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軍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上海 200083)
阿爾及利亞位于非洲西北部,北瀕地中海,與西班牙和法國隔海相望。阿爾及利亞屬于民族走廊地區(qū),凡有意于非洲的外來勢力,莫不需首先經過這個國家才能進一步達到自己的目的,它因此得到過許多侵略者的侵入。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阿爾及利亞先后被柏柏爾人、腓尼基人、羅馬人、汪達爾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法國人所統(tǒng)治,加之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阿爾及利亞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及其文化的多元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等特點,同時也為當代阿爾及利亞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二條規(guī)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qū)、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xiàn)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qū)和群體適應周圍環(huán)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chuàng)造,為這些社區(qū)和群體提供持續(xù)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xiàn)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社區(qū)、群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①文化部對外文化聯(lián)絡局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基礎文件匯編).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公約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包括:“口頭傳統(tǒng)和表現(xiàn)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jié)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tǒng)手工藝”①文化部對外文化聯(lián)絡局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基礎文件匯編).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
阿爾及利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類型豐富,其資源和數(shù)量分布在全國各地。據統(tǒng)計,阿爾及利亞歷屆政府認定的歷史遺址和文化遺跡有500處。其中,1960年以前阿爾及利亞殖民政府確認了259處歷史文化遺址。自1962年7月獨立以來,阿爾及利亞政府格外重視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先后又確認了241處歷史文化遺址②Sid Ahmed Soufiane, “The Strategy of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Algeria”,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9.。