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健
“一帶一路”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我國與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xié)議,與20多個國家開展了國際產能合作,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習近平: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數據來源》,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8/17/c_1119408654.htm,2016年8月17日訪問。至2016年7月,我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投資累計已達511億美元,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2%;我國企業(yè)在相關國家建設的經貿合作區(qū)達52個,為東道國創(chuàng)造了9億美元的稅收和近7萬個就業(yè)崗位,〔2〕《 商務部:前7月對外直接投資1027.5億美元同比增61.8%》,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fi nance/2016-08/17/c_129236992.htm,2016年8月17日訪問。為全球經濟創(chuàng)造了貿易投資機遇,并注入強勁發(fā)展動力。
在“一帶一路”建設欣欣向榮的同時,涉“一帶一路”法律糾紛的解決以及良好法治環(huán)境的構建,已經成為參與主體的最大利益關切和需求。最高人民法院積極響應中央精神,緊扣“一帶一路”工作重點,于2015年7月7日發(f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為人民法院相關工作提供了行動綱領。本文結合《若干意見》的總體要求,以“一帶一路”的司法保障問題為研究導向,提出人民法院應當更新司法理念,找準人民法院工作的著力點和結合點,充分發(fā)揮涉外商事、海事審判職能,增進國際司法協(xié)助與合作,重視、參與并推動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全面實現司法服務的精細化、國際化、現代化,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更為優(yōu)質、高效、便利的司法環(huán)境,在區(qū)域合作乃至全球治理中不斷發(fā)揮并提高中國法院的影響力。
“一帶一路”戰(zhàn)略是一項凸顯頂層智慧、布局十分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地域橫跨亞非歐,內容涵蓋各國基礎設施、經貿、金融、產業(yè)投資、能源資源、環(huán)境生態(tài)、海洋、人文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將建立比以往任何區(qū)域經濟合作體更為全面的復合型互聯互通網絡。人民法院是“一帶一路”建設法治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絕不能再恪守傳統(tǒng)意義上被動司法的姿態(tài),必須及時更新司法理念,充分認識肩負的神圣職責,自覺擔當起時代使命,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進程,承擔起服務和保障“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重任。
一是應準確把握“一帶一路”建設司法保障的內涵與基本要求?!耙粠б宦贰眰鞒泻桶l(fā)揚古代絲綢之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秉持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在共建、共商、共享原則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沿線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相互對接,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因此,人民法院必須深入學習并準確理解“一帶一路”建設有關文件,按照《若干意見》的要求,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積極回應“一帶一路”建設中外市場主體的司法關切和需求。
二是應找準人民法院工作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著力點和結合點?!耙粠б宦贰苯ㄔO的基本目標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政策溝通,是指加強各國政府間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的政府間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利益融合,促進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設施聯通,是指沿線國家加強國際骨干通道建設,推進建立統(tǒng)一的全程運輸協(xié)調機制,實現國際運輸便利化。貿易暢通,是指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qū),激發(fā)釋放合作潛力。資金融通,是指深化金融,推進亞洲貨幣穩(wěn)定體系、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民心相通,是指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為深化多雙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而且與我國各個省份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息息相關,因此各級人民法院應當圍繞五大目標,統(tǒng)籌協(xié)調,構建自身工作的著力點和結合點,突出前瞻性,提升司法保障與服務的工作實效。
