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春
近年來,很多旅游者把目光貫注到西北,也許是因為被雄渾壯闊的風光所吸引,也許是被新奇多樣的視覺審美所撩撥,那里的大山、大漠和大戈壁的確能給人以震撼。我曾多次往返于內地與西北之間,有時從飛機上就能清晰地看到地面上的山脈河流,不要以為西北的基調只是土黃色,裸露于祁連山及天山中的紅層就格外引人注目。
不同的沉積物形成多樣化的地表形態(tài)
紅層是一個地質學名稱,簡單理解就是遠古盆地中的一些砂巖、礫巖、泥巖和頁巖等膠結后形成的沉積巖,因為巖石中多含氧化鐵,顏色丹紅,國內以廣東的丹霞山發(fā)育最為典型,所以習慣稱為丹霞地貌,在國內各地多有分布。
地處河西走廊的張掖就有一片造型奇特、色彩斑瀾、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臨澤、肅南兩縣境內,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是中國丹霞地貌發(fā)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在距今約200萬年前的侏羅紀至第三紀,這里的紅色砂礫巖經(jīng)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了陡峭的奇巖怪石。由于缺少植被,索山巒裸露,從多彩的山丘中更容易看到基巖、風化殼和被切開的斷面、褶曲,似乎能更清楚地看到山的隆起,以及又漸漸被侵蝕夷平的緩慢過程。數(shù)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全部呈現(xiàn)出鮮艷的色彩,相互映襯各顯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采的丹霞地貌。張掖的丹霞地貌,如用文字來表達,僅有兩個字:震撼。其氣勢之磅礴、場面之壯觀、造型之奇特、色彩之斑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驚嘆。不僅具有一般丹霞的奇、險,而且更美的在于色彩。在方圓1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隨處可見有紅、黃、橙、綠、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種鮮艷的色彩,把無數(shù)溝壑和山丘裝點得絢麗多姿。
在地殼運動影響下發(fā)生傾斜的紅屋
新疆的紅層地貌更是遍布各地,尤以天山為多。這些紅色地層分布在天山山麓、西部山嶺、盆地邊緣甚至沙漠腹地。億萬年以來沉積環(huán)境的變化造就了地層中不同化學元素的積累,顯現(xiàn)出深淺不一的色帶,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得原本水平的地層發(fā)生不同角度的傾斜和抬升,流水的切割和風沙的吹蝕,將這些延綿不絕的彩色條帶暴露于地表。
不同年代的沉積在形態(tài)上又是變化多樣的
西北干旱區(qū)的這種特殊砂巖地貌,包括從白堊系至下第四系的紅、黃、灰等色調的碎屑巖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中低山、丘陵以及平原淺丘地區(qū),其地貌類型是漸變和過渡的,相互之間沒有十分準確的界限,大體可按照平原淺丘區(qū)和丘陵山地區(qū)進行劃分。雅丹地貌可認為是這類地貌在平原淺丘區(qū)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有一項統(tǒng)計表明了新疆主要紅層帶的長度,分別是,烏魯木齊以西紅層帶66公里,吐魯番至鄯善68公里,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麻扎塔格帶96公里,溫宿至庫車311公里,烏恰至阿克蘇將近600公里。
遠觀紅層地貌
庫車天山大峽谷
天山最為典型的紅層地貌是庫車天山大峽谷,在庫車縣以北,兩條東西延展的巨大紅層條帶,被蜿蜒曲折的庫車河切割為寬闊的河谷,河岸的紅色山體重巒疊嶂。這些發(fā)生褶皺構造的巖層在干旱氣候和季節(jié)性水流為主的作用下被沖刷和崩塌,形成以迷宮式峽谷與城堡式山嶺為主的地貌形態(tài)。與東部地區(qū)一些整體構造抬升的紅層盆地不同,這里的地形有很多呈傾斜變形,地層表皮受到擠壓后出現(xiàn)的傾斜和斷裂清晰可見,如同一本厚厚的地質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