根據上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阿爾及利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致有:①語言類(如柏柏爾語、阿拉伯語方言、卡比爾語、提菲納格語);②文學類,包括小說(如《羅斯圖姆伊瑪目的故事》)、詩歌(如《珍珠與火焰》、《詩歌、散文集》等)、各種民間故事與傳說(如《牛角上的土地》、《百日咳》)、諺語、格言、歌謠(如《美麗的法奇瑪》);③表演藝術類,包括音樂(如柏柏爾音樂、安達盧西亞音樂和卡比利音樂等)、舞蹈(如婚禮舞、撒哈拉騎士舞、馬舞、鴿子舞、讓達利舞);③曲藝類(如古拉拉吟唱詩、木偶戲、皮影戲);④雜技與競技類(如圖阿雷格人武技);⑤傳統(tǒng)技藝類,包括民間美術(如古建筑壁畫)、傳統(tǒng)手工藝(如傳統(tǒng)繡織)和其他技能(如農業(yè)供水系統(tǒng));⑥節(jié)慶民俗類,包括傳統(tǒng)節(jié)慶日(如開齋節(jié)、圣紀節(jié)、阿舒拉節(jié)、宰牲節(jié)、伊斯蘭教新年和沙漠賽馬節(jié)等)、社會生活民俗(如宗教禮儀、柏柏爾人婚俗、卡比亞人婚俗、圖阿雷格人婚俗以及各類禁忌等)、信仰崇拜民俗(如部分柏柏爾人古老原始信仰)等。下面分別簡要介紹幾類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況。
(1)古拉拉地區(qū)的阿赫里(也稱 “古拉拉音樂詩歌”)。古拉拉地區(qū)位于阿爾及利亞西南部,包括大約100個綠洲,居住著波波爾族、阿拉伯族和蘇丹族,有5萬多人口?!鞍⒑绽铩笔枪爬貐^(qū)澤尼特人(柏柏爾人的一個分支)在集體儀式中表演的一種詩詞音樂。尤其在古拉拉波波爾語區(qū),“阿赫里”常見于宗教慶典、朝圣以及一些日常的慶典儀式上,如婚禮、社團活動等?!鞍⒑绽铩迸c澤尼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綠洲農業(yè)密切相關,它是惡劣環(huán)境中的社區(qū)生活凝聚力的象征。
作為集詩詞、圣詠、音樂和舞蹈于一體的表現(xiàn)形式,“阿赫里”由“萊姆色熱”“奧格魯特”和“特拉”等由低到高的3個水平層次構成,演出通常一整夜,且在結束時,合唱引導圣詠,由弱漸強,最終達到有力而和諧才算圓滿結束。
(2)特萊姆森地區(qū)傳統(tǒng)婚禮儀式及傳統(tǒng)婚禮服飾縫制技術。在阿爾及利亞西北部特萊姆森地區(qū),婚禮儀式通常在父母家里舉辦。新娘在父母家中穿好傳統(tǒng)手工縫制的金色絲綢禮服,新娘的朋友和已婚女性親戚將穿戴整齊的新娘圍在中央。婚禮儀式舉行期間,親朋好友要穿上禮服,所有的女性手上要繪制一種象征性的圖案(俗稱“手繪”)。一位年齡較長女性親戚幫助新娘穿上一件用絲絨縫制的、繡著精美絲邊的長袖婚禮禮服,然后再幫助新娘戴上珠寶和一個圓錐形的禮帽,最后在新娘的脖子上掛上數(shù)串巴洛克珍珠來佑護新娘的重要臟器。在離開父母家時,新娘會戴上金色絲質面紗。婚宴期間,新娘至親一方的一位已婚婦女將掀起面紗,在新娘的兩個臉頰和下嘴唇上畫上紅色和銀色的圖案,以示新娘的圣潔并得到神的保護。當所有化妝完畢、穿戴結束后,就意味著新娘已得到神靈的佑護,她就可以去掉面紗,準備結婚。
值得一提的是,特萊姆森地區(qū)的女孩子在很小時候就開始學習這種禮服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使禮服縫制技術得以代代相傳,延續(xù)至今。特萊姆森地區(qū)這種傳統(tǒng)婚禮儀式,象征著家族之間的有效聯(lián)盟以及代際之間的綿延不絕的關系,而特殊的縫制技術的傳承被認為在萊姆森地區(qū)認同和族群團結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什迪酋長陵年度朝圣儀式。阿爾及利亞不少游牧社群和定居的蘇菲社群每年都會定期朝圣穆斯林神秘主義代表人物什迪·阿布德·卡德爾·本·穆罕默德(民間稱“什迪酋長”)的陵墓。該陵墓位于阿爾及利亞巴亞德省的阿比奧德·什迪謝赫(El Abiodh Sidi Cheikh)地區(qū)。每年六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當?shù)亻_始舉行為期3天的朝覲儀式。該儀式主要包括傳統(tǒng)宗教儀式和世俗歡慶活動兩大部分。朝覲活動意味著朝圣者之間彼此保持的聯(lián)系和蘇菲派穆斯林兄弟間的世俗同盟,從而實現(xiàn)并確保游牧社區(qū)、穆斯林社區(qū)之間的和平穩(wěn)定。宗教儀式起于誦讀《古蘭經》,之后舉行黎明儀式。黎明儀式主要是為了加強各社區(qū)之間的蘇菲穆斯林之間的兄弟情。世俗的歡慶活動包括擊劍、舞蹈、騎術競賽(每年有來自不同社區(qū)的300多名騎手參加比賽)。每年的朝圣活動有助于強化蘇菲主義在當?shù)氐挠绊懥?,以及促進認同友善互助、團結一致和集體協(xié)同活動(包括贊美什迪酋長、《古蘭經》唱詩、世俗吟唱與舞蹈)等社區(qū)價值觀。
(4)民間樂器“伊姆雜德”?!耙聊冯s德”為阿爾及利亞南部沙漠游牧民族圖瓦雷格人使用。這種樂器已有1 000多年的歷史,通常由圖瓦雷格婦女使用單弦的伊姆雜德演奏樂曲。一般情況下,樂手坐著演奏,將樂器放在膝蓋上,用一根木制彎曲的弓彈奏。伊姆雜德展現(xiàn)的是過去的英雄們的冒險精神,其演奏內容往往由音樂和詩歌組成,至今在圖瓦雷格人各種場合的集體儀式上仍然見到這種表演。今天,伊姆雜德也常用于詩歌或流行歌曲的伴奏。伊姆雜德演奏的歌曲由男人創(chuàng)作、吟誦或歌唱,演奏時其他男女參與表演,隨著節(jié)奏和樂曲主題的要求而大喊大叫。圖瓦雷格人認為,伊姆雜德演奏的音樂有治療病痛的功能。傳統(tǒng)上圖瓦雷格人常用于驅逐邪惡,舒緩患者病痛。伊姆雜德之音折射出樂手的感情和情緒。一個不合格的伊姆雜德樂手常被視為不幸之人。伊姆雜德通常由女人制作,人們通過口述制作方法,使其代代相傳,流傳至今。目前,在阿爾及利亞、馬里、尼日爾、布基納法索和乍得等非洲國家的圖瓦雷格部落中仍然隨處可見伊姆雜德。