公正、高效審理涉“一帶一路”建設相關案件,營造良好法治環(huán)境,是涉外商事海事審判的重要內容。要充分發(fā)揮涉外商事審判職能作用,保障貿易暢通、設施聯通和資金融通,應重點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管轄權是一國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主權在訴訟程序領域的集中體現。一國法院取得管轄權的同時也取得了適用本國沖突法和程序法的權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法律適用的結果?!?〕丁偉:《論管轄權在現代國際私法中的重要地位》,司法部司法協(xié)助局主編:《司法協(xié)助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196頁。“一帶一路”貫通中亞、南亞、東南亞、西亞等區(qū)域,連接亞太和歐洲兩大經濟圈,沿線涉及60余個國家、44億人口和21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是跨度最大、最具發(fā)展?jié)摿Φ慕洕献鲙??!?〕高虎城:《深化經貿合作共創(chuàng)新的輝煌》,載《人民日報》2014年7月2日。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產業(yè)投資、能源合作、交通運輸等方面的互聯互通,涉外民商事關系的連接點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和跨多國性特點,涉“一帶一路”案件司法管轄權的沖突在所難免。而管轄權沖突,無論是積極沖突還是消極沖突,都不利于民商事案件的順利解決,不利于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有效維護,也不利于“一帶一路”沿線國之間民商事交往的正常開展。
我國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轄權的原則比較系統(tǒng)地體現在我國《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中,主要包括一般地域管轄原則、特殊地域管轄原則、專屬管轄原則、協(xié)議管轄原則等。2012年《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涉外民事訴訟管轄規(guī)則做出了調整,將原第242條協(xié)議管轄條款和原第243條應訴管轄條款分別合并入新法第34條和第127條,使涉外民事訴訟管轄權制度與國內民事訴訟管轄權制度逐步趨向統(tǒng)一,充分貫徹“國民待遇”原則,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然而,我國《民事訴訟法》對涉外管轄權的規(guī)定比較簡單,沒有對跨境平行訴訟問題做出規(guī)定,我國也未簽訂民商事管轄權和判決承認方面的國際公約,在國際民商事訴訟上缺乏國際法的保障機制。因此,本文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完善涉外民事管轄權制度:一是在依法積極行使司法管轄權的同時,通過司法實踐平衡與協(xié)調管轄權沖突。涉外管轄權規(guī)則有三重價值目標:維護國家主權、保護當事人利益、促進和保障國際交往。在以往的涉外司法實踐中,存在單純強調維護國家司法主權,對方便當事人訴訟、防范平行訴訟等因素考慮不足的問題,沒有充分意識到一國根據國家利益自愿決定是否限制行使主權,并不是對主權的弱化,而正是行使主權的方式?!?〕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專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48頁。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司法實踐應當確立盡量減少涉外司法管轄權的國際沖突、妥善解決國際間平行訴訟的新型司法理念?!?〕黃進:《自覺擔當時代使命,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載《中國審判》第121期,第13頁。要處理好當事人意思自治和司法主權的關系,尊重有效仲裁協(xié)議排除法院管轄原則、尊重當事人協(xié)議選擇法院的權利;合理運用不方便法院管轄等制度,方便涉外民事訴訟當事人獲得司法救濟,防止惡意利用跨國訴訟制度濫訴;在維護基本國家主權和國家根本利益的基礎上,將平等保護當事人的程序利益和實體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促進涉“一帶一路”民商事案件的高效解決。二是推動涉外民事管轄權制度的立法完善。從國際社會為協(xié)調和解決國際民商事訴訟管轄權沖突所做出的努力來看,加深國家間的合作以擴大國際共同利益已逐漸成為主流的發(fā)展趨勢。海牙國際私法協(xié)會制定的《選擇法院協(xié)議公約》于2015年10月1日生效,成為有效協(xié)調當事人意思自治與維護法院地國司法主權沖突的第一項全球性公約。公約成員國包括除丹麥以外的歐盟成員國、墨西哥和新加坡,烏克蘭和美國亦簽署了該公約?!?