將我國早年個體生活與群體凝聚的變遷焦點轉移到了空間因素。通過對上海的“張園”“愚園”等私人花園對公眾開放這一現象,透過“私園公用”說明近代城市公共活動空間的拓展,認為“公共活動空間”是休閑活動空間、社會活動空間、政治活動空間的重合[4]。此種“私域及公”的界限拓展,或者說“領域侵占”,究竟是以社會歷史傳統作為尺度標準,還是社會樣態(tài)推演、思想開源作為考察維度,恐怕很難在場域內開展普遍共識的現象學“因果解釋”。

      “公共領域”系指公共的事物、公共的空間以及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制度和規(guī)范,如社會組織、國家、政府、法律等?!八饺祟I域”主要是指個人本身及其所擁有的東西和活動空間,如個人的財產、婚姻、家庭、隱私、人際關系等。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就像井水和河水的關系一樣,二者并不一定絕對對立沖突,可以共依共存[5]。由于人們對社會生活、系統世界的前提性認知和辯解成本高、時間長,特別是在當下的信息內爆作為常態(tài)的網絡社會中,公私領域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相互侵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宏觀社會系統考量,現代社會中各種社會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因社會分工的專業(yè)化、隔離化、系統化等,催生出了公私界限相對明晰的產權制度、法律歸屬;但就具體的個體行動者及其日常性的網絡行動而言,信息指令的發(fā)送與接收,在互聯網信息輸入與輸出之間逐一辨識“公與私”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時間成本是極為巨大的,而即便如此做出的“主觀辨識”,與所收獲的規(guī)模效應也是微乎其微,甚至可能產生辨識無用的負增長;加之呼應于傳統社會文化特性,人們應然自在地處于“公私無意識”,個體幾乎無能力也沒有潛在意識分辨究竟是處在對“公”的強力審判,或是對“私”負有色眼鏡的狀態(tài)。

      二、公私脈絡與網絡議題的交織雜糅

      在韋伯行動理論的二分法中,他選擇目的合理的、價值合理的、有感情的、傳統的四種類型學劃分作為“正式的表達”;在“非正式的表達”層面,他描摹的以“行動合理性程度”“合作化”“行動方向”“行動狀況”等指標為量度的社會行動體系及概念圖式,卻也未能使非正式的行動類型學有效地解決社會合理化難題[6]。欲圖探知個體行動者在何種程度上,可以同時滿足“理性”與“自由”的折中,毋寧枚舉網絡社會行動中個體化與個人主義、處處隨意的非標準化、非制度化與非理性化;可以說,線下科層支配邏輯中的不可言明性、實體存在的“集體主義”,映射到網絡交互狀態(tài)下,變成了另外一種社會真實與展現模式;這是一種不可考的維度,一種精神放縱和肆意性場所;與其說是社會倫理規(guī)范在網絡中的“匿名”,不如說網絡共識與文化自覺的缺失;與其說網絡社會作為新的存在空間及范式,挑戰(zhàn)了人類共同體凝聚聯結,毋寧說我們的規(guī)范機制和責任倫理尚處于空位運行。也因此,網絡淪為了自由主義橫行的發(fā)泄場與“隱形實在”的實踐空間;人類所共同面臨的網絡社會挑戰(zhàn),即“公私游移”,其背后作為支撐的,應當是一種社會規(guī)約或新型自覺地調整。在社會發(fā)展轉型階段,并非任何事物都可以做出類型學劃分,也并不是任何文化養(yǎng)成都經由“外部牽制”得以自覺,這種“自我規(guī)訓”不應當僅僅是民族國家與社會的產物,更是行動者的內源規(guī)整與現代自適應。改革開放引致的階層區(qū)隔與斷裂本質上是經濟分層的產物,而比經濟劃分更為高階和棘手的,是進一步碎片化了文化整體及其大敘事,切割了原有文化梯度??梢哉f,開放的刺激是社會整體變遷的直接動因,經濟的發(fā)展造就了輝煌,市場的嵌入也帶來了結構異動,網絡社會就是最為深刻,也最值得長時段研究的一種社會存在形態(tài)。它是流動的,是充滿著微權力、微意識、微表達的微型場,當社會整合方式由政府直接控制,演變?yōu)樯鐣芾?,直至今日的“市場、政府、社會”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始終離不開網絡行動尤其是公民社會的線上參與,與此同時,后現代范式情境中的“多元一體”何以可能何以可為,這對于國家和地方政府來說,將成為“瞬時性”“即時性”“權宜性”的治理難題。

