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經(jīng)驗法則在司法裁判中的運行
      ——基于認知科學的實證研究

      2017-01-25 07:25:30蔡藝生
      政法學刊 2017年3期
      關鍵詞:圖式裁判法官

      蔡藝生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401120)

      論經(jīng)驗法則在司法裁判中的運行
      ——基于認知科學的實證研究

      蔡藝生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401120)

      經(jīng)驗法則,是指依據(jù)經(jīng)驗歸納出的,關于事物屬性及事物間常態(tài)聯(lián)系的知識。在紛繁復雜的案件審判中,大量的證據(jù)材料、線索或主張會不斷的出現(xiàn),法官難以對所有的信息進行全面理性的分析與裁斷。此時,就需要借助認知圖式來對某些信息做出直覺式的快速判斷,并引導進一步的調查,包括啟發(fā)推理與類比推理。法官在司法裁判中基于經(jīng)驗法則的運用所可能產(chǎn)生的認知偏差,不僅體現(xiàn)在基于主客觀原因所導致的認知圖式的錯誤“套用”,也體現(xiàn)在基于法官職業(yè)所形成的認知圖式的偏滑。在認知科學方面,法官應該接受一些基本的思維訓練。在法律控制方面,則應該完善法官選任制度、保障法官充分接受原始證據(jù),探索分段式審理。

      法官;經(jīng)驗法則;經(jīng)驗推定;認知偏差;法律控制

      一、問題的提出

      經(jīng)驗法則,是指依據(jù)經(jīng)驗歸納出的,關于事物屬性及事物間常態(tài)聯(lián)系的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不成文法則。[1]93運用經(jīng)驗法則進行證據(jù)分析或事實分析,都是一種事實上的推定,而不是法律推定。是法官從前提事實出發(fā),依據(jù)經(jīng)驗法則進行自由心證的結果。因此,經(jīng)驗法則在實質上具有免除或降低某方舉證責任或“修補”證據(jù)與事實的實效。問題在于,如此重要的經(jīng)驗法則及其經(jīng)驗推定,有可能僅取決于法官的個體經(jīng)驗或認知模式,并隱藏于法官的內在思維或認知中。以致于現(xiàn)實主義法學派認為在事實不明的疑難案件中,判決所依據(jù)的案件事實不過是法官或陪審團認為發(fā)生的事實,實際只是一種猜測。[2]15-17運用經(jīng)驗法則,從前提事實到推定事實的跨越其實是一個概率估計的任務,法官的直覺可能產(chǎn)生認知偏差。而且,法官對經(jīng)驗法則的運用很難消除事后視角設定的框架,從而影響裁判的公正性。[3]經(jīng)驗法則具有“類似法條的功能”,[4]169但是,其內容、適用條件、運行機理都難以具體化、文字化,包括其所涉及的知識結構、認知過程、認知模型、認知風格、經(jīng)驗學習、統(tǒng)計學和決策理論等知識,使得我國法學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和視角顯得捉襟見肘。

      我國傳統(tǒng)法學研究遵循的是“知識——文化法學”發(fā)展進路,法學研究被當作一個不依賴于社會現(xiàn)實而存在的自閉、自洽以及價值自證的文化活動。嚴重缺乏認知科學等自然科學的參與,并導致諸多困境。法學與心理學結合的過程將會是一個長期且沉悶的過程;盡管這需要很大的耐心,但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必將使法學收獲豐碩的成果。[5]自20世紀興起以來,認知科學以其高度跨學科性和高新技術性,迅速在多個學科領域顯示出其理論啟示與應用價值。西方普遍認為,認知科學等自然科學將“徹底變革法律”。盡管其說法尚有爭論,但其對于法律研究的沖擊卻是不爭之事。至少,心理學足以教授法律來回答必要的問題,并解決有關證據(jù)規(guī)則及其應用的不確定性問題的懷疑。[6]175-184本文中,筆者試從認知科學視角入手,在系統(tǒng)梳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對法官裁判當中的經(jīng)驗法則進行跨學科研究,力求回答法官如何“思維和決策”等具有挑戰(zhàn)性的深層次問題;并以裁判過程和裁判行為為情境,致力于識別法官在裁判過程中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模式,探求歸納可被教授的裁判認知和決策過程;并構思相應的規(guī)范與機制理性進路,為當下司法改革提供經(jīng)驗支撐與理論參考。同時,力求探索認知科學與法學的交叉領域的中國議題,啟發(fā)我國法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研究。