〕公約成員國及生效情況見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網站:www.hcch.net,2016年8月17日訪問。我國參與了該公約草案的制定,公約的最后文本也反映了我國的立場?!?〕葉斌:《比較法視角下的2005年海牙選擇法院協(xié)議公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頁。如加入該公約,無疑將有助于完善我國的涉外管轄權和判決的承認與執(zhí)行制度,增強外國當事人在中國法院訴訟的信心,也將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的司法互信和合作提供可借鑒的規(guī)則。人民法院應當結合司法實踐,針對該公約和我國國內法具體規(guī)則可能產生的沖突,例如,實際聯系原則、專屬管轄、內國案件的排除適用等問題,就加入公約的必要性以及應提出的保留條款,積極提出建議,推動涉外民事管轄權制度的立法完善。
我國涉外民商事法律既有國內立法,如《民法通則》《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中外合資企業(yè)法》《中外合作企業(yè)法》《外資企業(yè)法》《合同法》《海商法》《票據法》《民用航空法》《保險法》等法律中有關涉外法律適用的條款;又有我國締結和加入的具有民商事實體和程序內容的國際條約,如保障國際貿易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調整海事及航空交通運輸的《統(tǒng)一船舶碰撞某些法律規(guī)定的國際公約》《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國際救助公約》《國際燃油污染損害民事責任公約》《統(tǒng)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guī)則的公約》以及民商事司法協(xié)助方面的《關于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海牙送達公約》)《關于從國外調取民事或商事證據的公約》(《海牙取證公約》)以及《承認與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紐約公約》)等等。此外,在國際商事交往實踐中,還存在大量商事交易慣例以及示范規(guī)則,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見索即付保函統(tǒng)一規(guī)則》《國際備用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等。
司法實踐中,應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應重視國際條約、準據法和國際慣例的適用位序問題。在處理涉“一帶一路”民商事糾紛時,應當根據《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以及《民法通則》第142條第2款、第3款規(guī)定的國際條約、準據法和國際慣例的適用位序,優(yōu)先適用國際條約,依沖突規(guī)范指引確定準據法,酌情確定并發(fā)揮國際慣例對商事交易的填補漏洞功能。二是應重視對國際條約適用問題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研究。目前審判實踐中,對于國際條約與國內強行法以及公共政策的關系、不同部門批準的條約之間的效力等級、雙邊條約與多邊條約之間關系、國際條約能否適用于不具有涉外因素的國內民商事關系、非締約國當事人是否可依據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約定適用國際條約等問題,尚未形成共識。因此,有必要對國際條約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同時,在處理涉“一帶一路”建設糾紛過程中,應注意準確掌握沿線國與我國締結條約的情況、條約的適用范圍以及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提高國際條約適用的準確性、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三是應重視涉外民事關系沖突規(guī)范的準確適用?!渡嫱饷袷玛P系法律適用法》確立了人民法院審理涉外民商事案件適用我國沖突規(guī)范的原則,其不僅包括總則性質的一般規(guī)定,而且規(guī)定了民事主體、婚姻家庭、繼承、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民事關系的具體法律適用規(guī)范?!?〕萬鄂湘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條文理解和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實踐中應當注意的是,《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沒有包括《海商法》《票據法》《民用航空法》等其他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規(guī)范,因而并不是唯一的法律適用規(guī)范。此外,《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中采取了剛性規(guī)范和彈性規(guī)范相結合的規(guī)范類型配置方法,例如,最密切聯系原則的適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法院的分析、比較和擇優(yōu)。因此,法官必須具備深厚的國際私法功底,不僅考慮連接點的數量、聯系質量,還要考慮案件的處理結果,確保選擇適用的法律最適當、最公正。