      就網絡社會目前的狀況來看,發(fā)展一種“實名制”的外部系統作為對內所施行的規(guī)約,這本身就是對“網絡匿名及無線流動”的現實挑戰(zhàn);實于虛可感,虛于實而言則是無盡的索引與理所當然;虛和實就是“線上網絡空間”與“線下真實可感”這對矛盾中所呈現的二律悖反;意欲全描二者一統的真實圖譜并將其規(guī)范化,亦即達到了網絡社會治理的“無管理之管理”的雙重情境。這不僅是對傳統“公私領域”文化慣習的挑戰(zhàn),更是回應了現代社會人與人關系重塑的迫切需求。費孝通在描繪“鄉(xiāng)土中國”全景時指出,缺乏變動的文化里,長幼之間發(fā)生了社會的差次,年長的對年幼的具有強制的權力;而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史上的一大轉變[7]。時空流轉到了現代復雜社會,我們的治理情境與總體倫理模糊曖昧,舊時“皇權不下縣,縣下皆自治”,以縣為分水嶺,二元雙軌,如今網絡社會重新大洗牌,新舊雙軌同時支配。流動真空的網絡社會如看不見的手,其運行規(guī)則和內部邏輯的實時流變,加劇了整體社會撕裂程度;自媒體、數據流媒體、公眾媒體層出不窮,表現出利益紛爭、階層對立,話語多元、范式自主,時尚瞬息、規(guī)范懸置等特征,這是與傳統的決裂,是完全不同的新發(fā)展軌跡。

      哈貝馬斯區(qū)分出原始社會、傳統社會、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等的形態(tài)、組織原則與危機類型,認為原始社會存在的是外因誘發(fā)的認同危機,傳統社會則充斥著內因決定的認同危機,而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則表現出——自整體社會系統獨立分化出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出的子系統危機[8],此種困境也使得“生活世界殖民化”,即科層理性、市場機制侵蝕了私人領域和公共空間,現代人處在整體疏離的狀態(tài)。到了現今人人可及的網絡社會,市場、信息、“關系”等交錯縱橫而誕生出“新新人類”?!敖疱X、權力、地位”等社會資本要素,對其受益者的饋贈經由網絡輸入輸出,原有的資源依賴、路徑依賴只能降低效率,在網絡社會中使得單一主體很難成為絕對的壟斷,行動者出于理性,出于“合法性”與“有效性”的權衡,做出選擇的機制更為繁復;作為權力載體的信息,其正反兩用導致了“無聲信息戰(zhàn)爭”??梢哉f,線上社會中的信息侵吞一切,網絡嵌入社會,資本重新整合,結構更為復雜,秩序源于自發(fā),這實質上就是無形的社會革命。誰沒有了交織網絡的“線”,誰就缺少了社會資本的“弦”,那么他就無法獲得發(fā)生的權力,在“無形社會”中完全失聯。在這種情況下,私人生活無法與共同體的“公”有效鏈接,在閉環(huán)的線上公共服務領域中,無法享受可視化快感;無法參與公共空間的討論,相較之網絡原住民而言,這不僅僅是“落后”,而成了“原始人”;同時致使線上的“發(fā)財機會”永久性地成為可見而不可能,線上經濟活動參與缺失??偟貋碚f,網絡參與幾近等于線上的微權力,這種“微弱的私”與“強大的公”僅僅是“一線之隔”。微權力它有對公權力和公共權力的蠶食能力,它有使個人通過由私及公的延伸發(fā)生命運翻轉、地位逆襲的超能力,也能使某些事件發(fā)生三萬里奔流直下的強悍動能,這是一種可以介入“公”的“私”,是一種“細線”的本能,可以觸及世界的無限不可能,使社會地位“非正?;敝皇潜揭唤恰?/p>

