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施肥”是“地球工程”眾多構(gòu)想中的一項。1988年,海洋學(xué)家約翰·馬丁揶揄道:“給我半條船的鐵,我給你一個冰河時代?!?/p>
馬丁認為,葉綠素合成過程中的酶需要鐵作為活化劑,缺鐵是阻礙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之一。將大量“鐵”倒入海洋,充當(dāng)“鐵肥”,能夠催生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快速繁殖。在光合作用下,浮游生物從大氣和海洋中吸收二氧化碳,浮游生物數(shù)量越多,意味著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從而可以降低大氣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人工”達到減緩全球變暖的效果。一旦浮游生物死亡,它們會將碳永久地帶入海底“封存”。他的這一設(shè)想讓科學(xué)界為之一振,雖然有一些“瘋狂”,但有道理。
不過目前為止,這項“地球工程”在科學(xué)界引起了巨大爭議,批評人士對傾倒“鐵肥”吸收二氧化碳這一方法的可行性提出了質(zhì)疑。美國加州州立大學(xué)莫斯蘭丁海洋實驗室的肯尼斯·庫勒博士表示:浮游生物吸收碳,但并不代表有更多的碳被長期儲存。實現(xiàn)這一構(gòu)想需要更多有效的二氧化碳減排戰(zhàn)略。更何況,有不少實際問題尚未解決,如如何避免形成低氧層、酸化層,如何防止赤潮毒素、多樣性破壞、生態(tài)失衡等。
也有人認為,這樣做只能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將海洋生物搞得一團糟,是眼下最瘋狂的主意。因為人類尚不清楚這樣做會帶來怎樣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