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風
習近平在兩代會的開幕式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廣大文藝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國文藝界出現新氣象新面貌,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為人民提供了豐富精神食糧,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魅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極大發(fā)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fā)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fā)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2/21/sdbg201701sdbg20170111-1-l.jpg" style="">
謀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文藝發(fā)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十八大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高度,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作出部署。十八屆四中全會將文化法治建設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方面作出部署。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化建設作出重要講話,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大大提高了全黨
全社會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認識,增強了全黨全社會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藝工作座談會后,一系列文藝發(fā)展新舉措、新規(guī)劃陸續(xù)出臺,環(huán)環(huán)相扣,布局謀篇,成為黨中央治國理政新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出臺,全面部署、細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為文藝發(fā)展繪制了清晰的路線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與制度保障,將文藝發(fā)展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
2015年歲末,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破除評獎過多過濫、獎項重復交叉、程序不盡規(guī)范、個別作品脫離群眾的弊端,以壓縮數量提升質量,以規(guī)范評審扶持精品、引導創(chuàng)新。
2016年元月,《2016—2017年全國文藝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訓工作規(guī)劃》出臺,由中宣部和中國文聯共同舉辦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第一期專題培訓研討班啟動,拉開了全國文藝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訓的大幕。按照這一規(guī)劃,2015—2016年,將培訓13萬名文藝工作者。
從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到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出臺,文藝發(fā)展的戰(zhàn)略部署、促進機制和保障機制建設迅速形成,為推進文藝事業(yè)的新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
圖景
十八大以來,隨著黨中央對于文化建設和文藝發(fā)展提出的部署與要求,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作家以及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走進田野鄉(xiāng)間、廠礦學校,他們把中國故事講的越來越精彩,讓中國聲音愈來愈宏亮。中國文學佳作頻出,在世界文壇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2015年8月16日,被稱作史上競爭最激烈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選終于開花結果。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這邊風景》、李佩甫《生命冊》、金宇澄《繁花》、蘇童《黃雀記》5部作品折桂,這些作品思想厚重、關照現實,體現了當代中國文學繁榮發(fā)展的態(tài)勢。
河南省本土作家李佩甫老師的《生命冊》這一長篇小說,為讀者講好了一個關于平原的中國故事?!渡鼉浴罚ㄟ^第一人稱的寫法,以主人公吳志鵬從平原農村走向城市的生活和心理轉變?yōu)橹骶€,勾畫出近50年的社會變遷場景和身處其中的一個個生命個體的心靈變化,記錄了一本厚重生動、屬于很多人的“生命冊”。在作者筆下,“鄉(xiāng)村與城市、歷史與現實、理想與欲望并置,并試圖從中摸索出時代與人物命運的關聯”。 作者通過對以主人公和“駱駝”等為代表
的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作出的大學畢業(yè)、進入“體制”工作、辭職、下海經商等一系列人生選擇和精神狀態(tài)的描寫,完成了對一代人命運的審視,“在無限逼近歷史和人性真實的過程中,為我們繪制出一幅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圖?!?主人公背負著生養(yǎng)他的土地,行走在城市間,而《生命冊》所展現出的,亦來自我們所能感受到的這個世界,真實而有溫度。作者在談到這部作品時說“我把自己幾十年來對平原的認識都砸進去了”。的確,如果沒有對平原生活的深入思考,沒有對生活、對大地、對平原上人民的熱愛,斷然創(chuàng)作不出這樣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僅被國人喜愛,還被翻譯到了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得到了外界的廣泛好評。
與此同時,中國作家在世界文壇大放異彩。繼2015年科幻作家劉慈欣創(chuàng)亞洲紀錄首摘雨果獎,80后作家郝景芳于2016年順利斬獲該獎,讓人們看到國內科幻文學已邁入“國際水準”。喜訊連連,被譽為“小諾貝爾文學獎”的國際安徒生獎首次將桂冠授予中國兒童作家曹文軒,極大地振奮了國人。
近年來,文藝工作者們思索、行動、探索,開啟了從“高原”邁向“高峰”的旅程。
原著《平凡的世界》曾給予幾代人精神力量,支撐他們走出大山脫離貧困。2015年,隨著電視劇的開播,《平凡的世界》再次掀起“精神與苦難”的討論。生長在新時代的年輕人似乎并不理解什么是苦難,也不理解貧窮狀態(tài)下的精神信仰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在劇中飾演“精神斗士”孫少平的袁弘在拍攝后有了獨特的體會:“其實窮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當你真的饑寒交迫溫飽都成問題的時候,人往往會降低到只剩求生欲望了。但是比窮更可怕的是志短,所以即便窮志也不能短,有精神力量在支持自己,不管生活或者是身體上的痛苦就能支撐的過去?!边@種深藏在內心的力量是未經歷過苦難的人所不能理解的,這也正是當下社會的年輕人所需要的精神食糧。
正如導演毛衛(wèi)寧希望傳達出的內容:“我們希望通過這部經典所反映出來的一種人物和人物的精神,對比我們目前所處的這樣一種社會比較浮躁與人際關系和人這種對事業(yè)的一種奢望。更多的觀眾會通過我們二三十年前的小說反思我們今天的生存環(huán)境。所以我們更強調的是這部書精神作用的藝術再現,由于現在我們的拍攝各方面的條件都好了,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部當時對60后70后的影響很大的書,能夠在現在用新的形式影響到80后和90后?!?