      三、網絡社會:新型組織形式及其范式革命

      曼紐爾·卡斯特認為,網絡社會的社會結構由基于微電子的信息和通信技術推動的網絡組成,人類在生產、消費、再生產、經驗,以及富有意味的文化交流、所表達的力量等方面的組織安排均有所改變[9]。網絡與自我即辯證對立的兩個假設,都建立于兩個原創(chuàng)的、有說服力的假定基礎之上。第一個假定是結構,歸因于網絡的崛起以及社會關系和技術革新的辯證互動。第二個假定以自我重要性為前提,社會群體的認同方式形塑著社會組織,“每種認同建構類型導致不同的社會組成結果”[10]。

      (一)收編統合:全新社會過程及其運作機制

      圍繞著信息流動(information flows)與符號操控(symbol manipulation)組織起來的社會結構,卡斯特區(qū)辨出三種認同。合法化認同(legitimizing identity),由社會支配制度(institution)建立,以擴展并制度化其對于社會行動者的統治??咕苁秸J同 (resistance identity),由被排斥于統治譜系之外或被貶抑、污名化的社會行動者所產出,該認同引發(fā)了社群的形成,以此來回應其無法忍受的壓迫條件,建立主體性。規(guī)劃性認同 (project identity),指當社會行動者基于自身可獲得的文化資本,建立一種新的認同以重新界定其社會位置,并借此尋求社會結構的全面改造。如女性主義挑戰(zhàn)父權家庭、人格結構依賴及其再生產等[11]。權力置于網絡信息符碼(codes of information)與意象再現(images of representation)情境中,社會據此進行組織和制度建設,人們據此營造生活并決定其行為。信息,權力與行動者,均以“網絡”作為中軸展開社會情景,創(chuàng)生新型權力秩序與社會凝聚。全球信息流、信息高速公路,網紅引領時尚制造權威發(fā)言、網民甘為信徒自愿服從等語匯投射出新型社會組織模式;這種全新技術針對人類群體,不是將人們歸結為肉體,而是使人群組成整體大眾——網絡社會群體劃歸分層與操控的方式不是在人——肉體方向上,而是在人——類別的方向上完成的,即隱藏著背景操作的“生命政治的誕生”[12]。

      現代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指在個體與國家的社會之間出現的,由政治群體和志愿者組織網絡構成的實體。它的異質多樣性、事務疏散功能與權威得到居民支持,并對政治生活產生決定性的影響[13]。市民社會的踴躍,人人可見、觸手可及的參與,即受益于網絡空間所直接提供的通道,最低準入和低廉成本生產了匿名化自由的想象。身處在網絡時代,人們勇敢追尋個性與自由,注重權力表達、能量釋放,將社會的擔子加以“言說”,以實現個體解放;網絡社會內部龐大的亞群體頻頻互動博弈,營造出“集體歡騰”之效果,使得網絡如同一面鏡子,把行動者在現實層面的困擾“虛擬化”,并將敘事問題在外在物化,一一映射;也好似一把放大鏡,把社會焦點以極端的形式逐一展示[14]。市民社會在網絡空間中,受制于網絡個體與網絡共同體的沖撞對立,其整合狀態(tài)就是一種“群體不整合”。真正的公共領域,是否因網絡社會表現的“原子化”與“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而受到侵襲?網絡機制中的“公”與“私”的邊界到底是否明晰?公私區(qū)隔到底在哪里?模糊曖昧的公私界限會導致何種社會形態(tài)與后果產生呢?

      (二)解構重組:隱性話語的真實與幻象

      德國社會學家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認為,單個個人身上總帶有來自某一群體的習性,并且正是這種具有群體特征的習性在他或她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或多或少也隨之被個體化了。自我——我們認同構成了個人社會習性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且其本身也在走向個體化的過程[15]。網絡行動認同的建構過程不單是自我認同建構,其中還藏匿有一種主觀無意識的隨意與欺騙?;谛畔⑤斔凸?jié)點的內外極端不對稱,使之在法律結構中生產自媒體話語系統,構筑另一套看不見的、抗拒外部性的框架,“私”時刻利用著“公”,戒備著“公”,而“公”又反作用地建構或影響著“私”;人們既可使用刻意渲染、主觀營造,也可將事態(tài)相對主義并逐漸合法化,塑制出外部社會對內的認知盲區(qū)。一旦這種操作流程不幸暴露為外部所熟習,那么自我建構、人人自危的自媒體與避風港不遠矣??此坪侠淼臋C制,卻可能隨時面臨塌方式的自我消解危機,外部對該系統合法性的運作模式不斷復制傳散、迅速同質化且手段毫無創(chuàng)新,網絡行動者彼此認同的“表演操作”,卻也足以摧毀實體社會信任系統。

