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夏 尹允鎮(zhèn)
[摘要]
李仁老是朝鮮高麗朝中期的重要詩人,其漢詩數(shù)量高達1500余首,遺憾的是大部分都已失傳,只留有《破閑集》、《補閑集》和《東文選》中的部分詩作。通過研究現(xiàn)存的110多首漢詩發(fā)現(xiàn),李仁老不僅積極學習陶淵明、李白、蘇軾等中國文學家,從題材、人物、辭藻等方面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中國文學,表達了自身的志趣和思想感情,同時,也有身處武臣執(zhí)政下文人“欲歸不甘、欲仕不能”的矛盾心境,體現(xiàn)了鮮明的民族文化主體性。
[關鍵詞]
李仁老;漢詩;蘇軾;陶淵明;矛盾心理
[中圖分類號]I3120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007(2017
)01004006
[收稿日期]2016-07-14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東文選》詩歌與中國文學的關聯(lián)研究”,項目編號:14BWW017。
[作者簡介]
1.姜夏,女,吉林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在讀博士,長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韓比較文學;2.尹允鎮(zhèn),男,朝鮮族,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韓國文學及中韓比較文學。(長春130012)
李仁老與林椿、吳世才、趙通等人醉情于山水自然,效仿中國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號稱“海左七賢”
“海左七賢”指的是由李仁老、林椿、吳世才、李湛之、皇甫沆、趙通、咸淳七人組成的朝鮮高麗時期的重要文學團體。
。在武人執(zhí)政的慘淡歲月里,李仁老用詩文抒發(fā)自己崇高的理想。雖然他的理想世界是一個沒有現(xiàn)實基礎、虛無飄渺的烏托邦,但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常常被人稱頌。在李仁老的漢詩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中國文化因子,與中國典故、文人、地名、題材等相關聯(lián)的部分隨處可見,表現(xiàn)出他對中國文化獨特的理解和感受。李仁老的漢詩中出現(xiàn)了很多中國文人,如蘇軾、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賀知章、韓愈等等,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是蘇軾、陶淵明、李白和杜甫
。我們認為,細致地考察李仁老詩歌中的中國文人,解讀其詩作與中國文人之關聯(lián)是進一步深入理解李仁老的藝術世界、深入探討李仁老文學思想的一條捷徑。相信這也對我們考察高麗時期中韓古典文學交流會有一定的幫助。
李仁老一生中,著有《銀臺集》20卷、《后集》4卷、《雙明齋集》3卷、《破閑集》3卷,作有詩歌1500余首[1](6),但遺憾的是大部分已失傳,只留有收錄在《破閑集》、《補閑集》和《東文選》中的漢詩118首
