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燕瑩
他捐建了六十多個“開明書屋”
◎范燕瑩
近日,民進河南省委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開明書屋”捐建工作總結表彰會議,全面總結活動開展5年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并表彰在捐建過程中涌現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在大象出版社工作的民進會員邵培松是其中的3個特殊貢獻獎獲得者之一。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邵培松說:“窮不讀書窮不盡,富不讀書富不長。我自己就是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所以我對書有一種特殊的信賴。我們捐出去這么多的圖書,哪怕其中有一本書的一句話對一個孩子有啟發(fā)、有意義,那我覺得這個事兒就非常有意義、有價值?!?/p>
大學畢業(yè),邵培松通過考試在河南一家報社當記者,邊工作邊自學又考取碩士研究生,現在在大象出版社從事編輯出版工作。很多人難以想象,一個“75后”的年輕人,從中學開始,為了求學能夠吃那么多的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邵培松還是更習慣于用一口濃郁的河南家鄉(xiāng)話來交流,一如當年求學時那個艱苦樸素、自強不息的農村孩子。
邵培松家里一共6個兄弟姊妹,他是家里老小。由于家庭貧困,為了讓他上學,父親雖然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但還要外出打工為兒子掙錢,為此,邵培松感到很慚愧。
高中時,邵培松是班長,平時也很喜歡讀書,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課外書、報紙,他都喜歡看。勤奮讀書、自強不息的他,高中畢業(yè)就順利考上一所河南的大學。上大學時,邵培松不但愛閱讀,還能把自己打工的經歷和感悟梳理成文字。就這樣,讀大學期間,他發(fā)表了很多文章,也正是靠著稿費和家教等勤工儉學掙的錢,他勉強讀完了大學。
當年求學不易的經歷一直深深烙在邵培松的腦海里。在珍惜當下的同時,他一直關注河南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希望這些孩子能夠像他當年一樣,通過讀書擁有更好的人生。
“咱也不是大款,沒有大把的鈔票去做驚天動地的壯舉,就是想力所能及地幫農村偏遠學校的孩子做點事兒。首先想到的是捐字典,因為這樣孩子能認識更多的字。”2011年,邵培松有感于自己當年由于家里困難想買本書看都頗費周折,便萌生為貧困偏遠地區(qū)的中小學生組織捐贈字典和學習工具的想法。隨后,他向民進河南省委員會提交了“關于為我省貧困中小學生捐贈字典的建議”的報告。
邵培松又進一步提出了為基礎教育資源薄弱的學校捐贈陽光書屋的建議,民進河南省委主委張震宇聞訊后亦很關注,牽線搭橋,四處斡旋。2012年5月17日,第一個民進“陽光書屋”終于在平頂山市聾啞學校揭牌。該書屋共捐贈圖書2000冊,價值約6萬元,這些錢是他省吃儉用攢下的。談到從捐贈字典到后來捐贈書屋想法的轉變,邵培松說:“我常常也看其他的報道,單純地捐字典太單一,為一個學校捐贈一個書屋,這樣書的品種能夠多一些,孩子們可挑選的種類就多一些,他們就能得到更多的啟迪和收益?!?/p>
隨后,他又集資在農村鄉(xiāng)鎮(zhèn)學校捐建了兩所陽光書屋,“農村孩子本身就已經很可憐了,留守的孩子更可憐”。說起書屋名字的由來,是邵培松給起的,寓意是讓知識像陽光一樣照進每一個渴望讀書的孩子心田。秉承“開來而繼往,明道不計功”的精神,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后來視察書屋時將其改名為“開明書屋”。
從選書到購買,再到編目、打包、托運、上架等,每一個書屋的捐贈,其中的瑣事兒都非常多,而在很多書屋的捐贈中邵培松都親力親為,大部分書目都是他精心挑選的圖書,這些圖書要么是經典讀物,要么是些勵志、益智的優(yōu)秀圖書,他渴望孩子們能讀一流的書、做一流的人。
近5年來,他先后出資、募資組織捐建了六七十個“開明書屋”,帶動了更多的民進會員投入到這項社會公益活動中來。截止到目前,在河南14個地市,已先后有108個“開明書屋”揭牌,而每一個書屋的每一本書都凝聚著他和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的河南民進人的拳拳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