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樂炎
55年前,著名的七千人大會在北京舉行。
這次會議為什么要擴大到七千人?為什么要開27天的時間?中央領導層對會議的設想和引導經歷了哪些變化?七千人大會的緣由和經過又對后人有怎樣的啟示?
“把縣委書記都找來,要開就開個大會”
1961年11月10日,在各中央局第一書記參加的會議上,糧食征購問題及上調難題成為關鍵問題予以討論。鄧小平提出1962年的任務時,底下一片沉默,各中央局書記面臨兩難境地:如果接受任務,下面是否能完成,心里很沒底,畢竟當時講糧食征購底下就抵觸,而若不接受也很難過關,鄧小平已把話說得如此嚴重。
最終,各中央局書記還是接受了上調任務,但是頗為勉強。而在中央看來,150億的盤子畢竟有了著落。在會上,中南局第一局書記陶鑄提議把全國的地委書記找到北京來,開個地委書記會議,打通思想,鄧小平表示贊同。
過了兩天,鄧小平把會議情況和陶鑄建議一并向毛澤東匯報,靜靜聽完后,毛澤東覺得開地委書記會議的提議有理,此時打通思想很重要,因為他明顯感覺到“空氣很沉悶,人們的氣不壯”。
如何打通呢?毛澤東的反應是中央對“大躍進”以來的工作應該總結一下了,好壞經驗都要說,中央首先要檢討錯誤,地方只要求改,不要求檢討?!案纱喟芽h委書記都找來,要開就開個大會。”毛澤東說。
在張素華看來,糧食征購只是促成七千人大會舉行的一個表面原因,其背后,是全國嚴重的經濟形勢這個大背景,這些都是“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的。而中央在調整工作時又遇到了重重困難,干部群眾的思想比較混亂,國際上赫魯曉夫向中國發(fā)難,多種因素交疊下,七千人大會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
“氣都沒有出嘛,積極性怎么調動起來”
1962年1月11日,七千人大會幾乎是“靜悄悄”地召開了?!皼]有開幕式,整個會議不對外宣傳”。
此前一天的上午,毛澤東在看完大會報告的前兩部分后,做了批示:推遲三天作報告,參加擴大工作會議的同志們,先分組討論農村基本核算單位及別的問題。
大會第一天,全體與會者拿到文件,要求用一天時間看完,12日起,分組討論,廣泛征求意見。
這個改變出乎所有人意料,包括劉少奇、鄧小平、周恩來在內。報告是由劉少奇、鄧小平親自定稿的,按照原來的設想,大會是以反對分散主義、加強集中統(tǒng)一為中心內容。黨中央向代表大會或重要會議提出的報告,不交政治局討論,而直接交大會討論,這在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
毛澤東為何會有如此改變?
后來的研究者中,有人認為這是毛澤東在發(fā)揚民主作風,也有人說這是毛澤東不贊成報告的內容,所以提出讓縣委書記去討論、充實,看是否符合他們那里的實際。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毛澤東表面上發(fā)揚民主,實則是“釣魚”。
接下來,正如毛澤東所預料的,大會對報告的反應十分強烈,議論紛紛。
當時在中央書記處工作的55歲的楊尚昆,很快從簡報中發(fā)現(xiàn)一個重大動向,地方上一些同志不同意中央反對分散主義的意見,這實際上是動搖大會的基礎,于是把此情況立即傳達給了毛澤東。
這次,毛澤東沒有采取堵的辦法,而是順應會議潮流,充分聽取地方同志的意見,決定重新起草報告,于是,大會的主題也隨之發(fā)生重要變化,由反對分散主義為主,轉為以總結經驗為主。
1月27日,劉少奇講話結束后,毛澤東又提出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延長會議再開一個“出氣會”。
開“出氣會”的原因,毛澤東是這樣說的:“不出氣,統(tǒng)一不起來,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集中,因為氣都沒有出嘛,積極性怎么調動起來?”他還宣布了出氣規(guī)則是有什么氣出什么氣,無論正確或錯誤,不掛賬,不打擊,不報復。
“出氣聲”洶涌而來,不少地委、縣委書記反映這些年的反右傾等運動嚴重破壞了黨內的民主生活,下邊因此對中央各部委有著相當大的怨氣。有的地方反映省委自我批評不夠。
在談到這幾年的黨內民主生活時,有人還流下了眼淚,表示這幾年有話都不敢說,實在讓人留戀抗戰(zhàn)時期的那個黨。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巡視員張素華認為,當時出現(xiàn)三年困難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讓人講話,動不動就被插了“白旗”,被批判為“右傾”,搞得人們都不敢講真話,造成一種萬馬齊喑的局面。
“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在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和劉少奇的講話是整個會議的焦點,因此有人認為,也正是由于這次會議使毛對劉“憋了一口氣”,產生恩怨,問題開始變得復雜起來。