“一帶一路”建設涉及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跨境并購、能源資源合作、貨物運輸、環(huán)境保護、金融服務、知識產權、消費者和勞工權益、自貿區(qū)審判以及司法合作等各領域的法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先后發(fā)布了關于信用證、仲裁法、海上保險、外商投資、無正本提單交付貨物、海事賠償責任限制、船舶油污損害賠償、海上貨運代理、獨立保函等問題的司法解釋。今后,人民法院還應重點關注與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建設等國際經濟合作以及重點港口、航運樞紐等海上戰(zhàn)略通道建設相關的,尤其是與“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的國際工程承包、產業(yè)投資、跨境金融、能源合作、海上貨物運輸、海洋生態(tài)保護等涉外商事、海事案件,有必要從總結個案到歸納一類案件,研究出案件的規(guī)律性,提煉出精細化、類型化的裁判規(guī)則,增強案件審判中法律適用的統(tǒng)一性、穩(wěn)定性和可預見性。例如,根據外匯政策的調整,明確跨境擔保合同效力的裁判規(guī)則;運用國際規(guī)則加強多式聯運和水陸聯運等案件的審理,促進貨物運輸聯通;完善外商投資企業(yè)糾紛的裁判規(guī)則,提升自行報批判項的執(zhí)行效果;明晰保兌倉、掉期合同、保理合同等新型金融糾紛案件的規(guī)則,維護金融秩序穩(wěn)定與資金融通。對于自貿試驗區(qū)內實行商事登記、外資安全審查、人民幣跨境使用、資本項目可兌換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后伴生的新類型案件,應及時總結在推動投資貿易便利化方面的審判經驗,為自貿區(qū)新規(guī)的復制和推廣提供司法經驗與案例指引。
作為法治競爭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司法對于建立產權明晰、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的營商環(huán)境至關重要,是“一帶一路”中外市場主體投資意愿的重要考量。從涉外審判實踐看,一些掣肘司法效率的程序問題尚待解決。例如,涉外仲裁裁決及外國仲裁裁決內部請示制度程序不透明、報請時間冗長;域外證據的公證、認證手續(xù)繁瑣,部分證據不符合公證親歷性原則的要求;〔10〕尹偉民:《國際民事訴訟中的證據能力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頁。域外送達及調查取證機制涉及部門多,運作效率不高;法庭及文書翻譯機制缺失;外國公民旁聽缺乏相應制度等等。“一帶一路”建設開啟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開創(chuàng)了區(qū)域融合的新模式,在司法改革、司法公開、司法現代化、司法國際化、司法信息化等諸多領域為人民法院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涉外商事、海事審判應抓住契機,充分利用以網絡為核心、以大數據為支撐的法院信息化建設優(yōu)勢,大膽探索符合國際潮流的審判模式,不斷優(yōu)化程序機制,打造便利快捷透明、司法信息發(fā)布及時、彰顯人文關懷的現代化司法環(huán)境,為中外當事人提供更加及時、全面的司法救濟。
“一帶一路”是推動多贏、共贏的產物,是在多國參與、多種形式、多元領域下的合作。其中,司法合作是區(qū)域深度合作的重要體現。我國已與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簽訂了雙邊民商事司法協(xié)助協(xié)定,但覆蓋面小,執(zhí)行力弱。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有必要以主權平等和友好協(xié)商為原則,以強化司法協(xié)助和實現司法政策溝通合作為主要內容,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之間全方位的司法合作。
一是建立完善外國法查明合作機制。從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實踐看,查明和適用外國法始終是涉外審判的難點。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3-2015年,我國法院涉及域外法查明與適用的案件共166件。其中,未能查明外國法而適用我國法律的案件高達21件。查明途徑有限、專家證人意見相互沖突、法官對外國法律體系缺乏深入了解等因素,導致了查明和適用外國法的困難。最高人民法院一直在積極推進外國法查明工作,通過西南政法東盟法律人才培訓項目、與中國政法大學的合作等方式建立了外國法查明機制,并支持深圳市在前海建立以港澳臺法律為基礎的域外法查明基地。未來可以通過司法協(xié)助、信息交換、網絡平臺等多元司法合作方式構建外國法查明機制,真正解決查明和適用外國法難的問題,并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市場主體提供重要參考。
二是提高域外送達和調查取證機制實效。域外送達和調查取證是涉外訴訟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國是《海牙送達公約》和《海牙取證公約》的成員國,最高人民法院也發(f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依據國際公約和雙邊司法協(xié)助條約辦理民商事案件司法文書送達和調查取證司法協(xié)助請求的規(guī)定》等司法解釋來規(guī)范涉外送達和調查取證工作,但域外送達和調查取證普遍低效,已成為制約涉外審判的“瓶頸”。加強司法協(xié)助,應當建立域外送達、調查取證的統(tǒng)一信息網絡平臺,實現域外送達各工作環(huán)節(jié)的信息共享,并總結文書送達和調查取證方面的經驗,配合有關部門適時推出新型司法協(xié)助協(xié)定范本。