(5)賈奈特綠洲賽佰巴儀式。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曾稱,阿爾及利亞賈奈特綠洲賽佰巴儀式體現(xiàn)了民族特性與語言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①Message from Irina Bokova, “On the Occasion of World Arabic Language Day”, December 18, 2014.。伊歷陰歷一月的10天里,生活在賈奈特綠洲的兩個社區(qū)開始排練賽佰巴(Sebeiba)儀式。該儀式實質上是一個為期9天的競賽。首先是代表各自社區(qū)的男舞者和女歌手爭奪的參加儀式的代表權。決出勝負后,獲勝者將代表本社區(qū)參加第二天舉行的賽佰巴儀式。通常,男舞者們扮作武士,女歌手們徒步走向一座名叫洛格亞(Loghya)的大型建筑,共同完成整個儀式。女歌手一旦到達正廳,男舞者立馬列隊,并呈上他們的“武器”。然后,按照儀式規(guī)則,男舞者們圍成一圈,當女歌手隨著手鼓的節(jié)奏吟唱傳統(tǒng)歌曲時,男舞者們不停地敲打他們手中的劍。在最后一天結束時,參加儀式的人自行解散。賽佰巴儀式是生活在阿爾及利亞撒哈拉地區(qū)圖阿雷格民族文化認同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標志。它們加強社會聯(lián)系,通過模擬藝術競爭,消除了敵對社區(qū)之間存在的潛在暴力沖突。
(6)斯布阿年度朝圣。阿爾及利亞撒哈拉地區(qū)西南部的哲納塔社區(qū)(Zenata Communities)每年都會集體朝覲先知之墓,以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辰。斯布阿(Sbua)是一種連續(xù)7天的朝覲活動,主要是進行集體文化實踐,包括伴有歌唱和舞蹈的慶?;顒印T诘?天,朝圣者在古拉拉中心一個“扎維亞(社區(qū)機構)”外的廣場上結束旅途,該處有什迪·哈德杰·貝卡塞姆(Sidi El Hadj Belkacem)的陵墓。斯布阿是其歷史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也是將彼此緊密聯(lián)系起來的一種表達方式。
(7)阿爾及利亞的格豪特(Ghout)綠洲農業(yè)系統(tǒng)文化。2005年,阿爾及利亞的格豪特綠洲農業(yè)系統(tǒng)被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GIAHS)保護試點。該農業(yè)系統(tǒng)顯示出非洲人民在對抗死亡沙漠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奇跡,該系統(tǒng)擁有高度密集而多樣化的農業(yè)生產系統(tǒng),同時建立了復雜多樣的灌溉系統(tǒng),用于水的獲取和分配體系,基于橫向排水廊道,能夠獲取至少7類水源:山腳下的地下水、間歇性河流水域、大陸中間蓄水層、春夏雨水、其他含水層、排水滲透、洪水②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非洲農業(yè)文明的珍貴遺產”,2015年1月26日,http://www.fao.org/home/en/;閔慶文、孫雪萍:“非洲農業(yè)文化遺產保護”,載《農民日報》2013年9月6日,第4版。。在歷史演變中,阿爾及利亞格豪特綠洲農業(yè)系統(tǒng)如今已形成一片多層結構的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
法國殖民阿爾及利亞時期,根據殖民之需,對歷史文化遺產做了選擇性保護,但客觀上為阿國獨立后強烈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奠定基礎。
