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璐 盧明星 孫國文
口腔頜面部皮瘺是指由于腮裂瘺、甲狀舌管瘺、耳前瘺、唇瘺以及感染、外傷等原因導致的口腔頜面部皮膚上出現(xiàn)的瘺口,并伴有分泌物溢出[1]??谇活M面部皮瘺的病程通常延續(xù)較長而不緩解,或者是緩解后再反復發(fā)作。因為病變部位位于顏面部,會對患者的面容帶來很大影響,給患者帶來痛苦。牙源性的頜面部皮瘺多見于下頜阻生牙引起的頰瘺。其余牙引起的皮瘺尤其是鼻旁皮瘺則不多見,臨床上容易引起誤診[2]。本文報道兩例少見的牙源性鼻旁皮瘺病例,并結合相關文獻分析討論。
病例一:患者,男性,68歲。6月前自覺右上前牙進食咬合時疼痛。3月前發(fā)現(xiàn)右鼻翼旁皮膚破潰(圖1),見少量紅色膿樣液體流出,有輕微疼痛感,曾自行中藥外敷及口服抗生素無效。??茩z查見患者右鼻翼旁皮膚破潰,覆紅色痂皮??趦纫Ш详P系正常。13松I°,頰側頸部見楔狀缺損,探診已穿髓,叩診不適。13牙髓活力測試無活性。頰側牙齦見一瘺口(圖2),沒有明顯滲出。自鼻旁瘺口用軟絲可以直通13頰側瘺口。影像學檢查:右上頜3根尖周炎(唇側骨板穿通)(圖3)。診斷為13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的鼻旁皮瘺。治療方法:先行13根管治療,而后行“13根尖病變刮治術+右鼻旁皮瘺管切除術”。術后病理符合臨床診斷。因患者在國外,術后兩年電話隨訪,無復發(fā)。
圖1 患者右鼻旁皮瘺口
圖2 患者13頰側牙齦瘺口
圖3 右上頜3根尖低密度影,唇側骨板已穿通
病例二:患者,男性,71歲。3月前發(fā)現(xiàn)右鼻翼旁皮膚出現(xiàn)破潰,口服消炎藥多日不愈。專科檢查見患者右鼻翼旁皮膚破潰(圖4)??趦纫Ш详P系基本正常,12,14,15殘根。13切端缺損,髓腔暴露,叩診不適。無松動,牙髓活力測試無活性。13頰側牙齦見一瘺口,無明顯滲出。自鼻旁瘺口用軟絲可以直通13頰側瘺口。影像學檢查:13冠缺損及牙髓,根尖陰影(圖6)。診斷為13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的鼻旁皮瘺。治療方法同上。術后病理符合臨床診斷。術后一年患者復查,無復發(fā)(圖5)。
瘺管是連接空腔臟器與體表或空腔臟器之間的病理性管道,通常有2個以上開口。由于面頸部解剖結構特殊,臨床上形成皮瘺比較多見。頜面部的皮瘺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先天性的包括:甲狀舌管瘺、鰓裂瘺、耳前瘺等;后天性的包括:感染;外傷或手術引起的的涎瘺;異物殘留形成瘺道;結核、放線菌等特異性感染。其中,牙源性感染引起的頜面部皮瘺最常見,也最容易引起誤診[3]。據(jù)各種中外文獻統(tǒng)計,牙源性的瘺管約占面頰部瘺管的50%至70%。下頜牙源性皮瘺發(fā)生率明顯高于上頜。文獻報道牙源性皮瘺中有80%與下頜牙齒有關,其中,鼻旁皮瘺約占牙源性的瘺管的10%至20%,多見于老年人[4-8]。
圖4 患者右鼻翼旁皮瘺口
圖5 瘺口已治愈
圖6 右上頜3冠缺損及牙髓,根尖低密度影
鼻旁皮瘺形成的機理是如果上前牙尤其是上尖牙,牙髓發(fā)生感染或者根折引起根尖炎癥,又沒有經過有效治療,就會在牙根附近形成膿液。牙源性鼻旁皮瘺多見于老年患者,原因在與上頜尖牙的牙病發(fā)病相對較晚,又常作為修復義齒的基牙。最初,膿液只局限在根尖孔附近的牙周膜內,形成根尖周膿腫。若膿液得不到通暢的引流,就會沿組織結構較薄弱處突破,向根尖周圍更廣泛的區(qū)域擴散。而上頜骨骨質疏松,尖牙區(qū)唇側骨板極薄,上頜尖牙的牙根鄰近鼻旁深處,尖牙根尖周感染形成根尖膿腫后破壞唇側骨板,就會能穿透鼻旁的皮膚,造成鼻旁皮瘺道。長期的竇道形成,會使上皮組織長入竇道,就形成了鼻旁皮膚瘺管[9]。病例1中的病灶牙為楔狀缺損的上頜尖牙,病例2中的病灶牙為長期磨損以致髓腔暴露的上頜尖牙。均為長時間的牙體病變引起根尖周炎,又沒有妥善治療,導致炎癥破壞骨壁并穿透鼻旁皮膚形成瘺管。
