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勤
相傳有外國船員到了香港之后,很快就染上了腳氣病,當他們離開香港之后,這病就好了,而他們再次返回香港時,腳氣病又復發(fā)了,所以他們就把這病叫“香港腳”。
在今天看來,腳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種皮膚真菌病,皮膚真菌一般寄生在腳趾頭之間的部位,有的還寄生在腳底下。往往會使得附近的皮膚變軟、脫皮并伴有裂隙,患者多足部多汗而發(fā)生腳臭,常常瘙癢難忍。它看上去是一種小病,但癢起來不但影響學習和工作,繼發(fā)感染更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讓人腳部糜爛而行動不便,甚至還會傳染他人,因此必須認真對待。
實際上,中醫(yī)早就對腳氣有過認識和研究。腳氣雖為皮膚病,但與人體五臟六腑、經絡及各器官有著密切聯(lián)系,所以在采用外治療法的同時,內治方法亦不容忽視。腳氣在中醫(yī)里面被稱為“腳弱”,是由身體積濕生熱,濕熱之邪流注腿腳而致。在治療上應當以除濕為主,兼以祛風清熱,調血行氣。雖然具體的腳氣有干腳氣和濕腳氣之分,濕腳氣又分為很多種,有的是熱濕腳氣,有的是寒濕腳氣,有的是濕痰腳氣,還有的是濕毒腳氣,但在治療之時往往都離不開除濕去熱的手段?!夺t(yī)學正傳·腳氣》里面就明確提出了治療腳氣的參考方法:“故為治者,宜通用蒼術、白術之類以治其濕,知母、黃檗、條芩之類以去其熱……”如此看來,治療腳氣時,除濕去熱可謂必不可少。
在日常生活中,腳氣患者可以吃一些清熱除濕的食物,《備急千金要方》等方書中,就記載了大豆、烏豆、赤小豆可以治腳氣。在《日用本草》里還有一個治療腳氣的方子——赤小豆粥。
赤小豆又叫紅小豆,它性質平和,歸心經和小腸經,有清熱除濕、解毒消腫、利水健脾的功效。雖是這么小的一粒豆,卻是治療腳氣的靈丹妙藥?!侗静菥V目》就明確提出:“赤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腫、腳氣。”《食療本草》還記載了赤小豆跟鯉魚一起煮食,對于腳氣治療十分有益。選擇赤小豆的時候,最好選擇顆粒飽滿、顏色暗紅的,這樣的比較容易煮爛,而且功效更為顯著。
很多人患了腳氣,即使是一時治好了,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又復發(fā)了。有些人眼看腳氣已經消除,就以為大功告成,卻不知道細菌仍然會存活在皮膚鱗屑或鞋襪之中,當遇到潮濕溫暖的環(huán)境,這些細菌又會大量繁殖,導致腳氣復發(fā)。有的人不太注意清潔衛(wèi)生,就算腳氣已被治愈,一旦長時間穿不透氣的鞋襪,使用他人的腳盆、拖鞋、毛巾,或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和地毯上赤腳行走等,很容易再次感染。還有的人不懂得腳氣的病因,在皮膚瘙癢之時,隨便用一些軟膏,雖然把真菌引起的過敏性瘙癢控制了,但因這些軟膏內有大量的激素成分,正好是真菌的營養(yǎng)劑,最終為足癬火上澆油。所以對于腳氣,只有認真治療并且合理護理,才能有效遏止其反復發(fā)作,而不是一旦治好之后就萬事大吉。
(摘自“中華中醫(yī)網”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