阿爾及利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文規(guī)定最初散見在各類法律文件之中。1962年6月,阿全國革命委員會通過的《黎波里綱領》中明確提出了“復興民族文化”“保護人民文化的民族遺產”的社會文化目標③趙慧杰編著。《列國志 阿爾及利亞》.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431頁。。1966年3月,阿政府出臺第62號令,規(guī)定旅游酒店選址時,禁止破壞歷史文化遺產。1967年12月,阿政府頒布第67號令《關于挖掘與保護歷史遺址和自然遺產的規(guī)定》(也稱“遺產保護法”),此后又進行了數(shù)次補充和完善。根據該法相關規(guī)定,阿政府組建了國家考古局,并對境內部分世界遺產進行緊急修繕。但作為遺產保護法的重要部分,第67號法令第281條并未上升到戰(zhàn)略地位,對遺產的概念、定義、類別以及歷史遺產與考古遺址等均沒有明確界定,造成并未實現(xiàn)對相關遺址的有效修復。盡管如此,阿政府較早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公法和私法兼顧的管理之道,施以公法為主、兼顧私法為主要路徑。如,除了主要采用行政保護之外,還明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文學藝術給予知識產權保護。1973年阿政府首次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列入著作權法保護范圍,開創(chuàng)了該國民間文學藝術著作權法保護的先河。
1976年6月,《阿爾及利亞國民憲章》通過全民投票,明確提出了進行文化革命、土地革命和工業(yè)革命3大革命目標。其中,在文化革命的任務中,阿政府提出“肯定并鞏固阿爾及利亞的民族共同性并促進各種形式的文化發(fā)展”“必須摧毀或者幫助消除各種各樣的有害的心理狀態(tài),反對各種錯誤傾向,同玷污國家名聲……做斗爭”①同6,第439-440頁。。在該文件的指導下,阿爾政府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摒棄了法國殖民時期的選擇性保護政策,逐漸走向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1982年,阿政府出臺《遺址法》。在涉及歷史文化遺產方面,該法改變了原來僅由博物館代替管理考古遺址和歷史文化遺產與遺址的做法,私人也可繼承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產。1989年,《阿爾及利亞憲法》第122條第21款明確規(guī)定議會應就“保護并捍衛(wèi)文化和歷史遺產”立法②Algeria’s Constitution of 1989, Reinstated in 1996, with Amendments Through 2008, www. Constuteproject.org.。同期,阿《民法典》和《刑法典》等相繼對破壞歷史文化遺產和遺跡的相關量刑進行修訂,以配合文化遺產保護。1991年4月,阿爾及利亞政府頒布了關于宗教文化財產與文化財產的歸屬權問題的第91條10號令。
冷戰(zhàn)結束后,為適應新的國際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1998年阿政府頒布第4號法令,全面實施《文化遺產保護法》,交通與文化部(該部后來分為交通部和文化部兩個獨立部門)負責文化遺產管理。在某種意義上,交通與文化部接手管理后對阿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fā)形成了當前該國獨特的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集中體現(xiàn)在《文化遺產保護法》③Loi N 98-04 du 15 Juin 1998 Relative a La Protection du Patrimoine Culturel.之中。
第一,明確規(guī)定文化遺產的范圍、權屬和管理部門。第2條規(guī)定,文化遺產應當包括固定的文化遺產和可移動的文化遺產,阿爾及利亞領土上的地面建筑、地下和水下埋藏的所有歷史遺跡均屬于不動的文化遺跡。此外,阿歷史變遷中形成的民族文化遺產、財產、無形的社會活動以及個人或集體創(chuàng)作的文化產品也屬于阿國的文化遺產。第3條和第18條做了進一步規(guī)定,文化遺產包括文化不動產、文化可動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法認為,可移動文化遺產主要包括繪畫、雕刻、錢幣、樂器、武器、手稿……;不可移動的有建筑物、紀念碑、考古遺址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tǒng)物事、表演性的藝術、各類儀式、裝飾藝術等等。該法第5條對文化遺產的權屬進行規(guī)定,文化財產可私人擁有或收藏,但在私人放棄權屬時,阿政府可通過友好收購、征收或接受捐贈等方式使之成為公共財產,且在此過程中國家享有優(yōu)先購買權。第6條規(guī)定,所有科學研究及文化遺產出版等均歸文化部管轄。
