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魯迅開始不僅有郭沫若、茅盾這樣的大家,還有陳獨秀、郁達夫、沈從文等,到當代部分還有徐遲、汪曾祺等。他們從小城出來,一腳邁入繁華的大世界,卻在內(nèi)心深處依舊不忘記憶中的小城,在字里行間描繪著他們印象中小城的面貌,抒發(fā)著他們內(nèi)心對記憶中的小城的依賴與懷念之情,小城文學由此而生。
關(guān)鍵詞:小城文學;水意象;汪曾祺
作者簡介:張葉葉(1992-),女,江蘇常州人,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01
一、“小城文學”之為文學
“小城文學”定義紛繁多樣,所以,關(guān)于“小城文學”,我只能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從“小城文學”這個詞來看是一種按地域劃分的文學類型。“小城”之為小城是在跟大都市和小鄉(xiāng)村相比較而得來的。小城相較于大都市在經(jīng)濟上比較落后,人口密集程度也不夠高,文化程度也沒那么繁榮。它其實是鄉(xiāng)村直接演變而來的,所以它是區(qū)別并連接于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的一種獨特的過渡類型,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小城文學是區(qū)別于都市文學和鄉(xiāng)土文學的一種獨特文學類型。
本文將結(jié)合上述意義上的“小城文學”所具有的特征,結(jié)合汪曾祺作品中的水意象,談一談汪曾祺作品中所塑造出來的他的“小城世界”。
二、小城之水的文化蘊含
而縱觀汪曾祺的作品,雖然沒有具體的文章闡述他的生命觀,但是我們可以從他對水大量的描寫中感受到他的獨特的生命意識。對這一點我們不用看水意象,從汪曾祺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大淖記事》里的十一子和巧云的經(jīng)歷,他們都用這樣的本真形態(tài),反映著他們最初的想法和最本真的渴望。汪曾祺對生命的描述是真摯而直白的,同時汪曾祺對生命的敬仰又使水內(nèi)化為人物的生命之魂,從而直接關(guān)照生命。
汪曾祺小說中的水意象大多以沼澤、大淖及運河水系為主,充滿了江南地域特色。汪曾祺在其名篇《雞鴨名家》中就對大淖、湖等水意象進行了細致描寫:“地名大淖,已經(jīng)是附郭的最外一圈。大淖是一片大水,由此可至東北各鄉(xiāng)及下河諸縣水邊有人家處亦稱大淖?!蓖粼鲗λ庀蟮拿鑼?,對民俗的描摹、對人情人性的書寫,對人格的表現(xiàn),都顯示出一種獨特的韻味,而他所追求的平和溫潤的生存狀態(tài)則是江南這片水鄉(xiāng)的水給予他人生最好的啟發(fā)。
汪曾祺的水意象除了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還有道家文化的浸潤。儒家提倡“入世”與“有為”,道家則提倡“出世”和“無為”??此茖α⒌挠^點當融合到汪曾祺的作品上時,我們見到是一種和諧的精神,這也是汪曾祺小說的核心內(nèi)涵。水能包容萬物,這才是真正的善,水意象的意蘊也由此體現(xiàn)。在汪曾祺的小說中,最具魅力就是這群從容淡泊的人生形式,也是汪曾祺人生追求的最終目標。
三、小城文學書寫的意味
汪曾祺通過對水意象的描寫,來描摹民俗風情、書寫人情人性、表現(xiàn)人格,塑造出了一批看似相近卻各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妒芙洹分械倪@一段描寫:……船頭蹲著一個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剝一個蓮蓬吃。明子聽見有人跟他說話,是那個女孩子。……小英子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
這一段在河上乘船吃蓮子的描寫是故事的開始,是一段情感的萌發(fā),也為小明子和小英子的熟悉提供了機會,像辛棄疾詩中“小兒臥剝蓮子”所說的那樣,剝蓮子這樣的活動也是江南獨特的風景,這樣的描寫給我們吹來一陣夏日清新的風。
汪曾祺作品的水意象衍生出了更多水與周邊人類和生物的種種故事。汪曾祺在《雞鴨名家》中詳細介紹了養(yǎng)鴨的各種環(huán)節(jié),讓讀者可全面了解高郵獨特的生活民俗。而在《故鄉(xiāng)人·打魚》中詳細介紹了高郵地區(qū)的打魚方式,從打魚的類型到工具以及打魚的過程都進行了細致揭示,顯示出汪曾祺對故鄉(xiāng)民俗的全面了解與熟知。汪曾祺小說中的人物大多是一些沒有顯赫身份地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這些人物往往沒有偉大的貢獻,因此顯得平凡但卻不普通。他們善于享受世俗生活,解放自己的天性,從而顯示出自由隨性的人性特質(zhì)。
我們從汪曾祺寫的《下大雨》中,能充分領(lǐng)略他散文語言行云流水之美。 “雨真大。下得屋頂上都起了煙。大雨點落在天井的積水里砸出一個個丁字泡。我用兩手捂著耳朵,又放開。聽雨聲:嗚—哇:嗚—哇。下大雨,我常這樣聽雨玩。 雨打得荷花缸里的荷葉東倒西歪。 在紫薇花上采蜜的大黑蜂鉆進了它的家。它的家是在椽子上用嘴咬出來的圓洞,很深。大黑蜂是一個“人”過的。紫薇花濕透了,然而并不被雨打得七零八落。麻雀躲在檐下,歪著小腦袋。蜻蜓倒吊在樹葉的背面。
這段文字是對下大雨的描寫,情景交融,我們看到汪曾祺的語言特色:平淡自然的語言既流淌著古典文字的遺韻,又貼近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感受。行云流水的文字在舌尖跳動著節(jié)奏,讓人難以釋手。就是這些特點使得他的散文能在當代散文歷史中“雅韻獨步”。
參考文獻:
[1]熊佳良:《現(xiàn)代中國的小城文化與小城文學》,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4月。
[2]汪曾祺:《香港的高樓和北京的大樹》,《塔上隨筆》,群眾出版社,1993年版,第50-51頁。
[3]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5卷》:《菰蒲深處·自序》: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3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