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溟
主持人語:美術館與論壇
王南溟
在中國的批評活動中,批評家為藝術家吹棒的弊端一直被當作問題提出來:從批評家直接拿錢幫藝術家寫文章,到展覽也是藝術家搭臺,批評家唱戲。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展,邀請批評家圍坐在一起,面對展覽中的作品輪流發(fā)言,盡管有的藝術家會說,我想聽到你們的批評聲音,或者有的藝術家故意在坐談的時候離開現(xiàn)場,表示不干擾批評家的發(fā)言,但事實上這種被邀請方式和環(huán)境都會暗示批評家說什么話才是合適的,也有批評家喜歡挑戰(zhàn),但大多在這樣的現(xiàn)場是不被邀請的。
在藝術機構關起門來讓批評家面對藝術家談作品,除了會助長批評家七嘴八舌的毛病,我沒有看到什么學術上的推進。原本批評家就不應該在這樣的場合下出現(xiàn)。不是說批評家不應該在藝術機構中發(fā)言,也不是說批評家的發(fā)言不能涉及參展藝術家,而是說藝術機構的批評活動一定要有它的專業(yè)要求。而結合展覽的論壇一直是我的工作方法。
藝術機構特別是美術館有一個教育推廣的工作。對展覽中的作品進行介紹,與吹棒它是兩回事,有人將其混為一談的原因是沒有從邏輯和概念上區(qū)別這些東西。面對一個藝術家的展覽而設的論壇,在我這里都會設立出一個背景的研究和新的成果的發(fā)布,比如這樣的藝術家產生于怎樣的藝術現(xiàn)狀,我們如何評價這種現(xiàn)狀,這個就需要去找到足以在這個方面有研究或者已經有觀點和論文發(fā)表的作者來參與,再比如對一個藝術家的研究,也不能作形容詞式的描述,而是要并且在自己的課題范圍內拿出解釋方法。還有似乎與這個展覽沒有什么關系,但事實上可以為人們理解這樣的藝術打開思路的背景研究同樣重要,甚至會與藝術家在論壇中自己的陳述構成一種對話關系。我們的學術討論往往被一種隨談作風而變得不著邊際,因此我強調在論壇上設演講臺,這樣的演講臺會起到令演講者嚴肅起來的作用。然后主持人的邏輯框架在論壇中至關重要,他不但要設定每個演講者在這個論壇中的價值,而且要找到與其他演講者之間的關系,然后通過論壇討論諸多的話題側面。也有一種藝術家個展的論壇,每個人上去都講一通大而不當?shù)拇蛋粼?,這種話本來就沒有學術的成份,而當著藝術家的面來說更顯得庸俗。對一個群展的論壇設置也是一樣的,我們可以對這個群展的主題作出必要的回響,但也得是一種批評史自身理論中的回響,即它往往是一種批評史上下文的闡釋,需要一種理論的坐標來對其進行檢驗;倒過來,這樣的論壇中也可以有某些局部的和個別藝術家的個案研究,但其宗旨是在談論與藝術家無關的問題,那些讓藝術家感覺與自己無關而不想去聽的演講,可能反而會對藝術有幫助。因為批評是與理論探討結合在一起的,讓一個沒有理論背景的藝術家都能聽懂的話,可能會有問題。畢竟理論是理論,創(chuàng)作是創(chuàng)作,關于理論在先還是藝術在先的爭論其實是多馀的,因為有些理論就是走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前面。從某種意義上說,論壇是一個超出藝術現(xiàn)狀范圍的理論之路,美術館需要多貢獻一點這樣的論壇,我正是帶著這樣的企圖在不斷地實驗著各種論壇主題,一個展覽經常會因論壇中各專家的演講,而使觀眾獲得觀看作品的方法,并了解這樣的藝術何以形成的原因。我重視美術館的論壇,不但是因為美術館有公共教育的職能,也是希望美術館要為理論建設創(chuàng)造條件,二○一七年我在主持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的工作中還會繼續(xù)強化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