      個性形成的時代充斥著喧囂與憤怒,對個性的尋找各自分道揚鑣,孤獨的個性建設及其不穩(wěn)定性,促使個性的建設者去尋找屬于自己的領地,以便他們能夠一起把各自體驗到的恐懼懸掛其上,并在同樣感到恐懼和憂慮的其他個體的陪伴下共同捉鬼驅邪[16]。身在場域,行進與實踐的網絡行動者,熟習焦慮制造與釋放的流通規(guī)則,不但營運自媒體而且“拿得起放得下”,整日操演,制造看似平靜的線上認同。通過“文化工業(yè)的自明性”,非公眾輿論便通過“公眾”輿論,被整合到現存的體制中[17]?!肮接我啤钡默F象背后,實則帶有巨大不可知的企圖心。根據滕尼斯對“共同體”與“社會”的區(qū)分,社會團體(Gemeinschaft)是靠自然本能欲望或自然生活凝聚培養(yǎng)起來的,而社會則是深思熟慮后選擇之結果[18]。如若沿襲這種認知輪廓,那么“公共主義”或“自發(fā)結社”在內里、前提下就存在極大的曖昧與模糊,因為現實生活中我們幾乎很難透過情感性或所謂的“理性選擇”準確辨識究竟何為公何為私,這將使人陷入“生活類型學”區(qū)辨的泥淖中。枉費氣力區(qū)辨“共同體”與“社會”,“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不如利用互聯網本身的交互便捷性,使得私人生活與社會分工“去邊界化”而“公私合營”,“共同體社會”合二為一體。最終“生活世界與系統”相互殖民侵蝕、一片混沌?;ヂ摼W有機嵌入“社會肌理”,滿足了“混沌”后的無知和便利。軟件信息交互平臺的“互聯網”,后工業(yè)時代的“人—物質實體—生活”為架構依托的“物聯網”,它們互聯互通的特質,幾近收編了隨處可見的生活世界及其任何議題,解構了慣性與傳統,簡單化、數字化、愚昧化了內爆的世界,意義不再充分和重要,零碎的信息重組了龐大的認知系統和知識體系。

      (三)“書寫通信”:主體性的構筑與操演

      ??聦Α皶鴮憽弊鳛椤白晕壹夹g”進行解構時,言明日記和通信盡管有不同的特點,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演進與發(fā)展,但它們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為了自我關注、自我塑造[19]。書寫的功能就是去建構一個“身體”,將其轉變成“組織與血液”,成為書寫者本人的一個理性行為原則。在網絡行動中,在一種深刻地銘刻著傳統的文化中,借助那些已被言說的公認價值,借助話語的重現,利用技術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情景再現”;借助古老與權威封印之下的“印證”實踐,網絡獨立發(fā)展出了一套倫理,“關注自我”極其明顯地引導了這種倫理的目標:網絡自媒體及其作為系統的行動流程回歸自我、接觸自我、與自我一起生活、相信自我、從自我中受益和自我享樂。去倫理的行動范式是為了達成對自我書寫、價值傳承和再造,進而形成了外部系統的又一套規(guī)范,網絡倫理再造的過程就是書寫的外化,同樣也是對原有自我的、元敘事的否定及創(chuàng)新。全新網絡書寫環(huán)境的顛覆及重置,帶有與原有語境決裂的、非常明顯的張力,“節(jié)點輸送”同實體文化“傳誦”機制的另類衍生過程,既是現代語境的全新脫出,又是傳統隱喻的新生。內外交通、“公私之爭”,其實也是“后現代社會”多元共生、建構再解構、混沌流離、模糊不定與自我小敘事“成長”的表征。

