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兩極對照下《少女與吉普賽人》的文本建構

      2017-02-23 19:31:19李曉麗
      關鍵詞:吉普賽人公館維特

      李曉麗,李 利

      (西安外國語大學 商學院,西安 710128)

      兩極對照下《少女與吉普賽人》的文本建構

      李曉麗,李 利

      (西安外國語大學 商學院,西安 710128)

      戴·赫·勞倫斯的中篇小說《少女與吉普賽人》的文本中存在眾多互相矛盾的元素:現(xiàn)實與神話、寫實與寫意、死亡與重生、生命力與腐朽、自然與社會、現(xiàn)代文明與原始文明、理性與本能等。這些兩極相對照的元素使作品無論是在內容、形式還是手法上都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性,使故事文本意義上呈現(xiàn)多重性,使人們對故事文本的解讀也自然具有了開放性。多年旅居異域的勞倫斯借助兩極對照的創(chuàng)作手法建構小說文本,以此來貶斥了西方頹敗的理性文明對人類直覺意識的桎梏,表達了對調整舊的兩性關系和建立新的男女關系的深切關注,以及他對生命和自我的終極關懷。

      《少女與吉普賽人》;勞倫斯;兩極對照

      1925年,勞倫斯在離開英國6年后回到了祖國,此時,曾經(jīng)熟悉的故土的他卻有一種“奇怪的似乎是異國的感覺”[1]302?;剜l(xiāng)之旅使勞倫斯感到鄉(xiāng)村“傷痕累累,布滿了礦井和礦區(qū)”[2]。勞倫斯再一次對工業(yè)化奴役人類所產(chǎn)生的罪惡感到震驚,所以他再次離開英國前往德國與弗里達會合,輾轉瑞士,又到意大利的斯波特諾租住。當時,芭芭拉——弗里達與前夫威克利的小女兒,就住在離斯波特諾不遠的里維埃拉,經(jīng)常去看望勞倫斯夫婦。芭芭拉告訴勞倫斯,她父親家里有一種令人窒息的氣氛,一家人都由她姑母和祖母支配著,不準提及弗里達的名字。1925年的返鄉(xiāng)之行以及與芭芭拉的談話促使勞倫斯重新采用歐洲和英國題材,把于1925—1926年間完成的兩篇小說(《少女與吉普賽人》與《歡樂的幽靈》)的背景設定在英國,好像自己從沒有經(jīng)歷過長期的流浪生活一樣[1]305。因此,《少女與吉普賽人》是勞倫斯受芭芭拉所講述的威克利一家真實生活的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由于擔心讀者們很容易看出小說中賽韋爾一家是以威克利一家為藍本的,也由于小說中牧師女兒葉維特明顯帶有芭芭拉的影子,勞倫斯擔心小說的出版會對芭芭拉以及她姐姐愛爾茜帶來傷害,所以,《少女與吉普賽人》雖成文于1926年,但直到1930年勞倫斯去世才在弗里達的安排下出版。

      作為勞倫斯創(chuàng)作晚期的一部中篇小說,《少女與吉普賽人》只引起了為數(shù)不多的評論家的關注。在評論家Leavis看來,此小說是勞倫斯的中篇杰作,也是一篇被低估了的作品。Leavis認為《少女與吉普賽人》中,勞倫斯對女性內心情感的刻畫十分細膩入微[3]。David Craig則把《少女與吉普賽人》視作是僅次于《一報還一報》的研究性問題的佳作[4]。其他評論家也從不同視角對《少女與吉普賽人》進行了闡釋[5-10],但對小說文本構建中的兩極對照元素的探究幾乎無人觸及。

      二、兩極對照下的文本建構

      (一)現(xiàn)實與神話的融合

      Draper曾經(jīng)這樣評論《少女與吉普賽人》,故事的表層是小說模式,對人物、場景都作了細致的描摹,有具象的寫實成分,但故事中善與惡的對比是如此鮮明,所以又像是一則道德寓言。[11]Widmer也評論說該小說,文本是嚴肅的現(xiàn)實主義和抒情童話的奇妙結合,同時Widmer也注意到男主人公被賦予了神話人物的光環(huán)[12]181。的確,《少女與吉普賽人》的文本中充斥著一切的現(xiàn)實元素:教區(qū)長公館、汽車和舞會等,以及公館內色彩鮮明的核心人物:沒有朝氣和活力的教區(qū)長、庸俗的奶奶以及可憐的、備受壓抑的兩姐妹。教區(qū)長自命道德清高;奶奶則庸俗不堪,經(jīng)常把和洛什夫人之類貴族的關系拿出來顯擺;兩位年輕的姑娘一邊抱怨帕普爾威克那里冷漠、腐朽、乏味的生活,另一邊她們卻墨守陳規(guī),并未找到生活的航向;她們也是教區(qū)長公館沉悶生活的一部分,也呼吸著“中產(chǎn)階級那種陰濕空氣”[13]414。教區(qū)內那些乏味的年輕小伙子也讓葉維特感到死氣沉沉、枯燥無味。像利奧那樣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小伙子缺乏原始的生命力,無法觸動葉維特那靈魂深處的愛情心弦。她那微妙的、孤單的少女心仍處于迷茫之中,就像被囚禁的夏洛特在等待拯救他的圓桌騎士朗斯洛特一樣。當然,在現(xiàn)實層面,小說中的“壞人”、英雄的對手不是兇惡的火龍或者邪惡的怪獸,而是“沉重地控制”[13]412兩姐妹生活的奶奶。拯救葉維特的“圓桌騎士”并非來自上層社會,而是一名居無定所的流浪漢——一位浪跡天涯的吉普賽人。這位英雄的暫住地只是采石場——一個像“獸穴”的地方。這些現(xiàn)實元素反復強調一個事實:葉維特處在沒有自由的沉悶環(huán)境中,如同神話故事中被禁錮的公主,等待英雄來拯救。

