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新課程下高中物理的教學,圖示是傳遞信息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接受新信息的必備手段之一。如何利用圖示法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和教學的成長,是每一位人民教師應當思考的。本文主要論述“圖示語言教學法”深入淺出,為廣大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物理;圖示法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178(2018)19-0321-01
1“圖示語言教學法”就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用線段、框圖或表格等對內容進行闡述,并附以簡要文字說明的行為。高中物理圖示語言主要指,高中物理受力分析示意圖、運動過程示意圖、電路圖、光路圖等分析問題的輔助圖示。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讀題、審題的能力,全面、具體、簡潔地呈現(xiàn)物理情景,從而正確地建立物理模型、恰當選用規(guī)律。
物理學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用文字語言表述邏輯關系易出現(xiàn)混亂,而圖示語言是建立在復雜的事件表象與抽象的物理模型之間的一座神奇的橋梁。它是對事件中研究對象的狀態(tài)與過程的全方位、初步形象化的表達,可以使整個物理過程全面、具體、簡潔地呈現(xiàn)
出來。因此,圖示語言在分析物理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2進入高中,很多學生感到物理學習很困難,逐漸產生恐懼、厭學的情緒。教師通過圖式語言法向學生展示受力分析示意圖和物體運動過程示意圖,或者師生一起運用作圖工具同步作圖,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作圖和物理學習興趣,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物理情景的深刻理解,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益。
3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中,首次接觸物理圖象,物理圖象、
圖表是理科綜合物理學科高考的重要的、必考內容。
范例一,如圖3所示,為甲乙兩個物體相對于同一參考系的x-t
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兩物體的出發(fā)點相距x0
B.甲乙兩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C.甲物體比乙物體早出發(fā)的時間為t1
D.甲乙兩物體向同方向運動
分析: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x-t圖象分別畫出甲、乙的運動徑跡
圖,就能直觀判斷A、C項正確,D項錯誤。根據(jù)x-t圖線易知B
項正確。答案ABC。
范例二,某物體運動的v-t圖象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
是()(2010年山東淄博模擬)
A.物體在第1s末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
B.物體在第2s內和第3s內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C.物體在第6s末返回出發(fā)點
D.物體在第5s末離出發(fā)點最遠,且最大位移為0.5m
答案:選B.在前2秒內速度都是正的,即物體都沿著正方向運動,A
選項錯誤;物體在第2秒和第3秒內加速度都是負值,大小都是1
m/s2,故B選項正確;v-t圖象與時間軸所圍的面積表示物體的位
移,前6秒內的位移是1m,C選項錯誤;第5秒末離開出發(fā)點的位
移是0.5m,但并不是最大位移,D選項錯誤.
在水平圓形軌道上行駛的火車,如果雙軌高度完全一樣,火車
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就全靠外側軌道對車輪緣的彈力來提供(如圖).為了減輕鐵軌和輪緣的損壞,人們常把外側鐵軌做得高一些,這樣傾斜鐵軌的彈力N和重力G的合力F,就能很大程度地提供火車所需的向心力(如圖).一般的高速公路的轉彎處做成外側高,內間低,也是為了防止車輪與地面的摩擦力不夠時車向外側滑移.
解:(1)當火車以設計速度υ通過某彎道時,內、外軌道均不受持力的合力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火車有離心趨勢,故其外側車輪輪緣會與外側鐵軌相互擠壓,外軌對外輪的側壓力F1方向平行軌道平面指向內側.
(3)當轉彎的實際速度小于規(guī)定速度時,火車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的
合力大于所需的向心力,火車有向心趨勢,故其內側車輪輪緣會與內側
鐵軌相互擠壓,內軌對內側車輪的側壓力F2方向平行軌道平面指向外側.
高中物理新課程注重知識的建構過程,過程即目標。物理圖示語言法的運用就是讓學生在分析中充分體驗物理情景的發(fā)生、發(fā)展、
變化過程,很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高中物理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蒲紅塵.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圖像教學法的實踐研究.《東西南北:教育》.2017(11):00241-00241
[2]陳媛媛.圖像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16
[3]李大偉.淺析高中物理教學法.《新西部》.2014(5):16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