      原初的通信置于具體實踐性的網絡社會場景中,不應被簡單視為個人書寫實踐的延續(xù)。它不只是借助書寫而完成的自我訓練,也構成了某種展示方式——自我展示,向他人展演。這是關乎個人生活的、成敗禍福的直接呈現、近乎肉體的存在。網絡書寫通信、展演行動等一套“自我操作”流程,把“個人資產”主體化,同時它也構成了靈魂的客體化,既能夠帶來個體性的享受,也為相互凝視檢查、同化轉化,社會異質網絡、社會資本系統——微觀共同體想象提供了平臺基礎。按照??碌慕忉?,主體塑造的模式有三:作為主客體同時建構出的“真理”的塑造;權力的塑造,即排斥權力塑造出瘋癲,規(guī)訓權力塑造出犯人;倫理的塑造,即自我塑造。這些支配技術或治理術,在網絡文化資本營造與演變的過程中,伴隨著社會資本、人際聯帶以及囊括各類型受眾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始于整體網絡情境,終于主體個案節(jié)點。主體性、權力操控、倫理訂定均與信息流相伴而生,公與私若是因此喪失了倫理性的邊界,便也合乎于情理。因之,可以說,網線是“公私游移”的助力管道,公私區(qū)隔與網絡社會展演操作流程、生產動力機制水火不容。

      (四)后現代表達與“去中心主義”行動危機

      依據行為主體更多受到自身內化標準的影響,如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還是更多關注自我所承擔的社會性角色因素,如行動更切合于群體的行為標準等,可因此劃歸出個體性自我意識與公眾性自我意識。在客觀全廓上,網絡認知的節(jié)點環(huán)境異質性高,真實與幻象很難辨別,很容易理解詮釋網絡社會中“用虛假的身份,說真實的話”、缺乏社會臨場感、存在信息交互的異步性、社會情境與線索縮減[20]、主客二元差異、“線上下”二分法、雙重行動邏輯。奧特加在《人與人們》中指出交互主體性的實踐悖論,即我們習慣于偽裝著去生活,但我們實際上并沒有過我們真實的生活,而假使我們一定要過這種真實的生活的話,它會使我們自己從所有這些為他人所接受的解釋中解放出來,在這些他人中間,我們發(fā)現了我們自己和被大家共同稱之為的“社會”,這樣,我們就在不時地創(chuàng)造一種富有生氣而又明確的與我們作為徹底實在的生活的聯系。從反思的立場上來看,他人是作為一個本質上的陌生者而顯露的,而社會則是作為一種偽實在、一股趨同性的意見、一種巨大的作用構造組織而出現的。集體性確實是某種人類的事情,但它是一種沒有人的人類,是沒有精神的人類,是沒有靈魂的人類和反人性化的人類[21]。我們的生活受到媒介信息轟炸的飽和程度,暗示了“已經再現”與社會本身之間沒有區(qū)別[22]。歷史將人類溝通的書寫、口語和視聽模態(tài)整合到一個系統里。自發(fā)的、非組織的意圖與成員實踐了的集體行動存在相當的分歧。網絡交互規(guī)范由外部推力、安排管束到內源性實踐自覺、網絡慣習養(yǎng)成、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演進。無縫表演、肆意宣泄、自我建構“社會人”,網絡社會所形現的自反性的“公私區(qū)隔”,我們試圖去自我主體般地生活,最后終究發(fā)現在表演大眾自我的系列行動中,背離了本意,營造了虛假的自我和建構了陌生的社會。

      地域性解體,脫離了社會場景中文化、歷史、地理的意義,重新構筑起功能性的網絡或是模擬意象,使得流動空間取代了地方空間。在網絡系統這種“真實虛擬”(real virtuality)文化場域中,制造同意或相信(make-believe)即相信造假(believe in the making)。超空間(hyperspace)的網絡就是結構,開放并無限制地擴展,只要能夠在網絡中溝通,即可分享相同的溝通符碼,即可整合新的節(jié)點,無窮盡地解構與重構文化[23]。先前離散的無組織的個體可能形成的是比較小的、高度局部的團體,當他們將交流網絡連接起來,并將意見傳遞且普遍化到其他網絡的時候,就形成了運動,他們也就變成了有效的集體行動者。這種公共意見的組織化能夠匯聚必要的資源和能力,使得團體引起公眾注意,將“意見”轉化為社會問題[24]。因此,互聯網個體化的組織形式,有助于公共空間的誕生,進而衍生出新階層、亞群體間的信息交互,這也是現代社會流動性特征的表現;但,與之相反并可能出現的極端化形式則可能是,個人主義散漫終將導致網絡社會中公域的利益對立其無法實現整合,網絡共同體契約缺失與存在危機則隨處可見。

