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
近日,有媒體報道某地學院根據(jù)物品價值向學生收取數(shù)額不等的失物招領費用,受到在校學生質疑和社會廣泛關注、討論。校方收取失物招領費用是否具有法律依據(jù)?失主在何種情況下才需支付必要的費用?拾金不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到底該如何引導傳承?前述問題值得討論。
學校保衛(wèi)處作為校園安全保衛(wèi)部門,有責任保護在校師生人身財產安全。然而,某地學院保衛(wèi)處向前去認領失物的學生,視物品價值、品牌向學生收取5—20元不等的失物招領費用。同時,按月向拾得物品的人員支付獎金,總金額七八千元。
從法律關系上看,首先,失物拾得人有妥善保管、返還原物或交給有關部門的義務。失主有支付必要保管費用或履行懸賞承諾的義務。也就是說,學生認領失物,出于對拾金不昧行為的獎勵而支付的失物招領費用,應當直接支付給失物的具體拾得人,而非學校保衛(wèi)部門,學校無權確定數(shù)額,更無權代收或強制收取。保衛(wèi)部門不僅無權收取,且無權支配。即便學生自愿支付獎勵費用,保衛(wèi)處僅負責聯(lián)絡拾得人,并在取得拾得人確認的情況下,才能代收失主的獎勵費并全額如實轉交。
其次,保衛(wèi)部門有保管物品和發(fā)布招領公告的義務。失主有支付必要保管費用的義務。如果保衛(wèi)處并沒有支出保管費用,就沒有收取任何費用的事實基礎。即使收取,也只能收取與支出的保管費用等額的費用。保衛(wèi)處作為安全保衛(wèi)部門,保護學生財產安全是其職責所在。即便失主主動感謝保衛(wèi)處,并提出支付獎勵費用,保衛(wèi)處作為學校職能部門,也不能收取任何形式的物質或金錢獎勵。簡言之,學?;虮Pl(wèi)處并非收取失物招領費的合法主體。
最后,拾得人移交遺失物,學校保衛(wèi)處應當收取并保管。學校不必向拾得人支付獎金,也不能拒絕保管遺失物。拾得人當然也無權向學校索取獎金。學校為了獎勵拾金不昧行為而按件支付獎金,拾得人收取獎金自無不當。但獎金來源不應來自學生失主。學校以支付獎金為由,向學生收取失物招領費更是缺乏有力依據(jù)。
學生在何種情形下才需要支付失物招領費呢?一是判斷保管失物是否產生了必要費用。根據(jù)我國《物權法》第109條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但未賦予撿拾人收取費用的權利。除非保管物品期間產生了必要的費用,拾得人或有關部門才有權依據(jù)《物權法》第112條收取保管費用。如寵物丟失,保管照顧過程中會產生食品費或是治療費,失主認領時應當支付必要保管費用。實踐中,校園內丟失物品大多為U盤、手機、書籍等,一般情況下也不會產生保管費用,故拾得人或保衛(wèi)處均無權收取失物招領費。二是物品所有權人是否發(fā)布了懸賞承諾。根據(jù)《物權法》第112條第2款規(guī)定,權利人領取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費用。如學生丟失貴重物品,以個人名義發(fā)布懸賞公告時,失主應當按承諾金額支付獎金。在沒有產生必要的保管費用,又沒有懸賞承諾的情況下,學校引導或強制學生繳納失物招領費用的做法是不符合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學校代為發(fā)出的懸賞公告,對失主而言,也是沒有效力的。
學校探索鼓勵拾金不昧行為機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其合法合理性需要嚴謹論證。拾金不昧優(yōu)良傳統(tǒng)值得傳承,尤其是個別因失物返還而引發(fā)不愉快事件的頻繁曝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拾得人做好事的積極性。學校是培育祖國未來的搖籃,對于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責無旁貸。對于鼓勵拾得人,可以通過公告表揚、校內好人好事評選活動等形式來宣傳鼓勵,發(fā)揮榜樣力量和正面引導作用。僅僅通過獎金的方式鼓勵,容易導致拾得行為的異化,也不利于校園安全。對于減少學生物品丟失而言,應該通過加強校園安全教育、增設警示標識等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物品保管能力和防范意識,而非靠金錢交易降低丟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