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姚洪珍
巧借插圖 讓語文教學煥發(fā)光彩
?江蘇/姚洪珍
課文插圖色彩鮮艷,生動活潑,與課文內(nèi)容緊密結(jié)合,相得益彰。本文從介紹插圖的類型作用入手,從插圖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兩方面闡述了如何巧妙使用好插圖,充分發(fā)揮它的教學價值,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插圖;類型;疑義;多元
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插圖。這種圖文并茂的教材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文時,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去關注那些插圖,教師當然也不能“視而不見”,只要恰當?shù)剡\用,必定能給語文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辈鍒D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們信手拈來即可運用的課程資源。只要充分挖掘、發(fā)揮插圖的資源效能,就能大大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從形式上看,有單幅、雙幅;有照片、繪畫。從內(nèi)容上看,有人物形象,實物圖片,特定情景,自然風景,城市景觀等,內(nèi)容豐富,覆蓋面廣。這些繽紛多樣的插圖,有的展示了課文內(nèi)容的大背景,有的刻畫了文本形象的特寫鏡頭,有的與文本重點段落相映成趣……
那么如何巧借插圖,讓它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添彩呢?平時我們的一些常規(guī)做法有:
(一)巧借插圖,提高學生觀察能力 課文中的插圖,只要教師指導得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更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和觀察方法,即讓學生懂得觀察的順序、主次、細節(jié)等。
(二)巧借插圖,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結(jié)合插圖理解課文是插圖最明顯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地理解拼音、字、詞、乃至句的意思。如《螳螂捕蟬》一課,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螳螂捕蟬”的故事,并能復述。教師就可結(jié)合插圖讓學生整理出動物間的聯(lián)系,即:蟬喝露水,螳螂捕蟬,黃雀啄螳螂,少年打黃雀。此時再讓學生看著圖去復述就水到渠成了,文本重點輕松突破。
(三)巧借插圖,提高學生想象能力 插圖是靜止的,反映的只是文本某個瞬間的形象。要想使畫面“活”起來,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以外的內(nèi)容,才能真正領會作者作畫的意圖和情感,從而真正地為理解課文內(nèi)容服務。
(四)巧借插圖,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小學生語言能力有限,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教師可利用插圖在平時教學中扎實訓練。如教學《廬山的云霧》時,教師可出示插圖,讓學生感受云霧不同的姿態(tài),模仿作者用準確的語言將云霧的瞬息萬變、千姿百態(tài)寫出來。
此外,由于文本作者與插圖作者或選編插圖者并非同一個人,因此也會造成插圖與課文內(nèi)容不一致或存在疑義的現(xiàn)象。如何借助插圖,巧妙地揚其長,避其短,讓插圖仍然能為語文教學服務呢?我簡單歸納為以下三類:
1.巧借插圖,在“不合理”中“合理”理解
如教學《蝸牛的獎杯》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插圖理解“遙遙領先”一詞,可插圖展示的畫面卻是:蝸牛飛在蜜蜂、蝴蝶、蜻蜓的前面,但距離不遠,不能很準確地說明詞意。很顯然,這幅“不合理”的插圖會誤導了孩子。教師可引導學生:蝸牛遙遙領先,插圖中有沒有畫的“不合理”的地方?借此啟發(fā)學生觀察,質(zhì)疑。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合理”處后老師追問:那怎樣的情況才叫遙遙領先呢?此時運用動物板貼,讓學生把蝸牛遙遙領先的情景貼出來,只要貼得出來,說明這個詞理解了。這樣,原先插圖畫面的“不合理”就被巧妙地化解了,同時也突破了學生理解詞意的難點。
2.巧借插圖,在“狹義性”中“多義”感知
插圖因為是靜止的,它只能呈現(xiàn)某一瞬間或是某一場景中人物的某一動作,造成插圖表像的“狹義性”。如《嫦娥奔月》的插圖:嫦娥吃下仙藥,身子飄了起來,她抬頭遙望明月,向著月亮的方向飛去……畫面很美,但學生產(chǎn)生了想法:嫦娥與后羿感情深厚,為什么后羿苦苦呼喊,嫦娥卻連頭也不回一下呢?是不是插圖作者缺乏細致的思考導致了畫面的不合理呢?此情況下,教師可“順水推舟”,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嫦娥想不想飛上天與后羿分離?(不想)那她為什么還要飛上天呢?此時嫦娥表情怎樣?心里會想些什么?以此啟發(fā)學生更細致地觀察人物,感知人物內(nèi)心,從而明白嫦娥聽到后羿呼喊不是不想看,是不能看,她怕自己回頭就再也舍不得了,從中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嫦娥為了百姓,甘愿受苦的決心和勇氣。這樣從插圖入手,將學生對畫面“狹義”的認知“多義”化了,對人物的感知也更全面和深刻了。
3.巧借插圖,在“一元化”中“多元”領會
有些插圖因為圖作者缺乏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本身可以多元理解的文字內(nèi)容卻被插圖“畫死”。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插圖展示的是一幅風雨大作的水墨畫,作者的立足點在船上。如果憑借畫面簡單地認定為這一種結(jié)果的話,那么,這樣的教學是缺乏靈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應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結(jié)合插圖的觀察進一步引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作者是在哪里觀賞到這場暴風雨的?答案可能是“多元”的,可以在船里,在岸邊,在望湖樓上,在山上,甚至可以是邊走邊看“流動性”的。通過這樣的多元化訓練,既讓學生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明白了觀察角度與寫作之間的關系,可謂是“一舉兩得”。
總之,語文課本中的插圖并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正如數(shù)理化中的圖形是必不可少的有機部分一樣,必須充分發(fā)揮它潛在的重要作用,真正讓插圖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語文教學變得活潑有趣,美妙詩意,煥發(fā)出藝術的光彩!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蠡口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