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演兵
2016年12月8日晚間開始,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以下簡稱《每對母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等信息平臺流傳,引起廣泛關注與蜂擁評議,再次使校園欺凌成為重大熱點問題。作者指稱,其十歲的兒子在其就讀學校被“一個男生從廁所扔下了一個垃圾筐,正砸在他的頭上,擦過屎的紙撒了他一臉一身”……此后孩子出現(xiàn)失眠、厭食、恐學等癥狀,被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
不時有些教師與學生家長感到困惑,在類似校園欺凌案件當中,法律上究竟能夠有何作為。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諸如《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侵權責任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等重要立法,均規(guī)定了對侵害公民人格權與人身權的違法行為的處理或處罰措施。校園欺凌所侵害的,實質上就是人身權或人格權,只是所涉主體為特定人群即在校學生而已。所以,處置校園欺凌事件,在根本上有法可循,這種事件當然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當事人尤其受害學生及其監(jiān)護人,有權訴諸法律,解決校園欺凌事件所生糾紛,維護其合法權益。
一、《民法通則》的相關規(guī)定
對于處置校園欺凌的法律依據(jù)而言,《民法通則》規(guī)定:“監(jiān)護人應當履行監(jiān)護職責,保護被監(jiān)護人的人身、財產(chǎn)及其他合法權益……監(jiān)護人依法履行監(jiān)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監(jiān)護人不履行監(jiān)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jiān)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jiān)護人造成財產(chǎn)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jiān)護人的資格?!弊屑毚@一規(guī)定,不難發(fā)現(xiàn),家長等監(jiān)護人在其未成年子女身心受到校園欺凌侵害時,具有通過法律手段代為采取維護、救濟、索賠和復原等措施的法律責任,即監(jiān)護之責,否則就是失職或失責,應被追究違法責任,包括由法院剝奪其監(jiān)護人資格?!段闯赡耆吮Wo法》第五十三條以及《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八條也有類似規(guī)定。照此說來,《每對母子》一文所述,“我是媽媽,我要為了我的孩子而戰(zhàn)斗,我要在他受到傷害時不顧一切地站出來,我要告訴他尋求公正的方向,我要拼盡全力讓陽光沖破霧霾照亮本該保護孩子的校園……”與《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與制度完全吻合,教師、學校、欺凌者和欺凌者的監(jiān)護人無權蔑視或指責,如其將此事件訴諸有管轄權的法院,該法院應當依法受理與審判。這意味著,在實施欺凌行為的學生一方,作為監(jiān)護人的家長等人士,對其子女欺凌行為及所造成的傷害與損失,同樣應當依法承擔監(jiān)護不當之責。在某些情況下,法院同樣有權依法撤銷其監(jiān)護人資格。該法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jiān)護人承擔民事責任”,就是對這一意蘊的具體表達。
《民法通則》還明確規(guī)定“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chǎn);(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賠償損失;(八)支付違約金;(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賠禮道歉。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guī)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處以罰款、拘留?!薄肚謾嘭熑畏ā返谑鍡l也有類似規(guī)定。毋容置疑,由于校園欺凌傷害學生人格尊嚴,有的傷害學生身體,所以應依上述規(guī)定追究法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甚至視情況而定責令恢復名譽、排除妨礙、消除危險和賠償損失。
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
由于一般所重點關注或聚焦的校園欺凌發(fā)生在未成年的中小學生之間,所以截至目前,《未成年人保護法》可謂在處置校園欺凌方面具有最直接相關性的法律。該法第一條第一句話是“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并且該法還規(guī)定,“國家根據(jù)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特點給予特殊、優(yōu)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梢?,“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該法首要目標,而校園欺凌嚴重侵害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所以,懲治校園欺凌當然是該法義不容辭的使命。該法規(guī)定,“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應當遵循下列原則:(一)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二)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三)教育與保護相結合”??梢哉f,過于袒護學校業(yè)績和聲譽,漠視受欺凌學生的身心所受傷害,而以“和稀泥”方式解決校園欺凌,甚至以顯性或隱性手段打壓或報復受害學生及其家長的正當訴求與權利,包括訴諸司法解決糾紛的權利,根本違反了該法明確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