      四、復雜社會系統的倫理反思

      進入網絡聯結的低廉成本及其普及化,造成了社會資本邊界的模糊。個人的實質理性并沒有增加。局限于日常生活的有限社會環(huán)境,普通人通常不能理智地了解龐大的結構,包括那些合乎理性與不合理性的結構,而他們的生活情境是這些結構的附屬部分[25]。個人愛情、隱私、色情內容、犯罪信息等,相較于傳統印刷可見的媒體,借助網絡所能接觸到的內容具有前所未有的龐雜;同樣,與傳統社會網絡相對照,人與人間的關系對于共享資源的流動與內容所加諸的限制不同之處在于,網際網絡使得這類關系和限制降至最低[26]。我們精心詮釋和擴展規(guī)則,以適用于新的情況,強行地把規(guī)則套到客觀現實上,用我們先前對規(guī)則的約定來限制這種現實。這種“正?;?guī)范化—行動”[27]的“社會養(yǎng)成”是必要的。新制度能侵蝕現存的觀念,戰(zhàn)勝既得利益,按它自己的需要重新制定新制度,但這一過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28]。

      當公眾輿論潛入到涉私道德和社會關系時,一方面其進行強行的道德宣判和方向裁決;另一方面又為個人表演與網絡默會知識傳散提供了實踐層面的“同一合法性”;社會網絡同質增強、個性弱化,自我認同危機顯現——“自我認同并不是個體所擁有的特質,它是個人依據其經歷形成的作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29]?;綖楣虼耸沟盟饺祟I域在后現代符號媒介中日益標簽化、表淺化。網絡節(jié)點的主體性呈現以符號為媒,相較于傳統社會互動,由“私”虛化而集成的“公”,按照表演意愿在“臺前”和“幕后”定位不同角色,虛擬空間的契約缺位與共識缺失使得網絡應然性倫理弱化。個人淹沒在技術中并逃離社會,而在現實中又形塑了新的網絡與實體空間。不止于此,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公私領域的融合使隱私顯性化成為常態(tài)。現代化科技迅猛發(fā)展進而使得網絡節(jié)點時刻處在“全景敞視主義”籠罩中,搜索引擎、網格監(jiān)控、黑客侵襲等見縫插針,令人猝不及防;“公”話語外顯并成為穿透網絡、鉗制一切文化的武器,“自我——他人”技術將“私”一覽無余,微觀權力監(jiān)視無處不在。網絡空間主體的自由切換、“博客”“空間”等私人領域公共化;同時,網絡論壇、新聞網站等公共空間呈現“公共領域私人化”;公私領域邊界模糊、不具有公共性的私人話題、私人事件大量進入公共領域或公共空間,成為公共空間、公共領域的探討話題;“偽公共空間”、公私情境的合并現象大量出現。有學者認為,私人領域的透明化,實質上就是公共空間的結構轉型[30]。而筆者卻將此種“公私情境混沌”的網絡生活視為一種倫理錯差,一種后現代主義的網絡橫行與擴張,更多地會帶來個體生活與集體行動的游離紊亂,網絡行動機制表現為“去標準范式”“去本質主流”“去大敘事”的特征,種種“流動性”進而強行對現代社會規(guī)范的模糊、生存規(guī)則的裹挾與夾逼。制度化的網絡標準缺失并非可以解讀為“生活辯證法”,在此種種不甚確定、流態(tài)質的社會情境和網絡的行動者,如果我們連“人人即可挑戰(zhàn)規(guī)則、人人均有主體契約”這種網絡話語都可以包容的話,那么涂爾干式的經典提問不得不重新反思:網絡社會又何以可能呢?

      網絡本身所提供的低成本發(fā)聲、信息交互便捷高效、敘事空間與手段的“無邊界”等前所未有的主觀行動圖式便利性,又在客觀結構層面使得“公私統合”“規(guī)則游移”“范式自治”成為可能;與之呼應,在傳統社會機制尚未及時轉型進而呼應“網絡流態(tài)”的“空檔期”,一些行動者無力企及“文化自覺”的高度,遂使得看似平靜的網絡空間存在無限遐想與博弈空間。不妨試想,某些獨具企圖心的行動者穿梭流離于文明的現代社會,任隨互聯互通規(guī)則對其毫無拘束,或成就中心自我,或挑戰(zhàn)主觀規(guī)則,又或線上線下雙重脫軌;公私游移、邏輯變幻、規(guī)則曖昧、行動游離,復雜社會系統的治理情境及回應,因之值得跨學科深入探究。

      [1] [德]韋伯. 社會學基本概念[M].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0:82.