      二、經(jīng)驗法則的運行機理

      在某些事實裁判中,法官所援引的“常理”或“日常生活經(jīng)驗”,其實質是法官對“常理”或“日常生活經(jīng)驗”的個人理解。法官依此展開的推定與其說是客觀裁判,毋寧講是一種直覺裁判。一種基于對生活經(jīng)驗的認識及其思維習慣,而做出的直覺裁判。[3]生活經(jīng)驗與司法經(jīng)驗通過轉化形成裁判知識,而這些知識的多樣化組合,最終形成了法官的“認知圖式”,其多以特征或原型的方式存在?!罢J知圖式”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他認為,發(fā)展是個體在與環(huán)境不斷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種建構過程,其內部的心理結構是不斷變化的,而所謂圖式正是人們?yōu)榱藨赌骋惶囟ㄇ榫扯a(chǎn)生的認知結構。法官基于自身的經(jīng)驗累積,也自然會在心中逐漸形成認知圖式。法官經(jīng)驗的豐富性是法官審判能力的重要表征,從認知角度而言,也是法官認知圖式完備性的外在特征。法官經(jīng)驗的維度構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法官經(jīng)驗的深度,如,在同一地域、同一類型案件重復審判經(jīng)驗。二是,法官經(jīng)驗的寬度,如,不同地域、不同類型案件的審判經(jīng)驗。在紛繁復雜的案件審判中,大量的證據(jù)材料、線索或主張會不斷的出現(xiàn),法官難以對所有的信息進行全面理性的分析,并進行裁斷。此時,就需要借助認知圖式來對某些信息的發(fā)現(xiàn)與裁判做出直覺式的快速判斷。由經(jīng)驗所形成的審判知識不僅可以完善認知圖式,使之以指導程序的方式存在,并引導進一步的調查。

      “啟發(fā)推理”指的是通過對自身經(jīng)驗與當下案件特征表面相似性的比較,選擇認知圖式來指導司法裁判。啟發(fā)推理主要存在于兩種情況:一是法官經(jīng)驗寬泛且不足時;二是法官熟悉某特定專業(yè)、特定行業(yè)或特定地域的普遍決策模式時。

      從法官經(jīng)驗深度而言,法官擁有豐富的經(jīng)驗,也就意味著對證據(jù)材料和訴訟主張的識別、評估和認定等過程的認知圖式的熟悉。這使得法官在與先前經(jīng)驗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新的案件審判中,會依托這種熟悉性,進行迅速的判斷。如,被告人提出非法證據(jù)排除的主張,并提供初步的線索。此時,法官根據(jù)先前的經(jīng)驗所形成的認知圖式,尤其是對于非法訊問常見方法的“原型認識”,進而將當下線索材料所表明的特征與法官自身所熟悉的“原型”進行比對,最終迅速推定是否存在非法刑訊逼供的嫌疑,決定是否啟動非法證據(jù)排除程序。同時,經(jīng)驗深度也能夠促使法官熟知該領域內所有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式的認知圖式,引導法官在依據(jù)自身所熟知的“認知程序”來開展針對性的調查與裁判活動。

      啟發(fā)推理中,法官通常會優(yōu)先參照那些易于被回憶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一般來自于重復性工作,具有顯著、生動和新鮮的特征。若法官圍繞某專業(yè)領域進行長時間的司法活動,則必然形成某些熟知的“深度”經(jīng)驗,這種經(jīng)驗就是易于回憶的經(jīng)驗。在司法裁判中,法官會優(yōu)先選擇具有表面特征相似性的經(jīng)驗,當相似性不明顯時,法官會基于寬泛的相似性從先前經(jīng)驗中選取較具代表性的經(jīng)驗,來進行經(jīng)驗推理。因此,當法官在多個專業(yè)領域進行司法活動,則基于法官豐富經(jīng)驗寬度,在選擇與當下案件具有相似度的先前經(jīng)驗時,這種經(jīng)驗寬度將有助于法官擁有更高的概率進行合理的選擇,有利于啟發(fā)推理的適用。