該法還規(guī)定,保護未成年人是一切機關、組織、政黨、團體、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責任,“對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予以勸阻、制止或者向有關部門提出檢舉或者控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教育和幫助未成年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因此,勸阻、制止、檢舉或控告校園欺凌,是法律賦予諸如《每對母子》當中作為監(jiān)護人的受校園欺凌之害的學生家長的法定責任。而且,學校教師、學校領導、學校主管部門、欺凌者家長,甚至與特定欺凌事件無關的一般成年人,同樣負有這種義務,而絕對不應也無權漠視或指責受校園欺凌行為之害的學生及其監(jiān)護人的合法維權行為,包括提起訴訟。
該法還規(guī)定:“對于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學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互相配合加以管教;無力管教或者管教無效的,可以按照有關規(guī)定將其送專門學校繼續(xù)接受教育?!毙@欺凌無疑屬于“嚴重不良行為”,如果屢犯不改,應由侵害人而非被侵害人承擔不利結果,以送往專門學校方式與被欺凌學生隔離。
三、《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guī)定
校園欺凌本質上屬于侵權行為,因其符合侵權行為的四大要件,即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與過錯。因而,在民事法律關系上,校園欺凌行為應受《侵權責任法》的調整,受害人或其監(jiān)護人有權依照該法追究欺凌者或其監(jiān)護人的侵權之責。
就侵權主體而言,如果欺凌者是成年學生,則如校園欺凌行為是由其一人實施,則應就其欺凌行為承擔所有與全部人身、財產(chǎn)與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如系二人以上實施,則依該法構成共同侵權,應對受害人所受損害承擔連帶責任;教唆者、幫助者及實行者均是成年人的,則承擔連帶責任;教唆或幫助未成年學生實施欺凌行為的,教唆者與幫助者承擔連帶責任,監(jiān)護人依其失職狀況按份承擔相應責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等人認為,數(shù)人實施校園欺凌行為,其中一人或數(shù)人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該損害含于共同故意之中,不必依照該法第十條區(qū)分具體侵權人,而應徑直認定共同侵權,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人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如果校園欺凌者是未成年人,而其監(jiān)護人未盡監(jiān)護之責,則由該監(jiān)護人承擔責任;監(jiān)護人盡了監(jiān)護之責的,僅可減輕責任,而非免除責任。不難看出,此處舉證責任在監(jiān)護人。未成年欺凌者自己有財產(chǎn)的,應從其中優(yōu)先支付賠償,不足部分由監(jiān)護人補足。
作為欺凌者所在學校,其應對其未成年學生所受人身損害承擔未盡管教之責。我國《教師法》也有類似規(guī)定,即教師有義務制止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以及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xiàn)象(第八條第(五)項)。因此,教師應當著重關切具有外來、轉校、體型小、年齡低、來自單親家庭、性格孤僻或內向等特點,從而易于遭受欺凌的學生,否則,如其遭受欺凌,則應調查與追究其失職之責。如果教師未盡管理職責,可以上溯學校的失察之責。未成年學生在校遭受欺凌,受到人身等損害,學校應當承擔責任。如是無民事行為能力學生遭受欺凌而受到損害,則學校所應承擔的是過錯推定責任,即如學校未能證明已盡管教之責,應當承擔責任。如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遭受欺凌而受到損害,學校所應承擔的是過錯責任,即如受害方未能證明學校未盡管教之責,則學校僅需承擔補充責任。此外,學校應對學生在校內所受來自校外人員所造致人身損害承擔補充責任。
學校是否竭盡管教職責,應當綜合實際情形確定。學校應依其性質、規(guī)模、地理區(qū)位、校外環(huán)境、學生年齡與體能等情況,相應配備足夠安保設施、人員與組織;一旦發(fā)生校園欺凌行為,應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與處理,避免損害擴大。否則,即可認定管教失責。
四、《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guī)定
《治安管理處罰法》以“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為首要目的,基于“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等原則,處罰“侵犯人身權利、財產(chǎn)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的非犯罪行為。學校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包括校園欺凌行為雙方在內的未成年學生也是公民,這些行為侵害被欺凌學生的人格尊嚴權與人身權等人權,妨害社會管理,具有較大社會危害性,所以,校園絕非“法外飛地”,學生也是自然人或公民,《治安管理處罰法》未把校園與學生明確排除在其效力范圍之外,所以校園欺凌理所當然是其調整對象。
該法具體規(guī)定,實施“追逐、攔截他人”等“尋釁滋事行為”,或“公然侮辱他人”,“毆打他人或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第43條)等行為,處拘留或罰款,對情節(jié)較重者實施并罰。從邏輯上分析,某些種類的校園欺凌,也符合這些規(guī)定,只是其主體一般為未成年的中小學生。即便如此,無非依照該法其他規(guī)定,“相應從輕或減輕處罰,或責令其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而并非不受該法處罰。