據(jù)筆者所查,《東文選》中收錄李仁老漢詩作品80首,《破閑集》17首,《補閑集》21首。。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的中國文人墨客很多,如蘇軾、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賀知章、韓愈等等,本文由于篇幅受限,將僅就其漢詩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蘇軾、陶淵明、李白依次加以論述
據(jù)筆者統(tǒng)計,李仁老詩中仿效蘇軾的作品最多,其次為陶淵明、李白和杜甫,本文按順序依次分析。。
一、與蘇軾之關聯(lián)
(一)李仁老對蘇軾詩作的活用
在李仁老的118首漢詩中,提及次數(shù)最多的中國文人是蘇軾。李仁老或化用、引用蘇軾詩、賦、文中的名句、人或事物;或直呼東坡其名加以評論;或以蘇軾自比或者借蘇喻人,靈活地借用蘇軾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在李仁老的詩作中,直接出現(xiàn)蘇軾名號的就有5首,模仿、借用蘇詩典故、辭藻的詩作更是不在少數(shù)。
如《東文選》第4卷所載李仁老的五言古詩《早起梳頭效東坡》:
燈殘綴玉葩,還闊涵金鴉。
默坐久閉息,丹田手自摩。
衰鬢千絲亂,舊梳新月斜。
逐手落霏霏,輕風掃雪華。
如今煉益精,百煉未為多。
豈唯身得快,亦使壽無涯。
老雞裕糞土,倦馬馬展風沙。
此亦能自養(yǎng),聞之自東坡。[2](591)
從這首詩歌的題目和最后一句“聞之自東坡”不難看出,該詩是李仁老模仿蘇詩而做。蘇軾的思想獨特,對儒、佛、道三家思想兼收并蓄,融會貫通,且注意養(yǎng)生,詩作中經常出現(xiàn)與道家養(yǎng)生相關的內容。聯(lián)系蘇軾的《旦起理發(fā)》[3](357)和《次韻子由浴罷》,[3](528)我們發(fā)現(xiàn),在這里李仁老摘取了《旦起理發(fā)》中晨起梳頭的養(yǎng)生之意和《次韻子由浴罷》中“老雞裕糞土,倦馬
馬展風沙”這兩句。李仁老借此表達了自己要通過“理發(fā)”和“閉息”獲得養(yǎng)生妙處之意。道家認為,頭發(fā)與血脈相連,常常梳頭有助于疏通血脈、還可以雙目清明,修身養(yǎng)氣,李仁老在這首詩中正是效仿東坡,介紹了自己的養(yǎng)生之法。
但是,李仁老想表現(xiàn)的不僅僅是一般的養(yǎng)身之道,他與蘇軾都身懷儒家用世、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決心,有著對自己治國之才的極度自信,有著輔佐皇帝成就偉業(yè)的抱負,然而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矛盾和反差常常讓他們感到困惑,朝廷上內外勢力的排擠,仕途上的不如意都給他們帶來了挫敗和打擊。因此,李仁老借用蘇軾“理發(fā)”之法,“向內”尋求精神的滿足,正是為了排解內心的苦悶和憂郁,表達出其內心深處潔身自好,不向惡勢力低頭的堅強決心和人生態(tài)度。
不僅如此,李仁老還經?;钣锰K詩為己用,在《用東坡語寄貞之上人》一詩中,李仁老完全模仿蘇軾《書贈何圣可》的詩意和詩語,贈予友人。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冬之夜,詩人坐在竹室之中的紙窗之下,伴著青燈,盤腿擁褐獨坐,盡情體味潛心修道的樂趣,且禁不住寫下分享給友人的畫面。兩篇詩作原文如下:
書贈何圣可
歲云暮矣,風雨凄然,
紙窗竹室,燈火青熒,輒于此間得少佳趣。
今分一半,寄與黃岡何圣可。
若欲同享,須擇佳客,
若非其人,當立遣人去追索也。[3](267)
用東坡語寄貞之上人
歲律既云暮,凄風生戶牖。
竹窗燈火青,一叚有佳趣。
與君分一半,慎勿輕受授。
所與茍非人,火迫當還取。[2](591)
