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文
(100088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電學發(fā)明審查部元器件一處 北京)
基于對發(fā)明的正確理解進行審查
張一文
(100088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電學發(fā)明審查部元器件一處 北京)
理解發(fā)明是審查的基礎,直接影響到后續(xù)的檢索和三性評判,本文結合具體案例,就如何基于對發(fā)明的正確理解進行審查,以提高審查效能進行探討。
發(fā)明;檢索;三性評判;審查
發(fā)明專利的審查中通常需要先進行檢索,然后在充分檢索的基礎上,給出審查意見。檢索的一個重要目就是確認是否存在影響發(fā)明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文件,但在具體實踐中,可能在理解發(fā)明[1]上出現(xiàn)偏差,無法準確把握權利要求的技術方案的實質的情形,從而影響后續(xù)的審查進程,導致審查周期延長。因此,有必要就如何基于對發(fā)明的正確理解進行檢索和審查,以提高審查效能進行探討,本文通過具體案例的方式加以說明。
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用于通信基站的防雷擊光電復合纜,包含有纜芯、內護套、鎧裝層、外護套、接地層、連接筋、吊線、吊線護層、光單元;纜芯是由多個電單元構成,每個電單元由導體及包覆住導體的絕緣層構成;光單元由松套管及位于松套管內的多根光導纖維構成;纜芯外包覆有第一保護層、內護套擠塑包覆在第一保護層之外,內護套外包覆有第二保護層,接地層位于第二保護層之外,鎧裝層包覆在接地層外,外護套擠塑包覆在鎧裝層之外;鎧裝層為單面覆膜鋼帶,鎧裝層與接地層接觸的面為非覆膜面;第一保護層、第二保護層都為云母帶;吊線護層包覆在吊線之外,連接筋一端連接吊線護層、另一端連接外護套;其特征在于吊線位于光單元之外,光單元、吊給都位于吊線護層中,吊線由多根加強件構成且所有加強件的外緣在同一圓柱面上;加強件圍繞光單元分布且相鄰的加強件是相切的或者加強件圍繞光單元且相鄰的加強件是不相切的,光單元的中心是與吊線護層的中心相重合。
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中引用了兩篇對比文件:對比文件
1(CN103325489A)、對比文件2(“光纜架空方式及結構強度”,王則民,電信科學,第5期,第41-46頁,1991年5月)。第一次審查意見認為對比文件1公開了光纖和電纜均設置在纜芯中,對比文件2公開了光纖設置在吊線中,對比文件2給出了與對比文件1結合的啟示,從而權利要求1不具備專利法第22條第3款規(guī)定的創(chuàng)造性。申請人在答復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時認為,對比文件2公開的實際上是一種中心束管式光纜,并未給出與對比文件1結合的啟示。
基于申請人的陳述,對發(fā)明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發(fā)明面對的技術問題是:一般地,光纖和電纜均設置在纜芯中構成通信基站光電復合纜,在遭受雷擊時,內護套可能被擊穿,纜芯內電單元由于過載或雷擊時,極易達到或超過光纖的儲存、工作環(huán)境溫度,導致光纖損壞。為此,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將光纖與導體分開設置,即電單元設置在纜芯中,而光單元設置在吊線中。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發(fā)明的整體構思是將電單元和光單元分開設置,因此,權利要求1中電單元設置在纜芯中,而光單元設置在吊線中共同構成了實現(xiàn)發(fā)明構思的關鍵技術手段,因此在考慮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時,不能孤立地看待有關電單元和光單元位置的技術特征,將二者拆分。如果存在可用于否定發(fā)明新穎性和/或創(chuàng)造性的現(xiàn)有技術,必然需要滿足在一個技術方案中同時公開了電單元和光單元分開設置的技術方案。雖然權利要求1在撰寫形式上也是將電單元和光單元作為兩個部分分別進行限定,但其技術方案應從整體上考慮,不能忽略二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對比文件1公開的內容來看,其同時涉及光纖和電纜,但光纖和電纜設置在同一纜芯中,與發(fā)明的背景技術相同,以對比文件1為起點正向還原發(fā)明與從背景技術得到發(fā)明需要克服的技術障礙是相同的。
第一審查意見中認為對比文件1公開了光纖和電纜均設置在纜芯中,對比文件2公開了光纖設置在吊線中,從而認為可以由對比文件2得到啟示,將光纖設置在吊線中,得到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但將光纖設置在吊線中與將光纖和電纜分開設置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對比文件2公開了光纖設置在吊線中,但并不能得到在纜芯中不設置光纖,即光纖和電纜分開設置的啟示,上述審查過程未正確理解發(fā)明上,繼而在檢索中孤立地考慮電單元和光單元,在創(chuàng)造性的判斷上也出現(xiàn)偏差,最終在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中得出不恰當?shù)慕Y論,導致審查周期的延長。
在對發(fā)明進行深入理解之后,通過對檢索思路進行調整,重點關注現(xiàn)有技術中是否存在電單元設置在電纜中,而光單元設置在吊線中的技術方案,很快得到對比文件3(CN201247652Y),其公開了上述內容并給出了與對比文件1結合的技術啟示,由此發(fā)出第二次審查意見通知書。如果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中就使用對比文件1與對比文件3結合給出審查意見,便能減少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節(jié)約審查程序,縮短審查周期。
在發(fā)明專利的審查中,不能僅僅從權利要求的撰寫形式機械地理解其技術方案,進而通過將現(xiàn)有技術的技術特征拼湊在一起來否定發(fā)明的創(chuàng)造性,而是應在正確理解發(fā)明基礎上,從整體上把握權利要求中各個技術特征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而進行檢索和三性評判,由此提升審查效能。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