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魚的魅力
蛙魚不是魚,而是用紅薯淀粉制作,伴以調(diào)料的涼粉類小吃。它上不得大餐桌,進不去高店堂,只能在街頭巷尾擺個小地攤。這種徐州的民間小吃,由于檔次太低,地方飲食錄無記載。甚至連家常菜譜也沒能擠上。但它確實源遠流長,以至無法考證它面世的年月。一位賣蛙魚的中年婦女對我說,她的手藝是向奶奶學來的,奶奶的手藝是向老奶奶學來的。這樣推算,就推到了清代中葉。還有一位研究地方飲食的專家講,有了紅薯就有了紅薯淀粉,有了紅薯淀粉當然就有了蛙魚。我想,這個立論也能成立。這樣一來,蛙魚又具有古風遺韻了。即使這樣,蛙魚的身價還是卑微的,達官貴人茫然不知;文人墨客不屑一顧。可這并不能削弱它的影響力,它扎根民間,生命力旺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古城的每個角落鋪排開去。多年了,只看見有商店倒閉的,還沒聽說有賣蛙魚破產(chǎn)的。
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來看,蛙魚實在談不上什么營養(yǎng),嚴格地說,吃蛙魚只是在吃調(diào)料。但沒了蛙魚在其中,那調(diào)料能單吃嗎?不能。當你舉勺,蛙魚似晶瑩鮮活的蝌蚪,歡快地游進你的口中,從口舌到食管頓生一種癢舒舒的快感,那酸甜苦辣咸的味道一直浸潤到心底。上至耄耋翁嫗,下到黃毛稚兒,皆喜食。世上還有哪種吃食如此憐老惜少,飽含著溫馨人情呢?現(xiàn)代食品確有營養(yǎng),它是氨基酸、微量元素,經(jīng)科學工藝配制而成,而唯獨缺少的就是這份“剪不斷、理還亂”的滋味。
從市場學的角度來看,蛙魚的消費群體實在難以定位。夾皮包、拿手機的老板時而光顧小攤,打扮入時的女士,也會小心地撩起衣裙蹲坐在小凳上,蹺起蘭花指,噙玉含珠,細細啜食,沒有絲毫的寒磣。老奶奶與小孫子是常客,盡管孩子口袋里裝滿了巧力克豆,娃哈哈果奶,還是擋不住蛙魚的誘惑。有時,媽媽嫌小攤不衛(wèi)生,自己在家里給孩子做著吃,孩子總生氣地嚷:不是那個味,不如街頭的好吃!媽媽苦笑著檢討:不就是多放些香油,又添加些海米,再用四川涪陵榨菜代替了徐州的蘿卜榨菜嗎?怎么反倒不好吃了呢?蛙魚自有它的奧妙,屬性貧寒,難容貴族化包裝;五味配比也十分講究;融入其味的還有街頭的清風,攤旁的笑語,綜合起來,蛙魚真正的調(diào)味品是民俗。
一次,我陪著一位老年臺胞逛街。他見到街頭蛙魚攤,頓時兩眼放光,驚喜地撲過。他端起一碗蛙魚怔怔地打量,然后細細品嘗,臉上溢出幸福的笑容,繼而神情凄楚,淚眼盈盈……我忙問何故?老人哽咽著說:我想起了俺娘,小時,她老人家常領著我吃蛙魚……世上還有哪種菜肴能以如此巨大的力量,去開啟食客感情的閘門,去牽動游子的童年之夢,思親之情!
還有一次,我在西關紡織路上,見到一個款爺駕著摩托瘋馳,一位紡織女工忙于躲閃,跌落了手中的飯盒,款爺放慢了車速,回頭一瞥,似乎受到巨大的震撼——那飯盒中潑灑出的是兩只饅頭、一片蛙魚,女工心疼地往飯盒撿拾……款爺臉紅了,心愧了……不知蛙魚觸動了他的哪根神經(jīng),使他自責,使他良心發(fā)現(xiàn)……
蛙魚好吃,做起來十分辛苦。盛夏酷暑,守著熾熱的爐火,沸騰的大鍋,下入粉面攪啊,攪啊,揮汗如雨,腰酸背疼。這時還企盼天不要下雨,氣溫再升高些……三小碗蛙魚,五毛錢,成本中忽略不計的恰恰是難熬的艱辛。在一家證券所里,我見到一位滿身油漬,衣衫不整的中年人,喜悅地購買10萬元國庫券,他情不自禁地對營業(yè)員說:“這是我多年賣蛙魚的積蓄?!蔽腋袊@,這積蓄要付出多大的艱辛啊,靠艱辛的勞動而致富,又著實令人敬佩!
趙彭城徐州市現(xiàn)任烹飪協(xié)會會長、原市政協(xié)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