該法還規(guī)定:“對于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jié)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jīng)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xié)議的,不予處罰。經(jīng)調解未達成協(xié)議或者達成協(xié)議后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guī)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并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不過校園欺凌的情形,一般是強勢學生羞辱或毆打弱勢學生,后者處于不予或不敢還擊的處境,而非“打架斗毆”,所以這里的規(guī)定顯然過窄。此處并不排除校園欺凌受害者的訴權,按照有侵權即應有救濟的原則以及上述法律規(guī)定,其仍然有權訴諸法院維護自己的權利。
五、反校園欺凌立法的完善
目前,雖然我國已有諸多重大法律規(guī)定懲治校園欺凌,但在實踐當中并未得到充分運用,其根本原因是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在全面依法治國時代仍未根本扭轉,為切實解決糾紛而在必要時訴諸法律途徑的觀念,沒有真正樹立起來。此外,在社會配套工程來看,由于大多數(shù)學校屬于公辦,當事人尤其被欺凌一方主要懾于老師和學校的優(yōu)勢地位,往往只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盡管有如上法律懲治校園欺凌,我國反校園欺凌的法律保障仍有嚴重不足,突出表現(xiàn)在沒有專門性反校園欺凌立法,所以現(xiàn)有法律針對性不強。這在無形之中導致在必要時以法律手段切實解決相關糾紛或沖突的積極性不高,意識不強,忌諱較多,動力不足。
很巧的是,《每對母子》所述校園欺凌事件,恰恰發(fā)生在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通過出臺《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所發(fā)起的專項治理活動的末尾階段??梢哉f,《通知》的出臺,以及在該項治理活動快要結束之時出現(xiàn)所述事件,恰恰反證了兩個問題:其一,在新時期處治日益嚴重的校園欺凌問題上,專門性法律平臺與手段嚴重不足,以至于需要行政部門出臺政策性文件以應急需;其二,沒有專門性、系統(tǒng)性的法治手段尤其專門立法與相應司法手段的長期守護,運動式反校園欺凌活動難以湊效。
不過,《通知》無形之中為這種專門性立法提供了合理的法治成分和積極因子?!锻ㄖ分赋?,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目的是“加強法制教育,嚴肅校規(guī)校紀,規(guī)范學生行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建設平安校園、和諧校園”。其中,“加強法制教育”說明處置校園欺凌需要法治思維與法律手段;“規(guī)范學生行為”說明必須以法律等規(guī)范手段調整校園欺凌行為,而非單純的批評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說明此次治理活動要維護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其中被欺凌學生的身心健康當然是重中之重。未來的專門立法應當吸收這些表述作為立法目的。
這次專項治理的第一階段包括開展教育、完善制度、加強預防、及時處理、監(jiān)督指導和組織部署。其中“完善制度”部分要求各校制定完善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制度與措施,明確相關崗位教職工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的職責;“加強預防”部分要求各校加強校園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設,充分利用心理咨詢開展心理咨詢和疏導,公布校園欺凌治理的電話及負責人;“及時處理”部分要求各校及時發(fā)現(xiàn)、調查與處置欺凌事件,嚴肅處理實施欺凌的學生。涉嫌違法犯罪的,要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并配合立案查處;“監(jiān)督指導”部分要求各地教育督導部門加強對學校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指導和檢查。責任督學必須全程監(jiān)督責任區(qū)內學校的專項治理,及時報告所發(fā)現(xiàn)問題;“組織部署”部分要求各地制定本?。▍^(qū)、市)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具體實施方案,抓緊部署,組織市、縣兩級教育督導部門和學校認真實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及時處理”部分要求嚴肅處理實施欺凌的學生,甚至不惜引入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在這方面,現(xiàn)有立法尤其司法存在處罰缺位或過輕的問題,已與時代需求嚴重不符?!锻ㄖ窂娬{與突出這一點,可謂是在現(xiàn)有立法尤其司法力度基礎上某種難能可貴的突破與推動。這說明,由于我國經(jīng)濟與社會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未成年人接觸信息尤其不健康信息程度大大提高,因為父母離異率逐年提高或異地工作較多等原因導致受監(jiān)護的緊密度大大降低,從而使暴力傾向增強。但無論如何,這些客觀原因絕非他們依而仗之、肆行為惡、欺凌弱小的正當理由。校園欺凌行為尤其暴力行為在加速低齡化、團伙化、暴力化與江湖化,這說明更有必要在綜合治理的前提之下,對這些中小學生本人加大矯治或懲治力度,以遏制歪風、戾氣與暴力的蔓延,建設確保學生身體安全、精神舒暢、學習愉快的校園環(huán)境。
同時,《通知》借鑒了其他國家在整治校園欺凌方面立法及具體實施方面的成功做法,這反映了我國政府積極向在處治校園欺凌方面具有成功立法、執(zhí)法與司法經(jīng)驗的國家學習的態(tài)度。
總之,我國應立足現(xiàn)實,在用好用足現(xiàn)有立法處治與遏制日益嚴重的校園欺凌的同時,吸收《通知》先進的基本價值觀念、原則、制度與具體措施,借鑒先進國家的成功經(jīng)驗,盡快出臺詳盡而操作性強的專門立法,進一步強化法律手段,切實預防與處治日益嚴重的校園欺凌行為,保障廣大學生尤其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為精心培育下一代、又快又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美好的中國夢保駕護航。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