從上文中我們看到,蘇軾的分享對象是何圣可,李仁老的贈予者是貞之上人,兩人皆是修道高人。寫此詩時的蘇軾雖有官職于身,然而在謫居黃州之初,便給予何圣可這篇手札,顯然是在尋找志同道合者,共享雨夜于青燈之下的樂趣。該詩用詞詼諧幽默,讓人分毫感覺不到苦悶和窘迫,使我們領略到了蘇軾灑脫自在的人格魅力,感嘆詩人在逆境中仍堅強不屈的高潔品格。
此外,李仁老非常贊賞蘇軾自由瀟灑、倜儻不羈的豪邁詩風。他借用東坡詩作寫下了《雪用東坡韻》和《用東坡榴皮題沈氏壁之韻》[2](685)兩首作品。其中《雪用東坡韻》一詩這樣寫道:
霽色稜稜欲曉鴉,雷聲陣陣逐香車。
寒侵綠酒難生暈,威逼紅燈未放花。
一棹去時知客興,孤煙起處認山家。
閉門高臥無人到,溜得筒錢任畫叉。[4](584)
蘇軾豪邁的詩風源于其對自由、率真的追求。在《蘇軾研究》中王水照曾這樣評價他:“崇尚本真自然,反對對人性的禁錮或偽飾”。[5](53)蘇軾認為生命的特質就在于生生不息;在于快樂的灑脫和追求真意,要尊重自我、熱愛生命,就要順從生命的本性,而不能壓抑和摧折。李仁老在《雪用東坡韻》中除了用東坡之韻外,還竭力表現(xiàn)了蘇詩的這種氣韻。雪后轉晴的清晨,隱隱傳來烏鴉的叫聲和車子碾雪而過的聲響,獨自喝著冷酒的詩人,遙望遠處升起裊裊炊煙的人家,無人造訪、窘困的生活卻也隱逸自得,既然仕途受阻,那就過“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生活吧。遠離官場束縛,雖然沒有了經濟來源,需效仿東坡“畫叉取錢”
北宋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后被貶黃州,降職團練副使,俸祿削減,生活拮據(jù),不得不巧于居窮,只好痛自節(jié)約,把每日開支壓縮到不超過150個銅錢,每月初一,取出4500個銅錢,分成30堆,分別用繩子串起來掛在屋梁上,每天清晨用畫叉挑取一串,然后把畫叉藏起來;墻上掛一個大竹筒,用來儲存當天節(jié)省的錢,以備招待客人。這種節(jié)約開支的辦法,后人稱為“畫叉取錢”。
,但這又何嘗不是讓個性得到自由和解脫,也許這更符合自由人性和自在人生。
李仁老在詩中頻頻提到蘇軾,如《破閑集》中有詩這樣寫道:“雪堂居士以詩鳴,墨戲風流亦寫生。遙想江南文笑笑, 應分一派寄彭城”,開篇第一句就夸贊蘇軾不僅詩作得好,書畫也栩栩如生,詩書畫均為大家的蘇軾正是李仁老心中追隨的楷模。
(二)李仁老接受蘇軾的原因
李仁老對蘇軾的關切有多種原因,最為重要的還是他所處的時代。李仁老生活的高麗中期正是蘇詩在韓國甚為流行的時期。徐居正在《東人詩話》中記載道:“高麗文士,專尚東坡,每及第榜出,則人曰:‘三十三東坡出矣”,[6](204)由此可見當時蘇詩受歡迎的程度。不僅如此,當時的海上商貿為高麗文人認識、了解蘇軾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促進了高麗與北宋的文化交流,蘇軾在眾多的宋朝詩人中脫穎而出,成為高麗文學最受矚目和積極接受的對象。另外,高麗時代實行的科舉制度也是李仁老傾向蘇詩的另一個原因??梢哉f,高麗的科舉制度為中國文學,特別是當時蘇詩的普及和深層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種“蘇詩爛,科舉成”的風氣下,李仁老創(chuàng)作了不少仿蘇、模蘇以及贊美蘇詩的詩歌。但我們不得不說,除了時代原因外,李仁老和蘇軾本身人格理想的契合,也是李仁老相比其他高麗詩人更接近蘇軾的原因。
