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雨
(河北省武強縣地方志辦公室,河北 武強 053300)
市縣志人物名表編寫淺見
張鳳雨
(河北省武強縣地方志辦公室,河北 武強 053300)
市縣志人物名表是人物志乃至整部志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與“錄”有明顯的體裁區(qū)別,應稱之為“人物名表”而不是“人物名錄”或“人名表”等;收載人物以本籍人在外市(地)師級以上領導干部、副教授以上知識分子、本地域高級知識分子、省部級以上勞動模范為基本類項,同時結(jié)合本地實際與首輪志書狀況適當選擇其他類項;表格根據(jù)表主題及內(nèi)容確定七八個欄目為宜;編寫時明確人物收載標準、確定欄目內(nèi)容、下功夫征集資料、以生年排序、克服文字記述錯誤等。
市縣志;人物名表;體裁;類項;欄目
人物名表與人物傳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從不同角度、側(cè)面記載一地優(yōu)秀人物,是市縣志書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人物名表以分類分項排列,簡明扼要,又便于查檢,是方志保存資料、提供信息的好形式。其作用是“事增文省”,給人以脈絡清晰之感,具有“執(zhí)簡馭繁”之效。人物名表雖然簡明,篇幅小,但編寫難度卻大。在修志理論與實踐中,人們往往注重研究的是人物傳的編寫,而對于人物名表卻研究甚少,并常常被人們忽略和不夠重視,所以存在著名稱混亂、體裁概念不清、收載人物類項范圍標準不一、表的欄目雜亂、重點不突出、編寫方法不當、記述差錯率高等問題。因此,有待于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討,尋求更科學的編寫方式方法,以進一步提高志書質(zhì)量。
兩輪修志,人物名表類稱謂常見的有人物名表、人物名錄、人物表、名表、名錄等。出現(xiàn)這種同一事物名稱多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對這些名稱概念的認識和理解上的模糊、差異所造成的。
(一)表、錄不同體裁觀點
一是表與錄體裁概念各有界定。如呂志毅認為:“‘表’是指志書中各種統(tǒng)計表、人名表等。‘錄’是指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和社會主義建設等時期的烈士名錄?!保?]呂志毅.《豐南縣志》述評[A].河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新方志編纂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571.這一觀點和做法尤其是在首輪志書很有代表性。因為全國各市縣在1981年前后統(tǒng)一進行了革命烈士普查登記工作,以市縣為單位均編寫了《革命烈士英名錄》,志書在采用時,無論是原來名稱的原因還是因原文照錄的原因,所以稱之為烈士名錄,或人物志中的錄專指烈士英名錄。致使許多第二輪志書仍堅持這種格局,如某縣志設有離休干部名表、先進人物名表、副高職以上專業(yè)技術人員名表、在外地任正處級以上職務人士名表、出國留學人名表及烈士英名錄。二是認為表和錄體裁差異在內(nèi)容的繁簡上。名錄指“簡短的記載”,認為“人名錄僅記載人名。如領導人名錄、烈士名錄、競技體育創(chuàng)紀錄者名錄、英雄模范名錄、先進個人名錄等”。[1]馮建強.地方志編纂辦工作實務手冊[M].北京:中國黨史出版社2009:371.三是認為名錄只記人名,不記述其他信息。四是有的認為對不夠入表標準的人物入錄,表是“那些需要收入人物志又不夠立傳設略標準的人可列表記載”“錄作為人物志體裁,是把那些需要記入志書,而又不夠入表標準的人物,錄其姓名予以記載”。[2]王景玉.方志學新探[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0:55.五是也有的認為,表“不單指‘表格’的表,而是指對一類事物分若干項內(nèi)容,以一定程式進行簡記的方式,方志稱之為‘表’。包括記載事物分類排列以備查檢這種記載方式,這種方式在舊史志著述中也稱之為‘表’。舊史志著述中使用‘表’這種體裁記述人物者古來有之,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例如:《史記》有十‘表’,《漢書》有‘古今人表’、‘百官公卿表’等,舊志中的‘職官’、‘選舉’等即為‘表’”。[3]王景玉.方志學新探[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0:69.六是自首輪修志以來,認為人物志“一般有傳、表、錄三種體裁,傳記述傳主的生平事跡,表、錄則記姓名、籍貫等”?!坝⒚浭侵緯小洝囊环N,簡述一地已故之英雄模范人物的生平事跡或存名入冊。為新方志所采用。”[4]中國方志大辭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85、86.
