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佳 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
作家的作品往往與作家的心理息息相關,這種心理內涵比作家描述的創(chuàng)作動機更具真實性,也更加貼近事實。研究學者可以通過心理分析了解作家在作品中體現的心理內涵,以此深入了解作家及其作品。本文將曹禺戲劇創(chuàng)作中體現的“家”的夢魘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心理分析了解曹禺戲劇創(chuàng)作的總體意象。
在曹禺的眾多戲劇作品中,出于曹禺內心需求創(chuàng)作的戲劇主要包括《雷雨》《日出》《北京人》和《原野》《家》。這五部戲劇作品均呈現出顯著的壓抑和煩悶的氛圍,給人一種徒勞掙扎的煩躁、郁悶的感覺。比如,《雷雨》中對“序幕”和“尾聲”的設計,正是因為曹禺了解《雷雨》壓抑的悲劇力量,所以通過“序幕”和“尾聲”沖淡戲劇帶來的悲痛之感??梢哉f,《雷雨》為觀眾帶來一場噩夢,而其余戲劇作品也為觀眾帶來不同程度的噩夢感。從整體角度看,曹禺在作品中對噩夢感的塑造,可以發(fā)現這些作品基本都是將“家”作為素材,存在較多的血緣、親情和婚姻糾葛。
但是觀察曹禺對“家”的描述可以發(fā)現,“家”并不是溫馨可靠的地方,而是壓抑、令人窒息的牢籠。我們可以將曹禺作品中的人物分為三類:第一類的代表人物是周樸園和高老太爺等,他們就是“家”這個牢籠的一部分;第二類的代表人物是周沖和瑞貞等,他們與“家”站在對立的兩面,憑借自己的無所畏懼掙脫了“家”的桎梏;第三類的代表人物是周萍、文清和覺新等,他們感受到“家”的壓抑,也產生過掙脫的想法,但是最終沒有掙脫這個牢籠,與“家”一起滅亡于新社會。第三類人大多是劇本的主角,被困在“家”的夢魘中,無論怎么掙扎,都是徒勞[1]。
曹禺出生三天之后,生母就因病去世。曹禺六歲以前,一直將繼母作生母。在奶媽告知自己的母親不是生母時,對于六歲左右的兒童是致命的打擊。這一事件對曹禺造成的心理打擊伴隨了他的一生。曹禺也曾說過:“由于生母的去世,自己的內心十分孤獨。”對于一個正常的家來說,母愛是不可缺少的,而失去生母的曹禺,必然會對家產生不一樣的情緒。雖然曹禺在幼年得到了繼母和父親的關愛,但是“家”對于曹禺來說,仍舊沒有歸屬之感。曹禺對父親的回憶,是疼愛與壞脾氣并存的??梢哉f,父親對曹禺的疼愛并沒有彌補曹禺因生母去世產生的孤寂,而曹禺父親的壞脾氣和蠻橫使家庭氛圍更加壓抑和沉悶。這種壓抑的家庭氛圍,在幼年曹禺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這種深刻的印記促使曹禺對“家”產生反叛心理,而反叛則需要明確的對象。在專制家庭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之長是反叛對象的最佳選擇。因此,曹禺的戲劇創(chuàng)作中,出現了周樸園這類封建家長形象的人物,成為曹禺批判的反面人物。相反,在曹禺戲劇創(chuàng)作中,女性大多是值得同情的正面人物。曹禺曾說過:“秉性高貴、受苦受難的婦女,最值得引起他的同情?!痹诓茇男闹?,家庭和婚姻是婦女受苦受難的因素。
雖然幼年時期的家庭對曹禺的戲劇創(chuàng)作造成較大的影響,但是社會對曹禺關于家的影響也不應忽略。曹禺所處的時代雖然經歷過五四新文化運動,但是社會仍舊有人保持著傳統(tǒng)道德觀念。作為一直接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又接受新思想與新觀念的知識分子,曹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存在較大矛盾。曹禺認識到封建家庭對人格與人性的壓抑,對青年的迫害,也認識到封建社會制度一定會滅亡;認識到傳統(tǒng)道德倫理觀念對中國家庭的深刻影響。“家”不僅象征著封建道德制度,還是由血緣和親情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人不能夠隨著“家”的滅亡而滅亡,但是封建家庭一旦滅亡,家庭的所有人都會受到傷害。曹禺在這種矛盾中受到煎熬,促使他進行戲劇創(chuàng)作,并在戲劇創(chuàng)作中加入了自己關于“家”的夢魘[2]。
綜上所述,曹禺出于內心追求創(chuàng)作的戲劇大多體現了“家”的夢魘,帶有鮮明的曹禺特征。通過對曹禺戲劇創(chuàng)作的心理分析可知,曹禺作品中體現的“家”的夢魘,來自曹禺幼年時期家庭的影響。除此之外,曹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也使他對“家”有不一樣的情緒,希望本文可以為研究人員分析曹禺的戲劇創(chuàng)作提供幫助。
[1] 張國寧.“生命三部曲”:曹禺的心理宣泄與自我確證[D].山東師范大學,2017.
[2] 徐江.選擇、提煉、集中——再談從巴金《家》到曹禺《家》改編的思想及路徑[J].戲劇文學,2017(03):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