總的來說,蘇軾直言不諱、不趨炎附勢的性格,愛國愛民的志向,豁達的人生觀,處境艱難而能化悲為樂的超然心態(tài),都令李仁老大加贊賞和推崇。蘇軾在政治上受新舊兩黨的排斥,因而仕途生涯十分坎坷,屢遭貶謫,但他并未與世浮沉、放棄理想。在政治上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放棄理想,不做無謂的極端抗爭,順其自然,力求超脫。仕途受挫,他或如“老雞裕糞土,倦馬馬展風沙”,或寄書于“黃岡何圣可”,分享心得。天地浩瀚,人生短暫,他以享有清風明月為樂,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李仁老經歷了與蘇軾相似的戰(zhàn)亂和黨爭,仕途的起起落落,讓他對蘇軾產生了共鳴。李仁老在武臣執(zhí)政的黑暗歲月中,仕途上得不到重用,抱負得不到施展,在武臣的不斷壓迫和殘害下,他一直保持著隱士的清高,與竹林的摯友們在自然山水之間遠離塵世的喧囂,返璞歸真。因此可以說,蘇軾作品為李仁老擺脫精神苦悶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三)李仁老對蘇軾詩作的改造
蘇軾文學本身高超的藝術成就得到了包括李仁老在內的眾多高麗中期文人的高度認同,甚至這種推崇,已遠遠超過了對李白和杜甫的熱情。正如李仁老自己所說:“及至蘇黃,則使事益精,逸氣橫出,酌句之妙,可以與少陵并駕?!盵1](12)但李仁老并不盲目崇拜蘇詩,而是基于自己的立場,把蘇軾的詩歌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自己的風格。
高麗文人對蘇詩的接受方法大體有兩種:一個是取其寓意和格調;另一個是借用其文字。前者接受蘇詩的理想,帶有創(chuàng)新性,而后者則是初步模仿,李仁老無疑屬于前者。李仁老曾在《破閑集》中嚴厲斥責盲目抄襲蘇軾的文風,指出:“近世尚蘇軾,蓋愛其氣韻豪邁,意深言富詼博,庶幾效得其體也。今之后進讀《蘇軾集》,非欲仿效以得其風骨,但欲證據(jù)以為用事之具?!盵7](126)與李仁老交好的林椿、吳世才等同時期詩人,也是蘇軾的知音和人格仰慕者。林椿在《與眉叟論東坡文書》中寫道:
“仆觀近世,東坡之文大行于時,學者誰不伏膺呻吟,然徒玩其文而已,就令有挦撦竄竊,自得其風骨者,不亦遠乎,然則學者但當隨其量以就所安而已,不必牽強橫寫,失其天質,亦一要也,唯仆與吾子雖未嘗讀其文,往往句法已略相似矣,豈非得於其中者暗與之合耶。”[8](242)
林椿肯定了當時高麗中期學蘇的風氣,但他認為,很多文人僅僅停留在辭句的模仿中,未能學到蘇詩之精髓。這些人學蘇急于求成,就如邯鄲學步,學到了蘇軾的詩句卻沒有學到他的風骨。林椿認為自己和李仁老卻并非如此,蘇軾就像兩人志同道合的朋友。兩人不是單純模仿句法和辭藻,而是把蘇詩的風韻融入到自己的詩歌作品中。如李仁老的《雪用東坡韻》雖然借用了東坡的詩韻和“畫叉取錢”的典故,卻描繪了一幅雪后清晨詩人閉門飲酒,雖無人問津,卻自在隨意灑脫的景象,可以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獨特的心性。
無論怎樣,在李仁老的心中蘇軾及蘇詩都是他創(chuàng)作的楷模。他一直力求達到與其相似的境界,同時又表現(xiàn)出自我化、個性化的精神世界。
二、與陶淵明之關聯(lián)
韓國有不少仿效陶淵明者, 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從主題到遣詞、從內容到形式,都受到韓國歷代文人的高度贊揚。徐居正在《東文選》第一卷的首位就收錄了李仁老所作的《和歸去來辭》,此篇不僅在李仁老的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韓國漢文學史上第一篇和韻《歸去來辭》的作品。李仁老究竟通過什么途徑、哪一種漢籍接觸到了陶淵明,我們現(xiàn)在不得而知,但從時代上看,蕭統(tǒng)的《昭明文選》早已傳入朝鮮。李仁老或因直接讀了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或因讀了蘇軾的《和陶歸去來兮辭》而效法蘇軾。但無論何種原因,從作品上看,他非常傾慕陶淵明的為人,對他“歸去來”產生了巨大的共鳴。