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衛(wèi)東
朱熹訪鄭樵
文衛(wèi)東
南宋朱熹年輕時,從建陽到泉州同安縣赴任,路經(jīng)莆田時,特意去夾漈草堂拜訪鄭樵。年過五旬的鄭樵對他以禮相待。 席間,桌上只有一碟姜、一碟鹽巴,朱熹的書童看到心中暗暗不樂。 朱熹取出一部手稿,請鄭樵過目指正。 鄭樵恭敬地接過,放在桌上。 接著,他燃起一炷香,室內(nèi)頓時異香撲鼻。 這時,恰好窗外吹來一陣山風,把手稿一頁一頁地掀開。 鄭樵一動不動地站立著,像被清風吹醉一般。等到風停后,他才慢慢地轉(zhuǎn)過身子,把手稿還給了朱熹。 兩人促膝而談,一連談了三天三夜。 朱熹十分高興,特地寫了一副對聯(lián)表示感謝。 聯(lián)句是:云礽會梧竹,山斗盛文章。
朱熹離開草堂后,步行到前次下馬的地方上馬。他的書童不滿地說:“這個老頭子算什么賢人? 他對相公太無禮了。無酒無肴,只有一碟姜一碟鹽,虧他做得出來。 ”朱熹說:“那鹽不是海里才有的嗎? 那姜不是山里才有的嗎? 盡山盡海,是行大禮啊! ”
書童又說:“相公的手稿, 他連看都不看……”朱熹解釋:“你沒看到嗎? 我送他手稿時,他特地燃起一炷香,這是很尊重我啊;風吹開稿頁那陣子,他把稿子看完了。他跟我談了不少好意見,還能把手稿里的原句背出來,令人欽佩。 ”書童還是不滿:“相公老遠跑來見他,可今天離開時,他送都不送一程。 ”朱熹回答道:“他送到草堂門口,就已盡禮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做學問的人,每分鐘都很寶貴啊?!?/p>
正說著,前面草叢里突然“嘩啦”一聲,一只五色雉鳥從頭頂飛過。 兩人不由得回過頭來,卻見鄭樵還站在遠處的草堂門口,保持原先送客的姿態(tài),手里還拿著一本書。 朱熹笑著說:“你看,他還在門口站著,送客不忘讀書,真是個賢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