(二)表、錄同一體裁觀點
一是認為“表和錄都是按照固定的幾項內(nèi)容對所收人物予以介紹,只是錄無表格,表有表格罷了”。①王廣才:《第二輪志書分志撰稿培訓參考資料》,第255、256頁。二是有的志書雖名為錄,如“烈士名錄”中照設姓名、籍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所在部隊、職務、犧牲時間、犧牲地點、榮獲稱號等欄目,同表在實際運用上幾乎沒有區(qū)別,不必加以區(qū)分,應視同一體裁。三是在第二輪志書中,也有許多表、錄混稱的,如某縣志第二章人物表,下設7節(jié),分別稱之為“國民黨軍隊抗日陣亡軍人名錄”“1989~2006年犧牲人名表”“受省部級以上表彰人名表”“副處級以上干部(政界)名錄”“副處級以上干部(企業(yè)界、軍界)名錄”“學術界人員名錄”“離休干部名錄”等。表現(xiàn)為稱表稱錄沒有什么原則和標準,屬于隨意性的。
(三)表與錄體裁的不同是文章樣式不同
人物名表是地方志的傳統(tǒng)體裁,并在長期的修志實踐中發(fā)展和完善。以人物姓名為經(jīng),以事跡為緯。主要特征是以人為主題,反映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工作單位、任職時間、職務、職稱、優(yōu)秀項目等為主要內(nèi)容。對于地方志人物名表,《辭?!酚袑l目解釋,是“采用表格形式編纂的著述。如《史記》有《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等”。表是“分類排列記錄事項的文件”。[5]辭海·語詞分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1308.錄體裁固然有記載、抄寫、收錄、錄用之意,盡管其概念在不同的書籍有不同的意義,但兩輪修志以來,對錄體裁的概念已經(jīng)賦予了新的定義,認為在地方志,“錄是附于志后以原原本本保存地方文獻和珍貴資料的匯錄”。[6]《中國方志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方志大辭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97、98.雖然地方志的一些人名表具有原文照錄的特性,但它的形式還是表的形式,況且大多在采用時進行了欄目、內(nèi)容等上的更改或重新編排,因此,表和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裁形式,即有表格的這種樣式理所當然地稱之為“表”而不應稱之為“錄”。
(四)“人物名表”與“人名表(包括人表、名表等)”概念有區(qū)別
所謂“人物”是指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成就的人,即有才能的人。如蘇軾《念奴嬌》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倍叭嗣眲t指的是人的姓名,不論是否優(yōu)秀或有無才能,范圍要寬泛得多。二者的概念不同。志書人物志記載的人物必然具有優(yōu)秀、卓越的意思,因此,稱之為“人物名表”更為科學恰當。從名稱上看也和人物志、人物傳協(xié)調(diào)一致。
