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婷同學的作品《早梅》顏味十足。瞧瞧《勤禮碑》中的“萬、南、處”,顏字最顯著的特點是橫細豎粗。小作者寫的這三個字同樣特點鮮明,橫畫瘦勁有力,豎畫圓潤飽滿,顯現(xiàn)出顏字的魅力。
《勤禮碑》中,弓形筆畫剛中有柔,是一大特色?!对缑贰分械摹坝小⒙劇钡茸?,弓形筆畫明顯,都是左右向內(nèi)簇擁、呈內(nèi)收之勢,顯得渾圓厚重,給人端莊之感。
同時,這幅作品筆畫靈活,富于變化。小作者在把握“橫細豎粗”的基礎上,注意到筆畫的變化,即使在同一字中,豎畫的粗細也有不同。比如“萬”字下部的“冂”,左豎略細,右邊的折畫略粗,錯落有致,富于美感。
由此可見,整幅作品既把握了顏體的特點,又融入了小作者自己的創(chuàng)作,是真正在“寫”字,而不是描字或畫字。
其實,要寫好字,光揣摩字形還不夠;還有一個小訣竅,就是去了解書法家。古人都說“字如其人”,顏真卿的字,就因為他的年齡、經(jīng)歷、心態(tài)等有變化,風格也隨之產(chǎn)生了變化。
顏真卿的楷書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四十多歲時,他完成了傳世之作《多寶塔碑》,當時是“安史之亂”前期,顏真卿堅守平原(今屬山東陵縣),在安祿山初露謀反苗頭時,顏真卿就有了提防,暗中高筑城墻,并在墻邊深挖戰(zhàn)溝,招募壯丁,積儲糧草,這叫“防患于未然”;但為了避免被察覺,他自己卻做出每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不問世事的假象,這叫“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有了這些充足的準備,當叛亂爆發(fā)時,顏真卿又聯(lián)絡各地起兵反抗,帶領兵馬數(shù)十萬人,致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緩解了叛軍的攻勢。
此時的顏真卿,作為軍事統(tǒng)帥,意氣風發(fā),因而《多寶塔碑》筆觸險峻,字的末尾像刀斧般鋒利,尤其是捺畫,更有“筆筆如刀”的感覺,如“外、散、大”。從這里可以看出,軍旅生涯對顏真卿書法風格的直接影響。
第二個階段大約是50-65歲,《麻姑仙壇記》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它和《多寶塔碑》比起來,筆畫明顯溫和了許多,少了凌厲之感。此時的顏真卿在撫州刺史任上,正是仕途失意之時,因而常常生出“問道向禪”之心,不能兼濟天下,他就修煉自身,在一次游覽麻姑山時寫下了這幅字。作品內(nèi)斂含蓄、拙樸古雅,能見他當時的心境。
六十五歲以后,顏真卿的書法創(chuàng)作迎來了新的高峰。他創(chuàng)作出了《勤禮碑》,這時的顏字寬舒圓滿,雍容大度,非?!捌胶狻?。寬博而不松散,實在令人叫絕,好似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者,含蓄圓融;但并不老態(tài)龍鐘,而是以拙為巧,大智若愚。這其中容納了他對人生、對歲月的感悟;既有一份入世的熱情,也有一份出世的超脫。
看來顏真卿真是“字如其人”。有了這樣的了解,你對書法學習有什么新的體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