李仁老在《和歸去來辭》中寫道:“陶潛昔歸吾亦歸”[9](29)。顯然,這不是簡單的仿造,而是對陶淵明的傾慕,陶淵明是他的楷模,他要以陶淵明為師,遠離丑惡的現(xiàn)實,以自然為友,培養(yǎng)自己高貴的情操。然而,縱觀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和李仁老的《和歸去來辭》,陶淵明歸田與耕耘時的欣悅是具體的、鮮活的,篇末樂天知命的理念也因通篇樂歸之情的融貫而具有一種活潑的人格力量;李仁老則是抽象的、說理式的,他更多地是借用道家哲學,試圖在局限的現(xiàn)實中獲得精神的超脫。后來李仁老果真離開仕途,和“海左七賢”一道,以自然為友,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境界。他的這種行為是否完全受到陶淵明的影響現(xiàn)在很難說,但絕對不能低估陶淵明的作用。
另外,他在《讀陶潛詩戲成呈崔太尉》中直接提到了陶淵明,作品原文如下:
酒中有何好,此語近真趣。
可笑陶淵明,無錢尚嗜酒。
我性淡無欲,於物不見囿。
不醉亦不醒,徑到無何有。[2](591)
陶淵明一生酷愛飲酒。梁昭明太子在《陶淵明集》的序言中稱陶詩“篇篇有酒”[10](4);李仁老在七言絕句《醉鄉(xiāng)》中也有“醉鄉(xiāng)淳寂隔齊州,聞說陶劉始得游”[11](686)的詩句,戲說陶淵明游玩于醉鄉(xiāng)之中。陶淵明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孟府君傳》一文中有段有趣的對答:“(桓)溫嘗問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盵10](116)李仁老在上述詩歌的第一句中就引用了這個典故。從詩歌題目看,這首詩是崔忠獻(1149-1219年)升至太尉后,李仁老獻給他的詩作。當時李仁老年過半百,熟讀陶詩和陶傳,借用陶淵明趣事向崔太尉表明自己無欲無求、淡泊灑脫的心跡。“酒中有何好?”雖似問句,可詩人心中已有答案,看似嘲笑陶淵明身無分文依然不停杯,真實表達的卻是對陶淵明行事超然、灑脫、平和的向往和追隨,正是這種追求和品格的契合,李仁老的詩作中才會出現(xiàn)陶詩的種種印跡。
李仁老傾慕陶淵明的為人,他在《臥陶軒記》曾說自己有多處不及陶淵明,其中就包括:“潛在郡八十日,即賦《歸去來》,乃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解印便去;而仆從宦三十年,低徊郎署,須發(fā)盡白,尚為齷齪樊籠中物?!盵12](68)李仁老越到晚年,越醉心于陶淵明的作品和人格,這在《破閑集》中有所體現(xiàn)?!镀崎e集》14章中記錄了他讀完《五柳先生傳》,反復吟味《桃花源記》的軼事。李仁老對陶淵明筆下描繪的武陵桃源頗為癡迷,甚至赴智異山試圖尋找詩中意蘊,并寫下了散文《智異山青鶴洞記》和《游智異山》一詩。
頭流山逈暮云低,萬壑千巖似會稽。
策杖欲尋青鶴洞,隔林空聽白猿啼。
樓臺縹緲三山遠,苔蘚依稀四字題。
試問仙源何處是,落花流水使人迷。[4](583)
所謂的智異山青鶴洞,是詩人筆下神仙居住之所。他獨自持仗探尋仙境,尋覓的過程中夢幻般地聽到了白猿的鳴啼聲,抬頭望見遠方的山峰,模樣與傳說中三神山的景致一樣美妙,低頭前行,還尋到那斑駁縱橫的巖石上“青鶴洞天”四個大字……幻想與現(xiàn)實、視覺與聽覺在詩作中重合交替,美輪美奐,最后詩人不禁自問:難道這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桃源么?《桃花源記》中蘊藏著陶淵明構建和諧社會的理想,那里和平、自由、平等,這又何嘗不是身處武人黑暗統(tǒng)治下,屢遭冷落、排擠的李仁老所向往的世界呢?