地方志人物名表收載類項,既有對傳統(tǒng)內(nèi)容的繼承又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第二輪修志又面臨了新的情況。從《欒城縣志(1993—2005)》等20部第二輪志書人物名表類項統(tǒng)計,共出現(xiàn)的有本籍人在外地領導干部名表、本籍人在外地知識分子名表、本地域高級知識分子名表、勞動模范(各類先進、受表彰人物)名表、人物傳簡表、國外留學博士表、縣鄉(xiāng)科級單位負責人表、舉人進士名表、烈士名表、離休干部名表、出國留學人名表、國外工作人員簡表、國民黨軍隊抗日陣亡軍人名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名表、縣域?qū)I(yè)技術職稱人員名表、中華民國時期軍政職官名表、華僑名錄、南下北上干部名錄、旅居海外人士名表、旅居臺灣香港人士表等20余個類項。第二輪市縣志人物名表出現(xiàn)的人物類項雖多,但各志書之間懸殊甚大,如某縣志僅收載本籍人在外地副地師級以上領導干部和高級知識分子(合為一表)兩項,而有的市縣志人物名表類項達10項之多,明顯地存在著畸輕畸重、無章可循、盲目性隨意性、缺乏規(guī)律等現(xiàn)象。從人物名表整體的收載類項看,有些是各志書共有的類項,有些是某志書獨有的類項。雖然志書人物名表收載類項不好整齊劃一,但應該有一定的原則,既要有必須具備的基本類項,又要有根據(jù)當?shù)靥赜星闆r及首輪志書狀況選擇的類項,形成基本類項加本地特有類項,使之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既有原則性又具靈活性格局。
(一)基本類項
基本類項即市縣志人物名表的必備類項,表現(xiàn)為在本地人物中重要的和各地共有的類項。從廣大志書人物名表收載類項情況看,第二輪志書人物名表基本類項應包括4項:
1.本籍人在外地領導干部名表。源于舊志職官類名表。方志中的職官源于正史體例,與《漢書·百官公卿表》《新唐書·宰相表》《宋史·宰輔表》《元史·三公表》《元史·宰相年表》《明史·宰輔年表》《明史·七卿年表》類相似。清章學誠十分推崇班固的《古今人表》,并主張把它移用到修志中來。他說:“今折中諸家,考次前后,上始漢代,迄于今茲勒為一表,疑者闕之。后之覽者,得以詳焉?!雹僬聦W誠:《和州志·官師表·序列》。并在所編《亳州志》設人物表。舊志中的“職官”“薦紳表”“人譜表”等,即史書職官表的繼承與借鑒。兩輪志書編修,市縣志職官類名表概念被確定為專門收載本籍人在外地某級別以上領導干部。
2.本籍人在外地知識分子名表。接近于舊志的“選舉”,但內(nèi)容有較大程度的擴展。包括高級科技、文化藝術、醫(yī)務等領域。許多本地域高級知識分子與在外地知識分子合為一表,實際上是不妥當?shù)摹?/p>
3.本地域高級知識分子名表。這類名表在許多市縣志都不設,在科技篇只是記述了科技職稱的人數(shù),沒有這方面的情況,如果不記載顯然本地知識分子與在外知識分子形成不平衡,造成志書資料深度不夠等問題。而這一部分許多志書分散到相關專業(yè)志去寫,這樣顯得零碎,有的甚至立不起條目來,不如統(tǒng)一到人物志的人物名表更顯得莊重。
4.勞動模范名表。勞動模范名表在首輪志書產(chǎn)生,幾乎每部市縣志必備。第二輪志書勞動模范名表仍比較普遍,但這一類項的名稱普遍雜亂,出現(xiàn)有勞動模范名錄、出席省以上勞動模范情況表、先進個人榮譽表、先進人物名表、市以上勞動模范名錄、省部級榮譽稱號獲得者、勞動模范簡表、受省部級以上表彰人名表、先進工作者名表、省委省政府以上領導機關表彰獎勵人員名表、模范先進人物名表、省部級勞動模范及先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名表等不下20種。名稱雖然雜亂,但內(nèi)容應該是一致的,即收載哪一級別表彰的各類勞動模范及各種名稱的先進人物??梢杂谩皠趧幽7丁币辉~概括,具體稱號在欄目內(nèi)容中記述。
(二)選擇類項
