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秉衡
去歲入冬伊始,室外便陡然降溫。仍記得,那些天“Weather forecast”報道,三十年不遇的寒潮業(yè)已開拔申城。一時間,滬上各行各業(yè)如臨大敵,諸如“不懼、不畏、不退”、“熱誠化凍,持定堅守”字樣的宣傳文案也在微博、微信里枕戈待旦。老杜詩曰:“昊天積霜露”,用來給那個嚴冬做條批語真是再好不過。
雖然北風吹得室外景物蕭瑟,然而室內(nèi)小環(huán)境還是托了現(xiàn)代科技的福,依然溫暖如春。那一日早起,我方收攏幕簾,便見南窗下的兩盆水仙已有素朵悄然綻放,在金燦燦的冬陽里顯得特別清新可人,而那幽幽香味更是教人喜愛。
今年養(yǎng)的是花農(nóng)推薦的“玉玲瓏”品種——復瓣的。金盞套在雙層銀臺之中,也確實耐看。
“黃鸝白云中,玲瓏南窗下。誰家掃眉子,輕盈步微月?!蔽译S口占了一首,權(quán)充體會。似乎還是意猶未盡,于是發(fā)到朋友圈。老家莆田的Evonne女史第一個點了贊,留了言。讀罷,我不由地追憶起了八閩風光。
記得2011年的隆冬,我與家人在鷺島上消磨了幾日時光。那兒沒有北國的蕭條,反倒有不少應(yīng)季的果品,吹著和風,聽著海濤,著實愜意。尤其是,萬石植物園中,黃鸝悅耳動聽的啼聲不時地從步道兩旁的樹梢上流淌下來,惹得漫步其間的我好生喜愛;可當我舉首循聲尋覓鳥兒的倩影時,卻迎面撞見一片恍如夢境的光影斑斕。
記得老杜在其《蜀相》一詩的頷聯(lián)里寫道:“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比羰且呋删?,想來也大體如是。
站在窗前眺望,樓后池塘結(jié)冰最厚處竟可通行,真是前所未見。行走其上的匆匆過客們都多多少少佝僂著身子,來迎接霜風的致敬,一如宋人馬遠《曉雪山行圖》中那位肩挑雉雞的村夫。
若是放在前幾年,這樣的氣溫未必能打消我逛文玩早市,撿漏淘貨的熱情。只是這些年,隨著見識的開闊、閱歷的增長,個人對于藏品的要求也是“水漲船高”,已不再每個周末都抽出一個早晨專程去逛市場。
更何況,窗外已是北風呼嘯。我不如索性盤玩盤玩在過去一年中收到的“心頭好”吧!于是,一只亞麻紋理的布盒從書櫥中挪移到了我的書案上。
開啟這頗具匠心的布匣,解開那流光溢彩的錦囊,兩尾栩栩如生的瓷塑黃鸝躍然眼前。這是一對晚唐時燒制于湘江岸邊銅官窯的鳥形三孔塤。在歷經(jīng)千年之后,它的釉、彩依舊出眾。
不僅如此,其因系經(jīng)由匠人費時費力的捏塑方才成型,故而將黃鸝低眉舉首的交替剎那準確定格,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在我的眼前,這也是時下難覓的好手藝。在把玩過后,我試著按住其中兩孔,用力吹那余下的孔,于是乎唐音悠悠。
說起唐音,有一回午歇,和同僚們聊起訓詁的皮毛,遂說到了唐人念唐詩的情況。大家對此心馳神往,于是有人提議現(xiàn)場上網(wǎng)搜索下有無相關(guān)音頻。
還真巧,我們找到了老杜《蜀相》的唐韻.mp3。點開播放,那古風濃濃的男聲朗誦令在場的每一雙耳朵,都真真切切地體會了一把不知所云的感覺。
雖說漢字的中古之音已是佶屈聱牙,但黃鸝的清越啼鳴應(yīng)是不改。個中緣由,頗可玩味。然而,若執(zhí)念于斯,感物而興的思緒又不免落入“誰非過客,花是主人”的窠臼之中。所以,還是先收起那兩件玩物,暫且和著冬陽,胡亂翻會兒舊聞?wù)乒蕘斫鈵灠桑?/p>
忽然,耳畔門鈴聲聲催人急——前一日我在Amazon上訂購的《酉陽雜俎》恰好也到了。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