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理工用大數據勾勒新生“畫像”
近日,浙江理工大學理學院一組“新生大數據”分析報告在朋友圈走紅。學院用數據說話,將17級新生整體畫像進行了勾勒,對不同省份考生的分數情況、偏科情況、學科競賽情況等一目了然。
該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祝鶯鶯稱,這份“新生大數據”分析報告出自浙江理工大學理學院數學系梁道雷老師和他的學生團隊,據梁老師介紹說,他的團隊共有17人,數學系大二大三的學生居多?!皩W校要怎么樣培養(yǎng)學生?如何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成長方案?這份數據報告就很有參照價值。”梁老師說,他想利用學校現有的新生數據,做一個數源系統(tǒng),記錄學生每一個階段的變化,將學習成績、體育鍛煉、社交和競賽等一系列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學生個人發(fā)展的曲線圖,任課教師、班主任或者輔導員可通過這份數據,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提供個性指導,因材施教。
此外,梁老師還有個設想,準備拿出一個新生班級作為試點,進行跟蹤數據分析,并針對現狀給出具體的建議和相關有用信息。
近日,南京大學面向全體本科生(包括2017級新生)推出50門“DIY研讀研究系列課程”。
南京大學的DIY研讀課從課程設置到開課、授課,全部由學生主導完成。課程采取研討的形式,每個課堂一般15個人左右。據悉,DIY研讀課程由南京大學悅讀書社、教務處,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和相關院系聯(lián)袂打造,是南京大學探索的一套全新的教學與管理模式。
9月10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能技術學院(簡稱“人工智能學院”)在國科大雁棲湖校區(qū)舉行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
根據國科大“科教融合”的辦學體制,人工智能學院由中科院自動化所牽頭承辦,聯(lián)合了中科院計算所、軟件所、聲學所、沈陽自動化所、深圳先進院、數學與系統(tǒng)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等單位共同建設,旨在打造我國人工智能領域首個全面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新型科教融合學院。
劉成林副院長代表學院教學委員會報告了學院教學與課程設計總體情況。他介紹說,人工智能學院課程體系結合該領域學科前沿和重大應用需求,涵蓋了智能領域主要研究方向,體現基礎理論、關鍵技術、重大應用相結合的特點。
9月初,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辦了2017本科生開學典禮暨軍訓動員大會,來自南航藝術學院的專業(yè)團隊打破傳統(tǒng),采用VR技術對整場入學典禮進行實時直播。
全景相機是這場VR直播的主角。通過均勻地分布在身上6個長得像眼睛的攝像頭,它就能夠捕捉到超清晰、多角度的畫面,每一幀畫面都是一個360度的全景。據悉,負責此次直播的是來自南航藝術學院的無人機航拍影視技術團隊,團隊由2名老師和4名學生組成。從暑期開始搭建平臺、設置參數到最終直播,在短短的時間內他們就收獲了自己的VR直播成功初體驗。為什么應用VR直播開學典禮呢?團隊指導老師王鵬飛告訴媒體記者:“一般的直播只能提供給觀眾固定視角,而通過VR直播畫面,觀眾可以劃劃手指,自己選擇觀看的視角,代入感更強?!?/p>
今年,電子科技大學在新生入校前,利用大數據系統(tǒng)提前對貧困生進行“畫像”,并為1400余名貧困新生“量身定制”了個性化的資助方案。
據了解,今年電子科技大學所有2017級新生獲取電子錄取通知書時,即可訪問學校資助中心的“智助系統(tǒng)”,完成個人信息填報、在線照片上傳等環(huán)節(jié)。通過“智助系統(tǒng)”,學校提前采集包括生源地、是否單親、是否殘疾、是否五保戶、是否辦理生源地貸款等40類信息。
電子科技大學學工部部長于樂說,在此基礎上,系統(tǒng)對數據深入挖掘,對學生貧困狀態(tài)提前評估,生成相應的貧困指數。對貧困狀態(tài)精準評估后,系統(tǒng)按新生的困難程度、應急程度等劃分資助優(yōu)先級,并根據其貧困狀態(tài)智能匹配個性化的資助方案。電子科技大學在學生資助方面共有143項資助項目,包括保障性資助和發(fā)展性資助兩大類。于樂說,對學生歷史數據分析,為學校進行針對性的資助提供了精準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