李仁老的《智異山青鶴洞記》堪稱韓國的《桃花源記》,兩篇文章在文本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李仁老文中有“期間有青鶴洞,路甚狹,才通人行……”等句子,與《桃花源記》中“忽逢桃花林……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等如出一轍。不難發(fā)現(xiàn),李仁老與陶淵明一樣保持著人格上的清高和脫俗,這也是他能在陶淵明身上尋找到共鳴的原因。這些作品不僅向我們展現(xiàn)了李仁老深厚的寫作技巧,描繪了一幅超現(xiàn)實的浪漫化的心靈圣境,同時還展現(xiàn)了李仁老從內心深處與陶淵明產生的共鳴,并加深了其對于陶淵明詩文人品的戀慕。李仁老之所以去智異山尋找“桃花源”,是受陶淵明人格和作品的影響,是當時現(xiàn)實社會對其迫害、排擠的產物,他心中憧憬著這樣一個質樸而美好的“理想世界”,沒有壓迫和排擠,沒有虛偽黑暗,沒有沽名釣譽……雖然我們可以把這種“尋找”看作李仁老隱逸、逃避現(xiàn)實的思想反映,但是也可以發(fā)現(xiàn)他一直保留著對于美好社會的向往和想要參與政治的欲望,而這種逃避和向往則成為了他作品中的一種獨特色彩。
三、與李白之關聯(lián)
李仁老在作品中多次運用了與李白有關的典故,說明李仁老對中國典籍的精通和對李白的熟稔。李白的傳奇人生、人格魅力和非凡詩才都是他津津樂道的,其詩作中直接提到李白的則是《飲中八仙歌》和《崔太尉騎牛出游》。從詩作來看,他歌詠了酒仙李白奔放不羈的性格,敬仰李白的人格和卓著詩才,并從李白的詩作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讹嬛邪讼筛琛肥撬7露鸥Φ摹讹嬛邪讼筛琛匪?,其中李白是八仙之一,而在《崔太尉騎牛出游》中他則引用了李白被稱為“謫仙”的典故。另外,他還續(xù)寫了李白的名作《行路難》三首,取名《續(xù)行路難》,其一的原文如下:
登山莫編怒虎須,蹈海莫採眠龍珠。
人間寸步千里阻,太行孟門真坦途。
蝸角戰(zhàn)甘鬧蠻觸,路岐多處泣揚朱。
君不見嚴陵尚傲劉文叔,七里灘頭一竿竹。[13](617)
李白的《行路難》是被權貴排擠離開長安之時所作,詩中吟誦到“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天”,正是象征了詩人人生路上的種種挫折坎坷和艱難險阻。李仁老結合自己的生平遭遇續(xù)寫此詩,同樣釋放了自己因理想不得實現(xiàn)的悲憤和對前路的迷惘。據(jù)《高麗史》記載,李仁老出身于當時八大家族之一的仁州李氏,父母早亡,由廖一僧人撫養(yǎng)成人。高麗王朝重文輕武,文武臣之間矛盾積怨很深,武人長期備受壓抑,毅宗時達到了白熱化。1170年爆發(fā)了以鄭仲夫為首的武臣之亂,從此,文人不斷遭受迫害,有的被殺、有的被流放、有的不得不避隱至山林。李仁老為了避亂削發(fā)為僧,入山10年不出,之后雖出山曾努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但仍不被重用。遂與當時名士林椿、吳世才、李湛之、皇甫沆、趙通、咸淳等七人結為密友,詩酒相娛,發(fā)泄不滿。
除此之外,李白灑脫不拘、膽大妄為的詩風也給李仁老以重大的影響。《高麗史》中評價李仁老“性偏急,忤當世,不為大用”[14](120),其子李世黃在為《破閑集》作跋時也寫道,他“心中洶洶,居常郁郁”[1](3),可見在武臣執(zhí)政的壓迫下,李仁老仍舊不肯向豪強勢力妥協(xié)。由此可知,李仁老的個性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為他接受李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他一直深受儒家傳統(tǒng)觀念影響,追求兼濟天下的理想;他有著宏偉的政治抱負,以治平天下,流芳千古為人生目標。因此,他對國家和社會也有著非同一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正是這種思想讓他對李白的人格和詩作產生了共鳴,寫下了《續(xù)行路難》,大膽揭露高麗王朝的腐敗,遭受武臣集團壓迫的悲憤。李白有才卻苦于被奸人所害以至其才華得不到施展,李仁老的雄心壯志也因現(xiàn)實的黑暗得不到展示,政治上相似的不幸遭遇使兩位詩人的思想有了某種共同點。故此,李仁老從李白的詩作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并結合自己的生平遭遇去認識李白、解讀李白,這也是其對李白有著如此深刻認識和了解的重要原因。