      (二)基于法官經(jīng)驗深度與寬度的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指的是通過對認知圖式與當下案件特征的內部結構相似性的比較,選擇合理的認知圖式推進司法裁判。法官經(jīng)驗的“寬度”與“深度”的融合是類比推理應用的基礎。當法官擁有不同專業(yè)、不同地域的深層次經(jīng)驗時,類比推理將成為主導的推理模式。法官會根據(jù)當下案件特征,從記憶中理性的找尋多樣化的經(jīng)驗,并提取與歸納經(jīng)驗的核心特征要素,形成抽象化認知圖式來指導司法裁判。抽象化認知圖式是法官同時對先前經(jīng)驗與當下案件有著深層次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

      在不同部門、地域、專業(yè)領域生活或任職的法官,其經(jīng)驗維度廣泛、認知圖式多樣性特質明顯,能夠為其提供更為柔性和靈活的思維空間。特別是在司法裁判實踐中,沒有絕對標準的認知圖式,任何新鮮案件都可能因其具體的背景、當事人、證據(jù)材料和行為等情況而有所異同。在這些差異性的案件中,法官理應能夠進行理性的區(qū)分與應對。意即,法官基于所擁有的“寬度”豐富的經(jīng)驗,不僅可以從不同視角的對相關證據(jù)材料和訴訟主張進行認知與把握;而且比較擅長提煉不同經(jīng)驗屬性的關鍵要素,形成一般性的認知圖式,進行合理的司法裁判。如,某些案件的處理,不能僅僅關注法律效果,還要實現(xiàn)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tǒng)一。此時,法官具有的不同經(jīng)驗屬性有助于不同認知圖式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

      類比推理強調將多種先前經(jīng)驗與當下案件的核心問題進行深入的比對,因而能夠形成具有抽象意義的一般性的認知圖式。這種認知圖式適用范圍廣,不僅能反映先前經(jīng)驗與當下案件的表面相似性,也能夠反映二者內在結構的異同,從而有利于法官較為準確司法裁判。

      三、經(jīng)驗法則中認知偏差

      經(jīng)驗法則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仍然不可忽視與之相隨的認知偏差風險。法官在司法裁判中基于經(jīng)驗法則的運用所可能產(chǎn)生的認知偏差,不僅體現(xiàn)在基于主客觀原因所導致的認知圖式的錯誤“套用”,也體現(xiàn)在基于法官職業(yè)所形成的認知圖式的偏滑。具體如下:

      心肌梗塞也稱之為心肌梗死,為臨床上常見心血管疾病,該疾病的產(chǎn)生與冠狀動脈堵塞、狹窄、粥樣硬化等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些癥狀發(fā)生后,使得患者的冠狀動脈對心肌細胞供血不足,進而導致心肌細胞缺血、缺氧而壞死,危害性極大,一旦確診,需要及時進行救治,避免病情惡化,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別是老年患者人群,自身身體素質較低,危險程度更高,極易產(chǎn)生便秘的并發(fā)癥,患者受到的護理質量極為重要,針對性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顯著[1]。本文為探討針對性護理干預在老年心肌梗塞便秘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一)經(jīng)驗法則的類型偏差

      如上所述,經(jīng)驗法則的運行機理在于將當下案件與法官記憶中的認知圖式進行“對比”,然后選擇“合理”的認知圖式來指導后續(xù)的司法裁判。一般情況下,通過對比歸類,可以迅速的進行決策,節(jié)約司法資源。但是,也存在忽視類型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差異與張力,進而引發(fā)認知偏差。換言之,可能導致概率的誤用,對概率理論的重大誤解。[7]即,把推定事實下前提事實發(fā)生的概率誤認為是前提事實下推定事實發(fā)生的概率,而忽視了基礎概率。出現(xiàn)此種類型偏差的原因主要表現(xiàn)為兩方面:

      1.疏忽大意的偏差。疏忽大意的偏差指的是法官應當預見到認知可能存在偏差,卻因為疏忽大意沒有預見。基于自然規(guī)律或當事人趨利避害的主觀因素,各種證據(jù)材料所披露的信息往往是殘缺不全、相互沖突的。法官在庭審過程中面臨信息稀缺或沖突的困境,需要進行大量的分析與判斷,而這些分析與判斷都需要經(jīng)驗法則的引導與補充。但是,隨著法官經(jīng)驗的日益豐富,可能會強化、固化某些認知圖式或類型,并日益忽視這些認知圖式與當下案件的內在結構的“匹配”,而在外在特征“匹配”或片面特征“匹配”的情況下,就簡單的進行認知圖式或類型的歸類,拒絕其它外部新信息的接收與分析,從而導致裁判的偏差。

      2.過于自信的偏差。過于自信的偏差指的是法官已經(jīng)預見到認知可能存在偏差,但是卻輕信偏差能夠或已經(jīng)被矯正。針對紛繁復雜的案件或糾紛,法官理應通過經(jīng)驗的不斷累積形成大量的認知圖式,進行外在特征與內在結構的比對,進行理性的決策。但是,對信息的大量收集與分析,在各種認知圖式之間進行深入的比對,需要法官消耗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特別是法官經(jīng)驗愈加豐富形成的認知圖式愈多,則所需要的“比對”與精力也自然愈多。目前,法官案件審理任務不斷加重,每個個案中的精力日益有限,不可能進行大量的證據(jù)調查與分析,而可能會“相對隨意”的選擇認知圖式,進而引發(fā)認知偏差風險。

      (二)經(jīng)驗法則的后見偏差

      后見偏差俗稱“事后諸葛亮”,這種認知偏差在一般民眾尤其是網(wǎng)民當中極其常見。后見偏差指的是認知主體在知道某事件的結果后,會有意無意的高估該事件發(fā)生的概率與可預見性?;谒痉ú门械奶厥庑?,法官接觸的案件往往是相關違約、違法或犯罪行為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相應的后果,甚至是極端的后果。因此,法官在對相關人的主觀狀態(tài)及事件因果關系進行分析時,“案件結果”不可避免的會進入分析場域影響法官判斷,導致法官對事件發(fā)生的概率或可預見性的過度估計。在近期山東“辱母案”中,對于警察是否瀆職的爭論不休,就存在典型后見偏差。即,某些群眾或學者往往堅持,警察已經(jīng)預見到于歡已經(jīng)或即將受到非法傷害,為什么不控制現(xiàn)場,反而走出現(xiàn)場?這是典型的瀆職,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反過來,如果這些群眾或學者能夠排除于歡持刀刺死刺傷數(shù)人的后果的信息,那么警察對事件升級或于歡持刀傷人的概率或可預見性的估計以及警察之后的行為,是否符合一般人的判斷或社會的許容范圍?警察是否應當為此承擔瀆職的刑事責任,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山東“辱母案”是否可以理解為一種概率極低的偶發(fā)性事件,平時為法律尤其是當?shù)厣鐣S容的執(zhí)法方式在極端案件中暴露出不足。但是,這種不足不應成為警察瀆職的充分證明,更不能就此否定所有警察的接處警行為與價值。

