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悅
君子理直不氣壯
文/徐悅
有的人占了理,講起話來底氣十足,往往不給對方留一點余地和情面。殊不知,這樣常常損人顏面,失了君子風范。所以,理直也不必氣壯,不妨豁達一些,始終心平氣和地待人接物,這樣既辦了事,又不失風度,能讓對方心服口服,從心底感激和敬重你,豈不更好?
東吳丞相顧雍,早年曾遭奸臣呂壹的陷害。后來呂壹罪行暴露,被捕下獄,恰逢顧雍受命審理他。此時的呂壹一身囚服,再無昔日風光。照理說,顧雍面對曾經迫害過自己的小人,是有充足的理由和底氣對其嘲弄一番的。然而,他沒有那樣做,而是像對待平常人一樣和顏悅色地與之交談。臨走時,顧雍再一次問他:“你的意愿都表達清楚了嗎?還有什么要說的嗎?”對此,呂壹感動得只是叩頭謝罪,無話可說。站在一旁的尚書郎懷敘可沒有顧雍那般客氣,忍不住怒氣沖沖地辱罵起呂壹來。顧雍卻回過頭來責備道:“國家有法律懲罰他,何必這樣罵人呢。”從中,足見一代名相的氣度和境界。
據(jù)說,著名作家周作人家里以前有個愛貪小便宜的雇工,負責采購等雜活兒。當時用錢,要先把銀圓換成銅幣,時價是1塊銀圓換460個銅幣。周作人不太管錢的事,在一次聊天中偶然談及換幣的事,堅持認為1塊銀圓只能換300多個銅幣,并說是自家雇工對他講的。眾人都笑他受了騙。回去后,他經過一番調查,發(fā)現(xiàn)自己果然受騙了。于是,周作人把那個雇工喚來,委婉地說:“因為家道不濟,沒有許多事做,你還是另謀高就吧。”對方做了虧心事,當即苦苦求饒。周作人見了,心一軟,說:“唉,剛才的話就當沒說,要是想留就留下吧,以后改掉便是了?!焙髞?,那個雇工徹底改掉了壞毛病,與周作人一家相處甚洽。周作人理直而不氣壯,點到為止,處處為對方著想,給了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這君子胸懷不得不令人佩服。
得理時,目的無非明是非、道善惡,要讓對方改正錯誤,而非以理壓人、制人。倘若不依不饒、惡語相待,即便你再占理,也會令理虧之人心里不服,無益于其改正。所以說,君子理直不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