三是完善外國判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機制。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82條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承認和執(zhí)行外國民商事判決必須依據條約或互惠原則。司法實踐中,意大利B&T Ceramic公司申請承認和執(zhí)行意大利法院破產判決案等案件,表明我國依據司法協(xié)助條約執(zhí)行外國判決的立場已取得較好的法律效果?!?1〕劉建紅:《申請承認和執(zhí)行意大利法院破產裁決案》,載《中國法律》2003年第3期。然而,由于與我國訂立包含判決承認和執(zhí)行的雙邊民商事司法協(xié)助條約的國家數量十分有限,我國法院承認與執(zhí)行外國法院商事判決的案件數量不多。從五味晃申請承認與執(zhí)行日本國橫濱地方法院小田原分院判決案、〔1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國人民法院應否承認和執(zhí)行日本國法院具有債權債務內容裁判的復函》認為,中國與日本之間沒有締結或者參加相互承認和執(zhí)行法院判決、裁定的國際法條約,也未建立相應的互惠關系。故應對日本國法院的判決不予承認和執(zhí)行。弗拉西動力發(fā)動機有限公司申請承認和執(zhí)行澳大利亞國西澳大利亞最高人民法院判決案〔1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申請人弗拉西動力發(fā)動機有限公司申請承認和執(zhí)行澳大利亞法院判決一案的請示復函》認為,我國與澳大利亞聯邦之間沒有締結或者參加相互承認和執(zhí)行法院民事判決、裁定的國際條約,亦未建立相應的互惠關系。弗拉西動力發(fā)動機有限公司的申請沒有法律依據,應予駁回。等案件的處理結果看,我國法院在互惠關系審查上要求“事實互惠”,〔14〕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544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國公民申請承認外國法院離婚判決程序問題的規(guī)定》,對于外國法院離婚判決,即使該判決國與我國無司法協(xié)助條約,但若中國籍當事人主動就承認該判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可不以兩國存在互惠為要件。即對方國家應有承認我國判決的先例。在以考察先例為唯一標準的互惠原則下,如果誰都不愿意首先承認或執(zhí)行對方國家的判決,兩國間互惠關系的存在變得十分困難,因此,較多國家已經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對互惠原則的適用做出限制和修正?!?5〕例如,匈牙利《關于國際私法的第13號法令》第十一章規(guī)定互惠只是執(zhí)行的條件而不是承認的條件,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國家中對于承認與執(zhí)行外國法院判決不要求互惠。參見李雙元、謝石松著:《國際民事訴訟法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68頁?!度舾梢庖姟肥状翁岢龈鶕Ψ絿页兄Z將給予我國司法互惠等情況,可以考慮由我國法院先給予對方國家當事人司法協(xié)助。這無疑體現了我國司法積極、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正在倡導并逐步擴大國際司法協(xié)助的范圍。最高人民法院目前正在制定外國民商事判決承認和執(zhí)行的司法解釋,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外國民商事判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機制。
四是積極支持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合作。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提供了多方主動選擇的權利,能更好地適應和解決“一帶一路”沿線國多元化法律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的沖突。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6月發(fā)布《關于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鼓勵和推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國際化發(fā)展,支持中外當事人自愿選擇調解、仲裁等非訴訟方式解決糾紛?!?6〕法發(fā)〔2016〕14 號文?!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大多為《紐約公約》的締約國,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吉隆坡區(qū)域仲裁中心、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等多家知名國際仲裁機構能夠提供優(yōu)質的仲裁服務。在推進司法合作過程中,應強化我國與沿線國在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機制方面的合作,加強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司法機構、仲裁機構、調解組織的交流,密切關注并參與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關于和解協(xié)議的跨境執(zhí)行談判進展,充分發(fā)揮各種糾紛解決方式的優(yōu)勢,不斷滿足中外當事人糾紛解決的多元需求,提升我國糾紛解決機制的國際競爭力和公信力。