      對于該案中警察是否瀆職的分析,就必須摒棄后見偏差,認識到該案的特殊性。在警察接處警工作中,大部分出警行為依賴公民主動發(fā)起,公民擁有界定失序狀態(tài)、劃定警察管轄范圍的權利,執(zhí)法活動圍繞解決糾紛、化解矛盾展開,很多執(zhí)法活動超越警察原有角色。警察往往不了解執(zhí)法對象情況、潛在危險因素、糾紛事實和相關深層矛盾等信息。警察在即時的執(zhí)法場景中,缺乏充分的調查手段和時間,難以像法院審理案件那樣進行舉證、質證。警察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和信息前提下,進行迅速的情況分析和行為應對。這就必須依賴于警察根據(jù)宏觀社會背景和微觀執(zhí)法場景所進行的合理判斷。而該案中警察出警之時不可能準確預知事件結果,而群眾、學者或法官則是在事后知道案件結果時進行判斷,前者和后者的視角存在重大差異。因此,群眾或學者乃至法官在進行分析時,都不應該讓事件結果進入分析過程并影響判斷,尤其是影響對事件概率和可預見性的判斷。

      后見偏差使得法官很難消除事后結果對分析判斷的影響,從而影響經(jīng)驗法則的正確適用。

      四、認知偏差的法律控制

      對于經(jīng)驗法則適用過程中所可能存在的偏差,某種程度上是由于法官定位的偏差。即,法官不僅僅具有法律上的角色,通曉法律規(guī)范;法官更應該具有普通人的角色,通曉常情常理。法律上的角色關注的是法律、制度的理性主義建構;普通人的角色則關注真實世界的個人屬性或人性。理應關注真實世界的法官如何思維、可能存在哪些認知偏差,并探求認知偏差的控制,從而促進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因此,從思維訓練角度,必須在經(jīng)驗層面上豐富法律人思維的概念,要讓法律人至少了解一些社會科學的知識,在某些領域還要熟悉相關專業(yè)領域的具體知識和能力,增強法律人對某一領域可能法律后果的敏感、理解力和預判力。[8]因此,在認知科學方面,法官應該接受一些基本的思維訓練,以促使法官主動反思可能存在的認知偏差,并啟發(fā)法官理性決策、公正裁判。同時,誠如上所述,法官可能的認知偏差在于對認知圖式的錯誤套用或偏滑。而且根本原因就在于法官對案件信息占有與分析不足。為了確保司法裁判的公正性,法官應該盡可能的接觸原始證據(jù),并了解證據(jù)的具體語境,以確切把握證據(jù)所傳達的信息并進行合理裁判。因此,在法律制度方面,還應該進行理性構建。

      (一)法官的選任

      與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的許多其他門類不同,法律與人類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沒有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人,對于法律糾紛是難以作出明智而公正的裁判的。[9]要判斷某件事實或法律在個別場合的實然和應然情況,則必須對該場合有透徹而誠摯的了解。否則,就難以公正的進行裁斷。通俗而言,法官應該能夠了解該案件、被告人和證人等所處的社會背景,包括法律知識、社會常識和公序良俗等語境,否則,就難以理解法律和事實并正確裁判。所以,西方國家對法官的資格要求比律師、檢察官更高。[10]普通法系來強調法官必須富有實務經(jīng)驗且道德學問都是優(yōu)秀的人士擔任。法官的特點是:“年長、經(jīng)驗、精英”。[11]大陸法系國家也十分重視法官的任職資格,但大陸法國家不象普通法那樣要求法官必須是年長的富有經(jīng)驗的,而更注重法官的專業(yè)知識的訓練。不過,一些大陸法國家也在逐漸改革。對法官選任的嚴格要求,尤其是“年長、經(jīng)驗和精英”的要求,確保了法官能夠誠摯而恰當?shù)睦斫馐聦嵑头伞?/p>