從部分出版第二輪志書人物名表情況看,除上述基本具備者外,還有許多或有或無的類項。這些或因地情、或因前志情況、或出于編纂者某種考慮,適當選擇一些類項人物列名表入志,表現(xiàn)為一定的靈活性,選則增輝添色,否則也無傷大雅。選擇類項人物名表大體有兩種:一種是追補類人物名表。有些考慮前志有缺,而且又有一定的意義,出于反映地情、彰顯歷史精華的想法,收載一些本志斷限之外人物。如許多第二輪市縣志書收載的舉人進士名表、國民黨軍隊抗日陣亡將士人名表、中華民國時期軍政職官表、南下北上干部名表、人物傳簡表等。第二種是許多志書收載了部分境外人士名表,主要有國外留學博士表、出國留學人名表、國外工作人員名表、華僑名錄、旅居海外人士名表、旅居臺灣香港人士表等。志書人物名表可根據(jù)需要適當選擇一些,但避免過多過濫。
(三)不應選擇的類項
從目前許多第二輪志書人物名表類項情況看,有許多屬于不應選擇的類項。如某縣志《1985—2001年××縣鄉(xiāng)鎮(zhèn)黨政負責人名錄》《1985—2001年××縣部、委、辦、局黨政負責人名錄》《××縣鄉(xiāng)科級單位負責人名表》等。這種情況一是僅列姓名、沒有其他欄目信息的形式不妥,因中國人同名同姓者甚多,時間久了容易混淆,不知所指“何許人也”;二是屬于照顧性質(zhì)的,與志書整體上不是很協(xié)調(diào),因此意義不大;還有些志書人物名表收載了離休干部名表等,如果有意義也應該隨專業(yè)志。
人物名表雖然看上去簡單明了,但在編寫中卻有相當大的難處。許多地方志工作者在編纂人物志過程中,首先費盡心思的是人物傳部分,往往對人物名表有馬虎、湊合的想法,結(jié)果給志書人物名表的編寫造成許多弊端,明顯遜色于人物傳部分和其他專業(yè)志章節(jié)。因此有必要引起重視加強對人物名表的編寫。
(一)確定收載標準
各市縣志書在各類人物名表的收載標準級別存在著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在外地領導干部名表收載何級職別人物、勞動模范名表收載何級別授予和命名的人物等。收載人物層次(包括職務、職稱、榮譽稱號等)較高,“曲高和寡”,入志者寥寥無幾,立不起章節(jié);收載人物層次過低,有過多過濫之弊,削弱了志書的權(quán)威性。應根據(jù)當?shù)厍闆r,結(jié)合人物名表篇幅,多則精選,少則寬選。一般在外地領導干部以副地師級以上者居多;知識分子名表收載標準多以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居多。
(二)確定欄目
人物名表不同,所設欄目亦不盡相同,應根據(jù)欄目數(shù)量及文字相對志書開本頁面容量為原則。每人一格,每格一二行文字。欄目、文字太多容不下,以6—8個欄目為宜。欄目內(nèi)容必須圍繞表的中心主題來選。因此要從每類人物眾多信息中選擇最主要內(nèi)容作為欄目,防止避重就輕,丟了西瓜揀了芝麻。
1.在外地領導干部名表欄目。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計有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工作單位、學歷學位、曾任職務(最高職務)、備注、主要社會兼職、主要成果著作、主要榮譽、參加工作時間、任職時間等不下20個,但各表所列欄目大多只是6—8個,必然即此非彼,有些忽略重要的選擇了次要的。如有不設籍貫或丟掉出生年月欄目等。如在外領導干部名表,中心是反映一生最基本的情況,要把這類人最基本的、最能反映基本面目的欄目選擇出來。即在外領導干部名表的欄目依次為: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工作單位、職務、備注7個欄目為基本欄目。