的確作為一部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不僅承載了藝術性的期待,同時也被賦予了傳遞正確觀念的重要社會意義。面對當下利字當頭的社會眾相,《平凡的世界》猶如一股暖風,希望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心墻。無論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哪怕是在陌生人之間,這種以真情彼此相待的感情都應是和諧社會下的常態(tài),這也是藝術作品存在的真正意義。
渴望
文藝先驅魯迅1925年就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fā)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迸e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
習近平曾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道理,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
趙汝蘅在文藝座談會上講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故事。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小金灣,是一個以東鄉(xiāng)族為主的鄉(xiāng)村,村民們信奉的是伊斯蘭教。在小金灣,升學率一直是個讓校長頭痛的問題。男孩子,過了三、四年級之后,就失學了,因為學會了簡單的算術,就要早早開始去學做生意;女孩子,干脆一年級之后,就不讓上學了。原因很簡單: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暑假過后,9月份開學時小金灣小學的入學率居然沒有流失,沒有一個孩子退學,新生的入學率上升了!從原來一個年級80到90個學生,達到了300多名。長期以來農村孩子失學問題,特別女孩子失學問題,竟然得到了好轉。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改變?這竟然是因為中國舞協在那里開展舞蹈志愿服務項目——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之后,發(fā)生的悄悄的、可喜的變化!
于是大家驚訝了:舞蹈,真的有這樣的魅力!藝術,就是可以這樣“潤物細無聲”!2014年的國慶節(jié)之前,中國舞協舉辦了“全國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少數民族舞蹈課堂匯報展演”。來自全國偏遠地區(qū)的18個民族的500多名小學生,在北京的民族劇場上演了各自民族的少兒舞蹈,他們感情真摯,表演樸實,載歌載舞,令人贊嘆!有一個叫金淑梅的文藝志愿者老師,來自甘肅省酒泉,看著這些農村孩子們在北京的大舞臺上成功演出,激動得泣不成聲,滿臉熱淚。因為,這些農村孩子,從來沒有走出家鄉(xiāng)一步,不要說北京,就連縣城都不知道在哪里!他們到了北京,什么都新奇,沒吃過自助餐,沒見過豆角以外的蔬菜,沒見過抽水馬桶,不知道上廁所居然可以坐著!但是,這一天,他們在北京的大舞臺上,綻放出燦爛而自信的笑容!小金灣小學的四年級學生楊文,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北京,原來覺得特別遙遠,做夢都沒想到今天真的來了!像他這樣的千千萬萬普通的農村孩子,他們渴望文學藝術來到自己身邊,照亮生活的道路,伴隨一生成長;他們渴望從藝術作品中得到真理的啟迪,善良的發(fā)現,美好的滋養(yǎng)。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面對這樣的渴望,面對偏遠地區(qū)、貧困地區(qū),面向生活在基層的百姓;我們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人能做什么?我們不能觀望、不能猶豫、不能躲進小樓,我們只能背起這份沉甸甸的時代責任,加倍地努力,再努力!我們不能端著那些假大空的“架子”,我們只能踏踏實實地創(chuàng)作人民喜愛的作品,與人民面對面,與人民心貼心!我們不能孤芳自賞、不能一切向錢看,我們必須用文化的力量傳播陽光,移風易俗,教化人心,驅散霧霾,改善人性,人們更多的精神力量!這既是文化藝術工作者機遇,也是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黃金時代
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迎來了類型多元化的“國產電影”元年,中國電影實現了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的雙贏?!段饔斡浿笫w來》精雕細琢,成為了中國動畫電影新標桿;文藝片《狼圖騰》傳遞正能量,用深厚的“情懷”打動國內外觀眾;《智取威虎山3D》重塑“紅色經典”,2016國慶檔熱映的《湄公河行動》“三年磨一劍”,成功點燃觀眾愛國熱情。網友盛贊,國產主旋律大片漸漸找到了自己的模式。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穩(wěn)步躍上新臺階,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認為,“中國電影正在進入新的‘黃金十年,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電影高原甚至文化高峰?!苯刂?016年12月23日,中國電影票房大盤達441億。
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水平,既體現在名家大師群峰并起,不斷為后世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典范樣本,也體現在經典名作交相輝映、各領風騷的生動格局上。
這些作品或樹立標桿、建立法度,或引領風潮、開宗立派,或獨辟蹊徑、自成絕響,使得藝術園地花繁葉茂、爭奇斗艷。這幾年里,《瑯琊榜》《偽裝者》等電視劇異軍突起,收視奪冠、點播過億;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借《三體》,成為首獲雨果獎的亞洲作家。
近年來,文藝工作者積極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讓中國傳統(tǒng)藝術驚艷世界。2016年7月,創(chuàng)排越劇《寇流蘭與杜麗娘》開啟英、法、德、奧四國巡演,首次將莎士比亞的《寇流蘭》與湯顯祖的《牡丹亭》同置于一方舞臺。在倫敦西區(qū)孔雀劇院演出結束后,演員幾度謝幕,劇場里掌聲雷動,英國觀眾不停發(fā)出 “Amazing! ”“Fantastic!”的由衷贊嘆。好的文藝作品才能講好“中國故事”,習總書記曾指出,“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chuàng)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fā)展繁榮起來?!?/p>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正如習總書記所期待,站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兩周年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回首往昔,展望未來,中國文藝正健步走入發(fā)展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