      1995年的《法官法》專設第四章規(guī)定了“法官的條件”。第九條規(guī)定:“擔任法官必須具備下列條件:(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2)年滿23歲;(3)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4)有良好的政治、業(yè)務素質和良好的品行;(5)身體健康;(6)高等院校法律專業(yè)畢業(yè)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專業(yè)畢業(yè)具有法律專業(yè)知識,工作滿2年的;或者獲得法律專業(yè)學士學位,工作滿一年的;獲得法律專業(yè)碩士學位、法律專業(yè)博士學位的,可以不受上述工作年限的限制?!钡谑l規(guī)定:“擔任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應當從具有實際工作經(jīng)驗的人員中擇優(yōu)提出人選”??梢姡覈ü偃瞬鸥緵]有達到“年長、經(jīng)驗和精英”的要求。而且,法院招錄人員的結構也不盡合理,過去局限于軍隊轉業(yè)和退伍人員,現(xiàn)在局限于應屆畢業(yè)生。這些都是與現(xiàn)代法官選任制度和司法公理向違背的。尤為關鍵的是,現(xiàn)在許多法官的工作和生活經(jīng)驗顯然區(qū)別于一般的社會大眾,也區(qū)別于一般的社會規(guī)范。這使得法官更難以理解案件和證據(jù)及其語境。而人民陪審員也往往淪為陪而不審,難以起到英美陪審團所起的作用。

      (二)保障法官充分接觸原始證據(jù)

      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案件數(shù)量居高不下,法官難以對所有案件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因此,不得不依賴于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的書面卷宗及其結論。在案件卷宗的整理上,其順序往往是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其它書證物證等,并以口供為主線,形成指控證據(jù)體系。因此,法官往往在閱讀供述時,就先入為主進行認知類型的歸類,進行產(chǎn)生可能認知偏差。因此,應當確保法官能夠充分接觸原始證據(jù),而非控方的“一面之詞”。原始證據(jù)往往包含著大量的細節(jié)信息,不僅可以更全面的傳達信息,更可以據(jù)以判決證據(jù)的真?zhèn)?。不過 ,我國司法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審”“判”分離的現(xiàn)實,使得判決法官不能接觸到原始證據(jù),也就難以對證據(jù)進行合理而充分的關注與評價。

      1.強調證人出庭作證。我國證人不出庭、庭下閱卷等情況的存在。一是,大量書面證言和案卷的存在,使得各種證據(jù)在庭審之前都已經(jīng)被進行了充分的“框定”、“改造”甚至“曲解”。證據(jù)的原始面貌蕩然無存。而,正是證據(jù)原始面貌儲存了事實的大量細節(jié)并附帶了鑒別該證據(jù)可靠性的細節(jié)特征。二是,審判法官無法接觸到證據(jù)展示時的語境,這種語境連同證據(jù)本身,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傳遞信息并據(jù)以判斷證據(jù)證明力。如,強奸案件的被告人在面對被害人時的不敢正視等深深愧疚的情態(tài)表現(xiàn)。這種情態(tài)證據(jù)如果沒有當庭感知,是無法準確獲知和判斷的。

      2.限制審判委員會的在事實認定上的權力。審判委員會是人民法院內部對審判工作實行集體領導的組織形式。各級人民法院設立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審判委員會的任務是總結審判經(jīng)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實際上就是一種集體議事規(guī)則,是司法行政化的典型體現(xiàn),審判委員會與案件承辦法官或合議庭之間于事實上仍是領導與被領導、管理與被管理的內部行政關系模式。審判委員會對案件的決定采取的是“審”“判”分離,沒有貫徹公開審理原則,也沒有回避制度保障,其人員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不盡合理。審判委員會更是面臨案件信息稀缺的困境,更易導致認知圖式的錯誤套用或偏滑,其后果不僅造成了法官對審判委員會的依賴心理,更可能架空了整個司法認知規(guī)律和體系設置。

      3.限制請示匯報機制。受統(tǒng)攬型的國家權力機構的影響,我國上下級法院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關系,而請示報告,內部決定與批復等制度體現(xiàn)了上下級法院的這種關系?!ㄔ合到y(tǒng)總體上加強了請示匯報制度等行政性制度。[12]下級法院對上級法院,以及同一法院內部行政層級之間的請示匯報行為,實行著實質的間接書面審理主義。一是案件審批制。在同一法院內部的請示匯報制度表現(xiàn)為案件審批制。二是請示答復制度。在上下級法院之間的請示匯報表現(xiàn)為請示答復制度。請示匯報制度的存在,是司法體制行政化和法院體制行政化的產(chǎn)物,直接違背了庭審同一等訴訟原則,也違背了法官認知規(guī)律。