四、結語
李仁老所處的時代,朝鮮被譽為“小中華”,文人使用漢字、閱讀漢籍,受中國詩人的影響是自然而然的。自古以來,中國文人便把“李杜韓蘇”作為學詩的典范,李仁老也同樣如此。他的漢詩作品中出現(xiàn)了很多中國文人,其中我們選擇了出現(xiàn)頻率最高,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蘇軾、陶淵明和李白,考察了李仁老的詩歌和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
蘇軾不僅對李仁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樣在當時的朝鮮文壇刮起了一陣從學唐詩到學蘇、慕蘇、仿蘇的學宋詩大潮,這種宋詩風氣一直持續(xù)到了19世紀。但是李仁老有著和蘇軾相似的經歷,使得蘇軾對他具有更為強烈的吸引力。蘇軾的仕途并不順利,雖擁有絕世之才卻屢遭貶謫。這讓在武人執(zhí)政下無法施展才華、屢遭迫害和排擠的李仁老找到了“同病相憐”的情感結構,這種情感結構超越國別和民族以及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產生了巨大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使他們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出現(xiàn)了許多情感上的同構現(xiàn)象。李仁老欽佩蘇軾的人格,并接受和利用蘇軾及詩文抒發(fā)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了人生和文學的志向,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李仁老自負絕世才華,時時渴望得到賢君重用,卻并不如意,他活在武人執(zhí)政的夾縫中,要平復自己的驕傲,紓解心中對現(xiàn)實的不滿,渴望遇見伯樂、受到重用。顯然這是儒家知識分子所特有的典型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表現(xiàn)。這就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矛盾心理,而且這種矛盾心理如實地反映到了他的詩作中。當他在武人黑暗統(tǒng)治下不得志,屢遭冷落時,他向往陶淵明筆下的隱逸、自由、和平的世界,羨慕李白那狂放灑脫,同時他在逆境中還始終保持著豁達樂觀的心境。這些看似矛盾的思想,卻在李仁老的思想意識里,構成一個有力的現(xiàn)實邏輯,構筑了李仁老的藝術世界。
參考文獻:
[1][朝]李仁老:《破閑集》,首爾:一志社, 1994年。
[2][朝]徐居正等編:《東文選》(卷4),首爾:民族文化促進會,1989年。
[3]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6年。
[4][朝]徐居正等編:《東文選》卷13,首爾:民族文化促進會,1989年。
[5]王水照:《蘇軾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6][朝]趙鐘業(yè):《韓國詩話叢編》卷1,首爾:東西文化院,1989年。
[7][朝]李仁老,崔滋:《破閑集·補閑集》,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72年。
[8][朝]林椿:《西河集》卷4,《韓國文集叢刊(1)》,坡州:景仁文化社,1990年。
[9][朝]徐居正等編:《東文選》卷1,首爾:民族文化促進會,1989年。
[10]陶淵明:《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11][朝]徐居正等編:《東文選》卷20,首爾:民族文化促進會,1989年。
[12][朝]徐居正等編:《東文選》卷65,首爾:民族文化促進會,1989年。
[13][朝]徐居正等編:《東文選》卷6,首爾:民族文化促進會,1989年。
[14][朝]鄭麟趾:《高麗史》卷120,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72年。
[責任編輯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