第二,對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及管理路徑的規(guī)定。第8~9條規(guī)定,由各領域專家負責解決國內城鄉(xiāng)中的所有歷史古跡、考古遺址的地產歸屬問題,將所有文化遺產的性質和所屬類別標定清楚并登記在冊,建立相關檔案,進行分級分類管理。第9~13條規(guī)定,文化遺產保護應當遵循藝術和文化的保護特點;文化不動產的認定管理的程序包括報批需要的資料,尤其支撐文化遺址或文物的來源于歷史文獻等;管理上形成文化部長、各省省長親自負責及地方具體負責部門的長官協(xié)同的機制。該法還明確規(guī)定了對考古遺址實行規(guī)劃、開發(fā)和建立保護區(qū)的方式進行保護。第30條規(guī)定,根據遺址的保護價值,可以進行必要的征地。第38條規(guī)定,在進行開發(fā)保護時必須將文化歷史與自然環(huán)境融合,如建立的文化公園不能僅僅符合空間特征。阿爾及利亞政府認為,城鄉(xiāng)中的穆斯林舊居區(qū)(medinas)、不同時代的古城堡(casbahs)、古村落以及具有地方傳統(tǒng)特色的歷史遺跡和傳統(tǒng)風俗均應置于保護和發(fā)展之中。同時規(guī)定文化部部長牽頭、環(huán)境規(guī)劃部門負責具體論證,由地方政府負責具體落實的保護機制。第43~46條規(guī)定,保護部門需要制定一個永久性的保護計劃和土地使用規(guī)劃,該計劃在得到文化部管理委員會批準后,征得地方居民的同意,形成文化部、地方政府、規(guī)劃部門以及建設部門共同完成保護機制。
第三,對使用文化遺產及其分類的相關規(guī)定。阿政府對使用文化遺產的標識、土地、建筑等與文化遺產相關的元素及級別分類有著極為嚴格的規(guī)定。該法第19~29條有著詳細規(guī)定。如果文化遺產的類別及權屬沒有得到確定或不在文化部宣布的歷史遺產名錄范圍,應當屬于違法行為(第19條);在城市規(guī)劃中,如果沒有事先得到文化部的授權,任何對歷史遺產的復原、重建、增添或改變等均屬于違法;在歷史遺址處安裝網絡、電話、電力設備、地下燃氣管道、自來水以及衛(wèi)生設施設置均需要嚴格論證,并禁止毀林作業(yè)(第21條);除非得到文化部門的特許,歷史文化遺址處禁止安裝和樹立廣告牌(第22條);坐落在風景區(qū)內的古跡,需要獲得建筑許可證,并得到負責文化部門的許可方可進行建筑作業(yè)(第23條)。第25條和第28條規(guī)定,占有和使用歷史建筑或遺跡需要得到文化部長的批準或應符合地權歸屬及職業(yè)要求,同時還要考慮歷史建筑的重要性;考古遺址包括地質地貌、具有歷史價值,涉及考古學、宗教學、藝術學、科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如果不具有相關價值的,不能確定其考古遺址的地位。
第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別規(guī)定。該法規(guī)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被視為可移動的財產,包括考古研究、土地和水。古董的范圍包括器具、陶器、碑刻、貨幣、印章、首飾、服裝和傳統(tǒng)葬禮與遺體等,以及凡具有歷史文化元素的藝術如繪畫、繪圖、地圖、照片、電影、錄音、版畫以及可讀性文字等。該法第67條將其定義為在不同傳統(tǒng)文化遺產領域,由一個人或一群人代表了真正含義上文化身份的歸屬,所形成的各類社會知識、技能、技術及其基礎要求的總和,包括民族音樂學、傳統(tǒng)民歌、流行音樂、贊美詩、戲劇、舞蹈、宗教儀式、烹飪藝術、口頭文學、歷史故事、寓言、傳說、諺語、格言、武技和傳統(tǒng)游戲等。第68條規(guī)定了傳統(tǒng)文化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保存和保護,涉及憲法框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建設,以及運用適當方法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鑒定、轉錄、分類、收集、記錄,同時通過媒體向所有人宣傳征收個人、團體或社區(qū)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派遣相關科學家或研究機構對非物質文化的社會認同進行歷史研究和跟蹤研究。此外,該條款還對如何落實保護措施做了建設性規(guī)定,如避免恣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稱;應運用一切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技藝進行傳承;應通過各類活動如展覽、出版書籍、藝術表演、建設博物館等展示并留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鑒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yōu)劣等。第69條則規(guī)定,應建立合格的專業(yè)組織和機構對非物質文化財產進行有效監(jiān)管,商業(yè)活動中的非法文化產品交易或走私文物等不受法律保護。沒有獲得國家許可證和沒有完成文物編碼的產品禁止上市交易。