五是司法政策與信息的溝通合作機制。司法政策和信息的溝通合作,既是“一帶一路”各國合作的重點內容,也是凝聚法律共識的重要平臺。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在上合組織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會議、中國—東盟大法官論壇、金磚國家大法官會議、中國—中東歐國家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會議等方面率先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最高人民法院還響應新加坡首席大法官梅達順的倡議,委派資深法官擔任亞洲商法研究所的理事工作,與亞太其他國家的法官一起共同推進亞洲商法的有效整合。今后,最高人民法院還可以嘗試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司法溝通交流機制,互換司法信息,增進司法共識,在構建“一帶一路”法治環(huán)境方面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一帶一路”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必須注意防范相應的法律風險?!耙粠б宦贰贝┰絿H地緣政治的“不穩(wěn)定弧”,沿線國的部分國家市場化水平低、政治體系脆弱、戰(zhàn)爭與安全風險高;部分國家非WTO成員國,對成熟國際規(guī)則的認同度低;20余個國家尚未和我國簽訂雙邊投資協(xié)定,國際投資保護覆蓋面??;建設過程中已經出現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蒙古埃金高爾水電等海外工程承包項目被迫叫停的情況?!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在互惠互利基礎上安全、高效地長期推進,離不開雙邊乃至多邊區(qū)域協(xié)定的有力支撐。其中,建立與投資爭端解決制度相配套的國際規(guī)則,既是防控法律風險、解決“一帶一路”沿線利益紛爭、保障中國海外投資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國家間長期合作、增進互信互利的法律制度性基石,更是全球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內容。
我國是《解決國家和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即《華盛頓公約》)的成員國,并簽署了100余個包含投資仲裁條款在內的雙邊投資保護協(xié)定。〔17〕余勁松、詹曉寧:《國際投資協(xié)定的近期發(fā)展及對中國的影響》,載《法學家》2006年第3期。近年來運用投資仲裁機制解決投資者與東道國之間投資糾紛的情況呈逐步增多趨勢,并已出現涉中國的投資爭端案件,例如,馬來西亞伊佳蘭公司訴中國政府案、韓國安城住房株式會社訴中國政府案、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公司訴比利時王國仲裁案等。隨著國際投資爭端的日趨激烈,現行投資仲裁機制也面臨著投資者濫用訴權、裁決相互沖突、“公平公正待遇”成為“口袋”條款、仲裁員中立性規(guī)范不足、不當制約東道國監(jiān)管權等正當性危機。聯合國貿易和發(fā)展會議在《2015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提出改革現行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的迫切性及備選方案。歐盟于2015年初提出創(chuàng)設常設國際投資法庭、設立投資爭端上訴機制等改革建議,并已經在與越南、加拿大的雙邊投資協(xié)定中增加相應條款。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外資目的國和第二大投資國,理應抓住投資爭端機制改革的戰(zhàn)略機遇期,從規(guī)則層面引領和促進投資仲裁機制的改革,實現保護國家主權利益和我國投資者海外權益的雙向平衡。
最高人民法院十分重視參與并推動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主動關注國際法院、海牙國際仲裁法庭、歐盟法院等國際組織的動態(tài),積極研究相關的國際金融法、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等國際規(guī)則,并先后派員參加了《選擇法院協(xié)議公約》《聯合國全程或部分海上國際貨物運輸合同公約》《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聯合國貿法會投資仲裁透明度規(guī)則、中美投資保護協(xié)定、中歐投資保護協(xié)定等國際規(guī)則的談判。
“一帶一路”建設已經為中國構建區(qū)域性和全球性國際制度戰(zhàn)略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基礎。我國司法機構具有參與國際規(guī)則制定的豐富實踐經驗,自身又是國際規(guī)則的適用者和解釋者,理應在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和改革方面更有作為,積極地貢獻司法智慧,提出中國方案,體現中國利益,不斷夯實“一帶一路”的國際法治基礎,推動全球治理結構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