      [2] [法]E·迪爾凱姆. 社會學方法的準則[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109-122.

      [3] 黃克武,張哲嘉.公與私: 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M]. 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0:1-57.

      [4] 熊月之. 晚清上海私園開放與公共空間的拓展[J]. 學術月刊, 1998,(8):73-81.

      [5] 劉暢. 中國公私觀念研究綜述[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4):73-82.

      [6] [德]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一卷)[M].洪佩郁,藺菁,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357-363.

      [7] 費孝通. 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69-75.

      [8] [德]哈貝馬斯. 合法化危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26.

      [9] Castells M. The Network Society: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M].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orporated, 2004:3-48.

      [10] [美]斯塔爾德.網絡范式:信息時代的社會組成[J].劉偉,譯.國外社會學, 2003,(6):77-82.

      [11] Castells M. The Power of Identi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J]. John Wiley & Sons, 2011:6-11.

      [12] [法]米歇爾·??? 必須保衛(wèi)社會[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229.

      [13] [英]羅賓·科恩. 全球社會學[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553.

      [14] 門豪. 網絡共同體的實體缺位與權力重塑[J]. 理論界,2016,(5):54-64.

      [15] Elias N. Society of Individuals[M]. Bloomsbury Publishing USA, 2001:176-190.

      [16] [英]齊格蒙特·鮑曼. 個體化社會[M].上海:三聯書店, 2002:192.

      [17] Habermas, Jürgen, 曹衛(wèi)東,王曉玨,等.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295-297.

      [18] [德]斐迪南·滕尼斯. 共同體與社會[M].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9:56-119.

      [19] [法]米歇爾·???自我技術:??挛倪x(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19-246.

      [20] 陳曦. 網絡社會匿名與實名問題研究[D]. 北京郵電大學, 2014.

      [21] [美]弗萊德·R·多邁爾. 主體性的黃昏[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51-52.

      [22] Hodkinson P.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M]. UK:Sage, 2010:309.

      [23] Castells 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M]. 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 2011:460-509.

      [24] [美]詹姆斯·博曼. 公共協商: 多元主義、復雜性與民主[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6:116.

      [25] [美]米爾斯. 社會學的想象力[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2:182.

      [26] Lin 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210-242.

      [27] [美]亞歷山大. 社會學二十講[M].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0:189.

      [28] [美]劉易斯·A·科塞. 社會思想名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237.

      [29] [英]吉登斯.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58.

      [30] 陳長松. 論網絡空間公共領域、私人領域的融合及影響[J]. 學術論壇, 2009, 32(11):156-159.

      〔責任編輯:徐雪野〕

      2016-12-19

      門豪(1994-),男,山東曹縣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社會理論與社會治理研究。

      C91-06

      A

      1000-8284(2017)02-0104-07

      社會熱點論壇 門豪.公私游移:網絡社會邏輯及其后果探析[J].知與行,2017,(2):104-110.

      猜你喜歡
      公私
      論互聯網金融的公私協同共治
      非公擔當
      論人工智能背景下個人信息的公私治理
      法大研究生(2020年1期)2020-07-22 06:05:06
      公私之交 存亡之本
      當代陜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0
      精準扶貧與公私合作( PPP) 的協同治理
      公私觀念下罪與非罪的界限——以古代“殺人無罪”為例
      規(guī)范公私合作很緊迫
      筑牢“不想腐”的社會主義公私觀防線
      學習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2:58
      公私合作(PPP)模式的思考
      衛(wèi)生領域的公私合作
      临朐县| 全椒县| 镇康县| 鹿邑县| 克什克腾旗| 宜城市| 闻喜县| 仁怀市| 平阳县| 城固县| 讷河市| 阿坝| 高尔夫| 南丹县| 高台县| 应用必备| 永修县| 汉寿县| 宣汉县| 玉树县| 和田市| 环江| 西盟| 宝鸡市| 布拖县| 南宫市| 赤峰市| 磐安县| 湘乡市| 兰考县| 长丰县| 昆山市| 阿拉善盟| 乡城县| 田东县| 京山县| 天台县| 二连浩特市| 神池县| 基隆市| 安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