第五,對文化遺產和遺址勘探與開發(fā)的規(guī)定。該法第70條認為,無論在何時何地進行任何性質的實地科學考察和使用新技術進行定位、識別的考古發(fā)現(xiàn),均是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必要補充,也是推動歷史知識向縱深方向拓展必要手段。實地科考要求:在規(guī)定允許的空間范圍內進行科考實踐,如在某個區(qū)域的自然地面上或水底下進行挖掘或調查古跡。第71條規(guī)定了科考需要得到文化部的授權,方可承擔或搜查或調查或勘探私人或公共土地包括內陸水域、領海范圍內的遺址。同時規(guī)定,任何公司或個人或研究機構必須具有政府管理部門或國際公認的科考資質,才能進行科考、建立網站和出版相關考古研究成果。第73~75條規(guī)定,科考人員的實地考察期間發(fā)現(xiàn)文物需要上報,損失文物需要賠償?shù)取?/p>
第六,對破壞文化遺產的處罰規(guī)定。第91~93條規(guī)定,《民法典》和《刑法典》中關于破壞公共財產的條款適用于本法。除此之外,第92條規(guī)定,破壞文化遺跡除依據《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外,還要依據本法第94~104條的相關規(guī)定。第94條規(guī)定,使用未經文化部授權的出土文物進行宣傳的,罰款10 000~100 000第納爾,監(jiān)禁1~3年;第95條規(guī)定,凡是走私或非法交易出土文物被處以2~5年監(jiān)禁,罰款100 000~200 000第納爾,甚至死刑;第99條規(guī)定,在修復、開發(fā)、拆除、重建過程中,違反程序并造成損害的,處以罰金2 000~10 000第納爾;第100條規(guī)定,任何違反本法規(guī)定的廣告、組織演出、拍攝電影等有損大型公共或私人基礎設施的,如毀林,處以罰款12 000第納爾;第101~102條,拒絕登記文物或走私文物的將處罰金100 000~500 000第納爾不等,重犯者最高可判處死刑。第103條規(guī)定,任何國內或國外科考隊在阿爾及利亞保存沒有授權的文化遺產,將處罰金50~100 000第納爾。此外,法院可沒收出土文物。
相對來說,阿爾及利亞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發(fā)展中國家處于領先地位。多年來,阿爾及利亞政府在人力、物力、財力極為有限的情況下,盡其所能地采取相對有效的措施。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立法保護并設立保護機構。依據《阿爾及利亞憲法》第122條第21款的規(guī)定,阿議會或政府先后通過的有關法律或政府令主要有:《關于遺址地區(qū)旅游的相關規(guī)定》(1966)、《關于民事訴訟法的修訂與補充》(1966)、《關于刑事訴訟法的修訂與補充》(1966)、《關于挖掘與保護歷史遺址和紀念碑和自然遺產》(1967)、《關于土地法典的修正》(1975)、《關于民法典的修正與補充》(1975)、《關于不動產的地籍和土地制度的修正》(1975)、《環(huán)境保護法》(1983)、《關于對采礦活動的修正與補充》(1984)、《關于勘探、開發(fā)和研究等活動的規(guī)定》(1986)、《社區(qū)規(guī)劃法》(1990)、《關于宗教文化財產與文化財產的歸屬權問題》(1991)、《文化遺產保護法》(1998)、《關于保護和提升考古遺址保護計劃的執(zhí)行令》(2003)。
阿政府現(xiàn)有的相關行政管理機構有: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主要負責文化遺產的管理、保護、公開和調查等制度的制定和審議;交通與文化部負責文化遺產保護的行政工作,實行垂直管理,其各省、地均有其分支機構;國家各級博物館和美術館是阿爾及利亞文化遺產收藏、研究、展示的最為重要的機構,阿爾及利亞國家美術館、巴爾多博物館、國家古物博物館、國家民間傳統(tǒng)藝術博物館、人民宮等是該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機構。