鼻旁皮瘺因距離口腔較遠,很容易引起誤診[8]?;颊呤自\常常不是口腔科,首診醫(yī)生若對頜面部牙源性皮瘺的發(fā)病特點認識不足,局限在本專業(yè)上考慮問題,對頜面部皮瘺和牙齒疾病的內在聯(lián)系未作進一步的探討,就會忽視牙的治療,很容易誤診為單純的感染。即使是口腔專科醫(yī)生,如果缺乏詳盡的病史采集及詳細的口腔內外檢查,也很容易忽略對口內患牙的處理。本文報道的兩例病例均使用較長時間藥物未愈后方來我院治療。病程遷延常使局部形成凹陷及瘢痕,造成患者嚴重的生理和心理負擔。
本疾病的診斷要點是:(1)口內有病灶牙,一般為上頜尖牙或上第一前磨牙,常有楔缺或者為義齒的基牙,牙髓已經沒有活力。早期有疼痛史。通過牙髓活力試驗可輕易診斷。對病灶牙的影像學檢查常有根尖陰影。(2)用軟絲探查瘺道,多能與上頜尖牙的牙槽骨面相通。(3)皮膚瘺管開口位于鼻旁,有經久不愈呈漏斗狀凹陷的皮膚瘺道??股刂委煙o效。(4)患者皮膚活檢無特異性,呈肉芽腫或炎癥改變[5]。根據(jù)這些特征,可以與皮脂腺囊腫感染,淚囊瘺,結核及其他分支桿菌感染、放線菌病、深部真菌感染和基底細胞癌相鑒別[3]。
只要明確診斷,牙源性鼻旁皮瘺的治療并不困難。主要是通過根管治療病灶牙,并行根尖手術徹底清除根尖病變。最后切除瘺管[9]。方可使瘺管痊愈。如果沒有處理病灶牙及根尖病變,僅僅切除瘺管,則不能根治,不久就會復發(fā)。
總之,牙源性鼻旁皮瘺治療的關鍵在于診斷,需要多學科交叉協(xié)作。診斷的要點是意識到面部皮膚瘺管與牙齒的關系,徹底消除有關病源。預防措施是對患牙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避免牙源性鼻旁皮瘺管的形成[9]。
[1]趙 煒,胡硯平,程 筠.口腔頜面部皮瘺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6):410-411
[2]王小平,楊朝暉,曹發(fā)明,等.口腔頜面部牙源性瘺管臨床診治回顧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32(8):1220-1222
[3]沈 芳,謝韶瓊,劉業(yè)強.面頸部皮瘺[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7,46(3):209-214
[4]董 紅.44例老年患者慢性根尖周炎伴皮瘺牙的治療[J].中華老年口腔醫(yī)學雜志,2005,3(3):154-155
[5] 杜忠洪,嚴 珍.臨床分析面頸部皮瘺152例[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13):199-200
[6] Lee SH,Yun SJ.Odontogenic cutaneous sinus tract presenting as a growing cheek mas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Am J Emerg Med,2017 May,35(5):808-808
[7]Kishore Kumar RV,Devireddy SK,Gali RS,et al.Cutaneous sinuses of cervicofacial region:A clinical study of 200 cases[J].J Maxillofac Oral Surg,2012,11(4):411-415
[8]郭曉睿,常文悅,陸 群,等.牙源性皮瘺病例報告及文獻回顧[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16,32(1):48-52
[9] 王春雨,張 芬,王永福,等.牙源性鼻旁感染和瘺管12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17,32(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