劉少奇的口頭講話,是真正的現(xiàn)場發(fā)揮,只有十多頁的提綱,其他什么也沒有,他一口氣講了整整三個小時。
當時,人們首先關心的是當前全國的經濟形勢究竟是怎樣,劉少奇在講話開頭就首先承認了在經濟方面有相當大的困難,并且出現(xiàn)后退,大的馬鞍形,實實在在給大家透了底。劉少奇的講話沒有讓大家失望,表明中央不虛偽,敢于直面現(xiàn)實,這沒有使與會者氣餒懈怠,反而增加了他們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是什么原因造成農業(yè)和工業(yè)的減產,也是與會者急需中央給出答案的一個重要問題。1961年,劉少奇曾到家鄉(xiāng)調查44天,湖南之行使他對“大躍進”的失誤有了切身感受。
他提出產生困難的原因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這在當時是非常尖銳的判斷,當與會者聽到這句話時出現(xiàn)了異乎尋常的反應,掌聲經久不息。可見劉少奇道出了人們的心里話。
劉少奇在講話中指出犯錯誤的原因,除了經驗不夠,主要在于盲目追求高指標,刮“共產風”,犯錯誤的人,主要是中央。
“也就是說,他代表中央向大會作了自我批評,承擔了責任。這一點也受到了與會者的歡迎?!睆埶厝A說。
在提到“三面紅旗”這個當時最敏感問題時,劉少奇說“我們現(xiàn)在繼續(xù)為三面紅旗而奮斗?,F(xiàn)在,有些問題看得還不是那么清楚,但是經過5到10年后再來總結經驗,那時候就可以更進一步作出結論。”
1月27日劉少奇的講話受到大會的熱烈歡迎,接下來毛澤東的講話更值得人們期待,他們很希望毛澤東說得能比劉少奇更徹底。
然而毛澤東開場就提到“民主集中制”,這讓大家頗感意外,有人甚至覺得很不過癮。
在會上引起震動的,還是毛澤東的自我批評,“我們這幾年工作中的缺點、錯誤,第一筆賬首先是中央負責,中央又是我首先負責?!辈粌H如此,毛澤東還坦率地向全黨承認,他不懂經濟,不如其他同志。
毛澤東講話后,出現(xiàn)了所有與會者開展自我批評的熱烈場面。
這場會議,某種程度也使毛澤東對劉少奇心生不滿,認為他“大講”錯誤缺點,不積極維護“三面紅旗”。七千人大會后,毛劉的矛盾也在不斷積累,最終上升到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問題。
“再也不抓辮子、打棍子、戴帽子”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張素華就輾轉找到一些參加七千人大會的當事人,試圖讓他們還原大會的一些真實情況,聽聽這些當事人對大會的看法。雖然他們中間很多人年事已高,然而回憶起七千人大會那段歷史,卻都記憶清晰,感慨頗多。
趙家梁長期在計委工作。曾經先后任高崗、賈拓夫、李富春的秘書,是七千人大會報告起草組成員之一,負責起草“任務”部分。
趙家梁說“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這個話,是少奇同志自己講的,他們在報告里沒有寫,少奇同志在大會上講了,他很佩服其勇氣,事后證明這樣做得罪了毛主席。
“七千人大會,這個會是好的,但有不足。七千人大會這么大膽,這么敢于沖破框框,這個了不起,不是主席,是少奇。不容易。當然,主席能放開手讓大家講話,能確定開這個會,讓劉少奇在會上講,是好的?!壁w家梁感嘆道。
劉新起時任山西省長治縣縣長,在他的記憶里,七千人大會開得很節(jié)儉,連溫飽水平都沒有達到,與會者大多數(shù)能吃飽,有少數(shù)飯量大的吃不飽,所以每次吃完飯還在光光的飯桌旁轉悠,想再找點什么吃 。他特別提到“會議民主氣氛十分濃厚”,“毛主席帶頭作自我批評感人至深”,“這次大會開得很舒心”, “有些縣長、縣委書記對毛主席很有意見”。
杜潤生當年是以中國科學院秘書長的身份出席七千人大會,在他的印象里,當時與會者的心情并沒有想象中的暢快,畢竟當時很困難,首先是大家餓肚子,餓死那么多人,周圍人患浮腫病。
他回憶起毛澤東在聽到劉少奇說到“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這句話時,當場并沒有表現(xiàn)出不高興,還主張放開言論,在會上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讓人講話”。
“聯(lián)系今天的現(xiàn)實,改革開放30多年來,當代中國之所以能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發(fā)生歷史性巨變,我以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讓人講話了。也就是說不以階級斗爭為綱了。有關這一點七千人大會和會后的情況是非常明顯的,我對此的體會也極為深刻?!睆埶厝A說。(文中相關史實參考自張素華《變局》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