2.在外和縣域知識分子名表欄目。常出現(xiàn)欄目過少或選擇不準的情況,如某市部分在外地高級知識分子名表僅收載姓名、工作單位、職稱、職務4個欄目。更多的是欄目內(nèi)容雜亂,多而不科學,常見的有姓名、性別、出生年度、籍貫、工作單位、職務、職稱、社會兼職、主要成果著述、主要榮譽、參加工作時間、評定職稱時間、評定職稱時所在單位及職務、授予機關及時間、聘任時間、專業(yè)技術資格、取得時間、現(xiàn)任或離退休時間、民族、文化程度、專業(yè)、備注等不下20個。在外知識分子名表與本地域知識分子名表欄目可以相同,與在外領導干部名表只是“職務”欄目改稱“職稱”即可。
3.勞動模范名表欄目。常出現(xiàn)的有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工作單位、職務、評定時間、獲得稱號、被授予榮譽稱號、表彰單位、獲獎時間、頒獎機關、授獎單位(部門)、參加工作時間、受表彰時所在單位和職務、當時所在工作單位、授予機關及時間、評模年度、批準單位、批準時間、授予時間、勞模等級、主要事跡等達30多個。有的志書此類名表欄目太少,如某市志干部名表僅有姓名、籍貫、工作單位、職務4個欄目;更多的是欄目內(nèi)容雜亂,不得要領。筆者認為,根據(jù)內(nèi)容重要程度及欄目數(shù)量依次為:姓名、性別、籍貫、單位及職務、榮譽稱號、授予年份6個為宜。
(三)下大力氣征集和核實人物資料
入表人物范圍廣而散,信息渠道受到限制,資料征集難度大,尤其是本籍人在外地工作者,遍布全國甚至世界各地,又無專門機構(gòu)負責,所以征集起來是很困難的。我們在實踐中采取了5條措施:一是在當?shù)仉娨暸_發(fā)布征集資料通知,動員各界人士為編修縣志提供個人及史事資料,既能征集一部分資料,又能起到宣傳影響作用。二是在人物集中的地方委托專人負責,如部隊師以上領導干部,委托一名專業(yè)軍人,因這些人大部都是他的戰(zhàn)友,熟悉情況,不容易錯漏;本縣在衡水市各學校教師中高級知識分子比較集中,就委托一名在衡水市工作退休老干部負責征集;或利用一些重點城市的同鄉(xiāng)會等征集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三是近些年來各地編寫出版了不少這方面的資料書籍,為志書人物名表提供了資料或線索。四是對這些資料要經(jīng)過查證核實,盡量使用第一手資料,防止差錯。
(四)以生年排序
常見的有區(qū)域排序法、職務高低排序法、姓氏筆畫排序法、漢語拼音音序排序法、出生年月排序法等。筆者認為,以生年排序的好處有三:一是人物名表蓋及全縣各領域,不再按領域細分更顯得有整體性;二是便于查檢,規(guī)律性強;三是人物名表排序先后標準不好確定,成就大小不好劃分,以年歲長幼排序能使更多人認可。
(五)克服人物名表記述文字毛病
從目前許多出版志書看,人物名表(尤其是在外地工作者)出現(xiàn)不少錯誤和不妥之處。有的概念不準,如工作單位欄“石家莊日報”、職務欄“解放軍退休”等無具體所指;有的要素不全,如單位欄“新航機械制造公司”“北京某部”等;有的職務欄為“師級”“軍級”“地級”等;有的如某市志勞動模范名表的獲獎級別只注明省級、部級、國家級,不記述授獎單位。還經(jīng)常見到的年代有誤,單位不準,部隊番號數(shù)碼中西混用,漏字錯字,欄目內(nèi)容不當?shù)取?/p>
總之,地方志人物名表雖然文字不多,篇幅不長,但寫得好是很難的,從構(gòu)思設計、征集資料、編排撰寫等都需要費很大的力氣。這一部分也是人們非常關注的篇章之一。應注重準確性、合理性、科學性等問題,力求編纂出更加科學嚴謹?shù)娜宋锩怼?/p>
K29
B
1003-434X(2017)01-0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