第二,確定文化遺產和遺址、設定標準。阿爾及利亞的文化遺產的分類是國家文物委員會、交通與文化部協(xié)同各省委員會訂立的。分類程序是,各省文化遺產常設秘書處負責整理代表國家委員會的專家調查評估記錄,遞交給交通與文化部部長做最后決定。根據文化遺產保護法規(guī)定,在整個過程中,民眾在相當程度上要支持省級文化遺產委員會的工作,民眾有向該委員會提供“收集相關所需要信息的義務”。阿政府在確定文化遺產和遺址工作中,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如阿爾及利亞獨立后,按照每個省份擁有的文化遺址的數(shù)量及重要性進行了甄別和分類:阿爾及爾省有64個文化遺址;特萊姆森省有52處文化遺址;提帕薩省有37個;奧蘭省30處;特貝薩省共22處;君士坦丁省共21處;比斯克拉省共20處;貝賈亞省共16處;布邁德斯省共2處;卜里達省共1處①Sid Ahmed Soufiane, “The Strategy of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Algeria”,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9.。
第三,實施開發(fā)性保護措施。開發(fā)性保護措施是阿政府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舉措。阿政府將文化遺產保護融入旅游開發(fā)范疇,通過市場需求進行適度的文化遺產或傳統(tǒng)文化經濟價值的開發(fā)和利用。按照阿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其旅游活動大致有6大類:海濱旅游、山區(qū)旅游、溫泉旅游、文體旅游、撒哈拉沙漠旅游以及捕獵旅游。在這些類型的旅游中,近30年來,阿對本國的歷史古跡修復后,重點開發(fā)了一批國家級自然風景園區(qū),這些園區(qū)各具特色,但都反映出阿爾及利亞的自然生態(tài)、歷史人文等獨特景觀,如特尼亞-哈德、塔扎、卡拉、古拉亞、特萊姆森等。
第四,增強民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為提高國民的遺產保護意識,阿爾及利亞政府把遺產保護工作列入了教育計劃。除了將遺產地和遺產保護的知識寫入教科書外,學校還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遺產地和博物館。此外,阿爾及利亞在部分世界遺產地定期舉辦藝術和文化活動。如2011年阿政府推出“特萊姆森-伊斯蘭文化之都”活動。其中,在所有文化宣傳和推廣中,提姆加德一年一度的國際藝術狂歡節(jié)即為重要一例②哈菲達·加烏.“阿爾及利亞:文化民主化”,載《光明日報》,2010年10月21日,第7版。。
第五,建立國家民間傳統(tǒng)藝術博物館。 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阿爾及利亞政府重視博物館的建設,目前在該國大型博物館就不下20余個。其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最為有名的是阿國的國家民間傳統(tǒng)藝術博物館。該博物館原是奧斯曼土耳其統(tǒng)治阿爾及利亞時期的土耳其人皇宮。1962年阿獨立后,政府將其作為民間傳統(tǒng)藝術館,劃歸國家輕工業(yè)部管理,1986年改由交通與文化部管理。民間傳統(tǒng)藝術博物館收藏有約3 000件反映歷史和當代阿爾及利亞人民民間藝術和手工制品,包括:地毯、織物、手工、編織物、家具、皮具、陶器、服裝、武器、樂器、飾品、民間繪畫以及各類民間工藝技法的文字本等。
第六,文化遺產電子化工程。1993年6月第149號執(zhí)行令將阿爾及利亞國家圖書館定義為:“文化部長直接管理的一個公共機構;國家圖書館旨在收集、儲藏及傳播民族文化遺產,并確保開放一般遺產。在此背景下,國家圖書館負責收集和編目收稿、硬幣、紀念章和國家利益的稀有書籍,還包括啟動與此相關的計劃和項目”①General Secretariat of Government, Algeria, 1993.。阿文化部部長將該國國家圖書館電子化工程視為“應當掙錢的賭注”②Nadjia Ghamouh, Meriem Boulahlib, “Cultural Heritage Digitization Projects in Algeri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Journal, 2015, Vol. 41(3):272-278.。電子化項目是阿爾及利亞國家圖書館的最重要的項目,阿政府投入巨額資金,購買先進設備,培訓工作人員,聘請外籍專家,以提升本土團隊的電子化技能。電子化工程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果,2009—2013年間,現(xiàn)存4 000份的手稿中已有2 000份實現(xiàn)了電子化處理。
