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
過了冬至便是數(shù)九,一天冷似一天。更兼最近上班路遠(yuǎn),每日都是披星而出,戴月而返,暖熱又簡便的晚飯就成了不二之選。來一碗熱湯,不拘什么湯底用料,熱熱地來一口,眼鏡氤氳上一層霧氣,甚至燙得跳腳,涕泗橫流起來,才覺得飽暖。
小時(shí)候,家里的飯食大多是奶奶做的。有時(shí)奶奶去外地親戚家小住,爸爸又應(yīng)酬晚歸,媽媽便會下廚煮暖鍋,稱之為“三鮮湯”。寒冬里的大白菜、粉絲、各色肉丸蛋餃,以至前日吃剩的雞腿鴨膀,都可以做食材。待水煮沸,一一入鍋,不多時(shí)就是一大鍋鮮湯。記得那時(shí)多用一個(gè)繪了花紋的搪瓷鍋?zhàn)又?,兩個(gè)把手并不十分牢靠,每回上桌都生怕跌了手。媽媽自嘲不會做飯,母子倆便團(tuán)在四方桌的一隅,安然地分享這一鍋溫暖鮮香。
仔細(xì)想來,大概第一次下廚煮的就是暖鍋。及至現(xiàn)在,一到冬天,我的冰箱里還是會備一些煮暖鍋的食材。下班回來,洗了手,系了圍裙,取鍋,接水,開火,一氣呵成。掰三四片娃娃菜,切一二朵香菇,投入水中。手因洗菜而冷僵,便就著爐灶烤烤。隨后不拘有什么,外婆私房的蛋餃,媽媽炮制的百葉包,小攤主推薦的炸肉丸子,鵪鶉蛋與魚豆腐是好伙伴,如果下班來得及去菜場,沽一塊嫩豆腐也是不錯(cuò)的選擇。有興致的時(shí)候往水里打一個(gè)雞蛋,水潛抑或蛋花,都是好味道。臨上桌了,拿浸軟的粉絲朝里一投,水下銀絲,水上白霧,一片晶瑩。
至于調(diào)味,更是不必拘泥于一格。食材鮮甜,略點(diǎn)鹽花便成好味;生抽與胡椒面助鮮,豆瓣與芝麻油添香,都是了不得的;來一勺辣火,愈加通身暖熱起來。至于冰箱里偶有榨菜,或是菜攤老板送了一縷鮮蔥,就不要怨一鍋湯水沒個(gè)影就下肚了。
而吃暖鍋的樂趣,是就著鍋吃。看是斑斕繽紛,吃是五味雜陳,一把湯匙,一雙筷子,不必再有碗碟,才有大快朵頤之感。食物因有湯水浸漬,不至于冷得很快,可以慢慢地呵走熱氣,慢慢地啜飲,慢慢地咀嚼,慢慢地享受溫度的歡愉。此一勺不同于彼一筷,食物紛至沓來的口感,讓坐享豪宴之感油然而生。一不留心,湯水飲罄,拍拍肚子,通體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