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楓 楊瓊
[不規(guī)范翻譯1:][混淆古今異義]
例1 時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誤譯 當時已與梁國互通友好,背著行囊送禮的,官方贈送的、私人遺留的禮品,(賀蘭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譯 當時已與梁國互通友好,使者往來,官方和私人贈送的禮品,(賀蘭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 “行李”是古今異義詞,考生不明此義,故錯。
歸納 翻譯文言文必須考慮重要詞語的古義,還要檢驗翻譯后的詞語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與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不規(guī)范翻譯2:][詞類活用分析錯誤]
例2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魚。
誤譯 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兒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著池塘呼喚魚兒。
正譯 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兒的衣服,袖子里藏著鋒利的刀子走到池塘邊呼喚魚。
分析 第一個“衣”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應譯為“穿”;袖”也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應譯為“袖子里藏著”。
歸納 兩個名詞連用,第一個一般活用為動詞。
[不規(guī)范翻譯3:][誤譯文言虛詞]
例3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誤譯 這兒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水環(huán)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圍困周瑜的地方嗎?
正譯 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水環(huán)繞,草木茂盛蒼翠,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圍困(打敗)的地方嗎?
分析 “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被動關系。
歸納 要注意積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18個常用虛詞的多種用法。
[不規(guī)范翻譯4:][漏譯省略成分]
例4 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
誤譯 只是用濃墨灑作大墨點,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
正譯 (狐貍)只是用濃墨灑作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
分析 句中漏譯了省略主語“狐貍”。漏譯省略成分,除了粗心,還有整體語境意識的缺失,只是“就詞譯詞”。
歸納 要有較強的語境意識,閱讀時真正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還要檢查翻譯的句子是否通順,有沒有漏譯的字詞。
[不規(guī)范翻譯5:][不辨感情色彩]
例5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
誤譯 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書籍之中,以致廢寢忘食。
正譯 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書籍之中,以致廢寢忘食。
分析 將“耽玩”的褒揚色彩誤譯成了貶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愛好、玩味,應譯為“沉醉”“潛心玩味”。
歸納 一個詞可以有兩種意義相近但色彩相反的翻譯,比如“耽”,從正面的角度可翻譯成“沉醉”,從負面的角度可翻譯成“沉湎”。怎么辦?依據是句子或者整篇文章的感情色彩。
[不規(guī)范翻譯6:][不懂古代文化常識]
例6 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也?”
誤譯 項王握住劍把站起來,大聲問:“來客是什么人?”
正譯 項王握著劍把直起腰來,問道:“來客是干什么的?”
分析 古人席地而坐,而兩膝著地,腳背朝下,臀部坐在腳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這就叫“跽”。項王本坐著,突然見樊噲闖進來,于是警惕起來,握住劍,挺直腰準備站起來,以防不測。在這里,只能解釋為“雙膝著地,上身挺直”。
歸納 對于涉及文化常識的譯文,可從兩個方面檢查:一看譯文是否合乎古代社會的環(huán)境;二看譯文是否適合語境。
[不規(guī)范翻譯7:][誤譯原句語氣]
例6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誤譯 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的社會里,除了我沒有誰能行。
正譯 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的社會里,除了我還能有誰呢?
分析 譯文處理為陳述語氣,但原文是反問語氣,違背了文言文翻譯“忠實”原文的原則,會被“酌情扣分”。
歸納 看句子的語氣,要把握好兩個關鍵:一是標點符號,如問號,一般處理為疑問語氣;二是根據文意,在人物對話中,要留意說話人的心理、個性,以及表達目的等。
只要避免以上失誤情形,規(guī)范翻譯,就可以做到少失分乃至不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