      (三)探索分段式審理

      分段式審理指的是將案件當中行為合理性判斷和案件的最終裁判分別交由不同的裁判者進行裁判。分段式審理主要是為了避免案件結果對法官的潛在影響乃至“污染”。因此,將行為合理性判斷的裁判者與結果事實進行合理的隔離,有助于抑制后見偏差。一是,將行為合理性判斷交由其他法官。即,該法官只接觸行為合理性判斷所需要證據(jù)材料,而不能知悉案件結果。二是,將行為合理性判斷交由陪審團或人民陪審員進行裁判。在進行行為合理性裁判后,再將全案移交給其他法官進行后續(xù)裁判。

      [1] 鄭永流.法律方法階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杰羅姆·佛蘭克.初審法院——美國司法中的神話與現(xiàn)實[M].趙承壽,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3] 陳林林,何雪峰.司法過程中的經(jīng)驗推定與認知偏差[J].浙江社會科學,2015,(08):26-28.

      [4] 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陳愛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 李安.司法過程的直覺及其偏差控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3,(5):142-146.

      [6] Robert Maynard Hutchins. Ethics[M].1934.

      [7] David Kaye. Probability Theory Meets Res Ipsa Loquitur[M].77 Mich.L.Rev.1456,1458-64(1979).

      [8] 蘇力.法律人的思維[J].北大法律評論,2013,(02):429-469.

      [9] 朱蘇力,等.關于司法改革的對話[A].劉軍寧.市場社會與公共秩序[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6.

      [10] 肖揚.當代司法體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11]John. Henry Merryman. Civil law Tradition[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12] 龍宗智.論建立以一審庭審為中心的事實認定機制[J].中國法學,2010,(2):143-157.

      責任編輯:林 衍

      On the Mechanism, Devi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Law of Experience in Judicial Adjudication

      Cai Yi-she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China)

      The rule of thumb refers to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attributes of things and the norm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based on experience. In those complex case trials, lots of different evidence, clues or claims will continue to appear, thus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judge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rational analysis. This is when the cognitive schemas can be used to make intuitive quick judgments about the discovery and decision of some certain information, and then lead to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enlightening reasoning and analogical reasoning. The possible cognitive bias could be caused not only by the "misapplication" of the cognitive schema due to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but also by the dislocation of the cognitive schema due to the job occupation of the judge. In terms of cognitive science, the Judge should receive some basic thinking training. While in the area of legal control, the system of Judges' selection should be improved, the original evidence fully accepted by the Judge should be ensured and the mode of staged trail should be explored.

      Judge; rule of thumb; presumption of experience; cognitive bias; legal control

      2017-06-05

      2015年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15sfb3017)

      蔡藝生(1981-),男,福建龍海人,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后研究人員,碩士生導師、副教授、法學博士,從事偵查學和證據(jù)法研究。

      DF8

      A

      1009-3745(2017)03-0072-06

      猜你喜歡
      圖式裁判法官
      山東漢畫像石鋪首銜環(huán)魚組合圖式研究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6:18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法律裁判中的比較推理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10
      清代刑事裁判中的“從重”
      法律史評論(2018年0期)2018-12-06 09:22:28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紅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9:06
      圖式思維在現(xiàn)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8:00
      當法官當不忘初心
      紅土地(2016年10期)2016-02-02 02:45:32
      從驅動-路徑圖式看“V+上/下”的對稱與不對稱
      審美心理圖式與文學鑒賞
      达孜县| 惠安县| 铜鼓县| 谷城县| 乌拉特前旗| 高清| 滨州市| 察哈| 临沧市| 永顺县| 岑溪市| 呼伦贝尔市| 西盟| 华阴市| 正安县| 武定县| 二连浩特市| 离岛区| 团风县| 古浪县| 商洛市| 射阳县| 益阳市| 渑池县| 平乡县| 梅州市| 图片| 甘孜县| 广汉市| 德兴市| 神木县| 太康县| 桃源县| 瓦房店市| 新平| 资兴市| 乌兰县| 淮南市| 温宿县| 阿克陶县| 云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