第七,推動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加入相關國際公約。阿爾及利亞認為文化的多樣性是各個文明乃至各種文化之間相互對話的根本條件。保護和促進文化的多樣性、藝術化表達是國際上公認的兩個最主要的方式,在這兩種方法的發(fā)展過程中,阿爾及利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阿爾及利亞是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最為重要的推動國之一,也是各類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條約的締約國。阿參與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的制定,同時也是第一個批準該公約的國家。同時,阿政府也批準了1972年的《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加入《聯(lián)合國(非)物質文化條約》《班吉協(xié)定》《阿拉伯著作權公約》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防止非法利用及其他損害性行為的國內立法示范條款》③毛克盾.“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特別法保護模式研究”,載《知識產權》2014年第9期。。
盡管阿爾及利亞政府采取了各類措施并取得相應成果,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仍有3大突出問題。
第一,全球化趨勢使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huán)境遭受沖擊。在世界各國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急劇發(fā)展造成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阿爾及利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相當?shù)臎_擊。首先表現(xiàn)為阿爾及利亞的文化市場被并不能反映他們生活的符號和形象的西方產品所占領,從而導致反映其民族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其次,科技全球化在相當層面上解構了部分非物質文化異常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環(huán)境,阿爾及利亞的民間文化開始變異,民俗風情開始變遷,很多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成為昔日黃花。由于太多具有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僅留存于偏遠之地,民間藝人逐年減少,制作工藝和傳統(tǒng)技藝后繼無人,加之原有的藝術或制作形式發(fā)生了迅速嬗變,初始的題材已大為縮水,瀕于消亡。故科技文明帶給阿爾及利亞效率的同時,也將費時費力的手工技藝逐漸蕩滌完畢。
第二,資金匱乏,專業(yè)人才不足。阿政府高度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并從中央財政上加大了投資力度。但近年來,阿爾及利亞因受石油價格深刻影響,一直采取削減預算、降低補貼、調低公共部門的投資和運營支出,導致當前阿爾及利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如前文提到的國家博物館文化遺產電子化工程不得不暫停。此外,由于經濟蕭條,就業(yè)不暢,阿爾及利亞青年人選擇相關專業(yè)的人數(shù)逐年下降,出現(xiàn)文化遺址保護人員的數(shù)量嚴重不足、專業(yè)人員青黃不接的局面。
第三,由于前述兩大原因的影響,阿地方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力度出現(xiàn)打折現(xiàn)象。由于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國家重視程度不同,阿地方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執(zhí)行制度要求、保護標準和目標管理等法律法規(guī)要求方面也出現(xiàn)打折現(xiàn)象,如在傳統(tǒng)的征集、收藏手段難以實現(xiàn)規(guī)范、安全、快速的信息交流;調查、記錄、建檔、展示、利用、人員培養(yǎng)等工作還相當薄弱。同時,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存在過度開發(fā)的現(xiàn)象,如為了迎合世界各地游客,完全改變了原生態(tài)內涵,如古拉拉的阿赫里表演就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