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羅溪中心小學 王海燕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優(yōu)化低段寫話教學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羅溪中心小學 王海燕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語感、語文學習方法、語文學習習慣。小學低年級段主要是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練句、煉句的能力,這是學習作文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只有寫話的基本功打扎實了,才能為中高學段連句成段、作文成篇做好準備。
寫話訓練起始于一年級的說話訓練,其最基本的還是以寫話為目的而進行的“聽說一句話”的訓練。因此,抓好一年級學生的說寫訓練是關鍵。老師要將課堂閱讀與練筆緊密結合,充分利用課本的資源,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空間,調(diào)動學生表達的積極性及興趣,實現(xiàn)“聽中說,說中讀,讀中悟?qū)?,以寫促讀”。通過閱讀,讓學生產(chǎn)生一吐為快的沖動。
在漢語拼音教學中,根據(jù)教材的編排,每一堂課多設計一個說話訓練的環(huán)節(jié)。要提倡學生用漢語拼音自己寫話,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愿意怎么寫就怎么寫。老師在鼓勵學生動筆寫“自己的話”的同時,引導學生用學過的字詞或拼音寫通順、完整的句子。如以豐富多彩的生活為內(nèi)容,進行“每日一句”的寫話訓練。秋天的樹枝上只剩下幾片殘葉,飄落的樹葉的顏色以及人們的衣著穿戴,你就會想到這個季節(jié)是秋天;從清潔工在打掃街道,就能想到這件事發(fā)生在清晨。再加上聯(lián)想,了解事情是怎樣發(fā)生的?怎樣發(fā)展的?結果怎樣?指導學生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最后說什么。讓學生學會按照一定順序表達思想情感和圖意。
在寫話訓練時,要指導學生細致觀察,展開豐富的想象,根據(jù)具體的情境,先說后寫,說詞寫句,并連成段。
如二年級《氣球又回來了》的教學,是根據(jù)圖畫恰當?shù)貙憥拙渫暾脑挘讯喾鶊D畫變成一個完整的、連貫的事物。
一位老師在教學時分成四步:
第一步,圖畫展示,根據(jù)圖畫內(nèi)容進行情景模擬,找?guī)酌瑢W到講臺前現(xiàn)場展示,激發(fā)學生興趣,接著讓學生說說描寫人物心情的詞語:開開心心、高高興興、難過、悲傷……簡單的動詞:抓、蹦、喊……關聯(lián)詞:一邊……一邊……,如果……就……
第二步,仔細觀察圖畫,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物?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想一想他們會說什么?我們的觀察順序是事件發(fā)展的前后順序。觀察整幅圖畫,你知道這幾幅圖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嗎?請用幾句話把圖上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在黑板上板書: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想象。每個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講述圖畫的內(nèi)容)
第三步,指導寫話。老師提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圖畫中的天氣怎么樣?小白兔在做什么?心情怎么樣?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小白兔為什么哭了?誰出現(xiàn)了,幫助了小白兔?他們之間會進行怎樣的對話?(邊提出問題,邊引導學生作答,并將學生的回答板書在黑板上)
師又出示例句1(描寫心情與動作的詞語):
有一天,小白兔( )地( )氣球。 (學生學說句子)
師:出示例句2(關聯(lián)詞):
小白兔( )唱歌,( )蹦蹦跳跳地向前走。 (學生學說句子)
第四步,學生看圖寫話。師出示圖片,開始寫話。師巡視,并作個別指導。
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是鮮活的,是獨具個性的,是極富變化的,寫作是傾注真情的,所以學生的寫話更是充滿靈性的。教師在活動設計、指導寫話、寫話評改等諸多過程中著力點都圍繞、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寫話評改中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凡是能表達學生獨特體驗的句子、詞語,都是肯定的亮點,教師加以大大的夸獎和渲染。
寫話評價能讓學生對自己的習作再思考再創(chuàng)新,不能一味地由老師包攬,不然,教師改得辛苦,學生卻很漠然。進行開放式評價,是通過變老師獨評為師生共評、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形式,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話水平。
1.師生共同評價
為保證講評的及時性,對寫話訓練必須保證能當堂評價。當堂點評,能讓每個學生及時得到反饋與矯正,增強學生寫話的動機和信心。
如一位老師上《畫畫寫寫》的講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告奮勇,上臺讀自己的習作,由下面的同學和老師當評委, 既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能力,又鍛煉了口語能力。
師(過一段時間):已經(jīng)寫好的小朋友上臺讀讀自己的習作。
師:四人學習小組里交流交流,等會推薦最好的一篇全班交流。
(又過一段時間)大屏幕出示一篇學生寫話。讓學生們先自由大聲讀,再請小作者來讀讀,最后讓學生們來評一評他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有什么意見可以提一提。
生1:“嘰嘰喳喳”寫得特別好!
師:為什么呀?
生1:好像讓我聽到了小鳥在叫。
師:你評得真好!你看。畫是沒有聲音的,用上了“嘰嘰喳喳”,就寫出了聲音!
生2:“桃樹長出了粉紅的桃花開了”不通順。應該改為“桃樹開出了粉紅的桃花”。
師:你真能干!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
大屏幕出示另一篇學生寫話,學生們先自由讀,小作者讀一讀,大家評一評這位小作者什么地方寫得好?
生1:“探”寫得很好。
師:為什么好啊?這個句子我們在哪篇課文里學到過呢?
生1:第一課《找春天》中學到過。
師:這就叫學以致用。
生2:“嘰嘰喳喳地唱歌”寫得好。
師:是??!比剛才一篇多了“唱歌”,把小鳥當人來寫了。
通過兩篇學生寫話的集體講評,老師讓學生在一遍一遍地讀中發(fā)現(xiàn)優(yōu)點,查找不足,使學生在互動互評中養(yǎng)成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過的詞語的習慣,進行方法上的引領,提升了語言的質(zhì)感。
2.生生互相評價
通過小組合作,把自己寫的話讀給同組小朋友聽,然后由小朋友進行評價,學生在老師評語的引導下學會評價。如“你會用課文中學到的詞語,真能干?!薄澳茉贀Q一個詞語嗎?這個詞語不恰當?!庇赏g人去評,較之老師大刀闊斧地改更有親切力,而且學生在改的同時也容易取長補短。
3.家長參與評價
家長參評不但可以讓家長了解孩子近階段的語言發(fā)展狀況,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也有利于家長起到監(jiān)督作用。如一位老師讓孩子用清水養(yǎng)豆子,寫一周的觀察日記,每天由家長做好評價工作。一周下來,有很多家長都堅持每天給孩子用,“今天觀察得很仔細,句子也寫得很通順!”“長出了小須,這須是怎樣的呢?再去觀察一下,告訴媽媽須的顏色、形狀,好嗎?”利用家長這塊資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提供展示平臺
始終在班里構建一個展示的平臺,及時展示學生的習作,開展“我來評”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評議、學習他人習作的機會。學期末挑選出自己認為好的、進步的習作,再評選出優(yōu)秀的作品,在班里展出,乃至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