      如果說小說的前半部分仍處在勞倫斯自然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筆法之下,而到后半部分勞倫斯的現(xiàn)實書寫顯然發(fā)生了變化。隨著故事展開,勞倫斯借助吉普賽人通靈的本事和那場洪水打破了葉維特和吉普賽人無法繼續(xù)發(fā)展的現(xiàn)實關系,巧妙地把現(xiàn)實主義、自然主義和神秘主義融合在一起。為了平衡人物關系和故事格局,勞倫斯借助老吉普賽女人的夢和洪水,將故事推向“神秘主義和神話的境界”[14]195。故事的高潮無疑是吉普賽人冒著生命危險,把葉維特從洪水的危難中救出后,在渾身濕透、瑟瑟發(fā)抖的葉維特懇求下,吉普賽人把她抱入懷里。兩人渾身赤裸,聽從自己的直覺意識,在肉體的相互依偎中完成了“人類在血性意識的驅使下兩性相互解救的偉大使命”[14]197。當然,這種頗具神話意味的解救也有免于凍死或者病死的現(xiàn)實緣由。在勞倫斯看來,此時葉維特和吉普賽人之間的兩性關系正是他所謂的理想關系。這種關系在本能的驅使下,在身體的相互感應下通過性愛得以確立,在浩瀚的洪水之劫的映襯下趨于完美。

      最后,勞倫斯對故事結局的安排又體現(xiàn)出了他對神話原型的顛覆。吉普賽人把葉維特從波濤洶涌的洪水中救出后,他并沒有像那些傳統(tǒng)神話故事中的王子或騎士之類的英雄人物在拯救公主之后,去索要地位、財富或者勛章,或者和公主步入婚姻殿堂,抑或和公主一起私奔,而是悄然離去。吉普賽人雖然已離去,但已完成了他的拯救使命,將葉維特從“沉睡”之中喚醒,使她感受到了原始的生命力,獲得了生活的勇氣,也促使她為愛情和幸福積極尋找自己的道路。

      綜上所述,勞倫斯的小說書寫雖然根植于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之中,但也具有神話寓言等現(xiàn)代元素:神話框架和意象象征這些現(xiàn)代主義手法在故事文本中成為解決人物關系問題、重構現(xiàn)實的有效工具,同時豐富了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敘述模式。

      (二)寫實與寫意的映襯

      在《少女與吉普賽人》的文本構建中,勞倫斯雖然依附于現(xiàn)實生活的背景,卻突破寫實的羈絆,借助象征主義、陌生化處理等現(xiàn)代寫作手段重構現(xiàn)實,在傳統(tǒng)寫實與現(xiàn)代寫意之間營造新的氣場。

      學者劉洪濤先生曾指出:“勞倫斯總是讓那些階層、地位、教養(yǎng)、身份迥然不同的人物,充當生命的喚醒者或者被喚醒者的角色?!盵15]就《少女與吉普賽人》而言,小說的人物設置上就有著表層的寫實,又蘊含著深層的象征色彩,從而具有二元對立的韻味:男主人公是一位吉普賽人,也是一位陌生人、異域的魔法師、一位異教徒,代表生殖精神的“他者”;而女主人公葉維特則是一位處女、基督教徒,深受文明的教化和理智的約束。吉普賽人沒有遭受文明力量的束縛和壓制,是帶有血性、肉體、本真的原始存在。他也暗示著原始古樸的自然,以撫摸或性愛的方式對異化的生命進行喚醒和拯救,使其本性復歸,回到自然、本真的狀態(tài)。Widmer曾評論說:“《少女與吉普賽人》概括了勞倫斯這樣一種想法: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表層下一直隱匿并一直存在的是異教文化,只有這種異域文明才會提供真正的宗教。”[12]184

      當吉普賽人來到教區(qū)長公館兜售貨物時,勞倫斯刻意安排他所出售的物件是一個火雞羽毛撣帚和一個燭臺,還有幾件紫銅和黃銅器皿。其中,撣帚和燭臺顯然是“陽物”的象征。而屋外那個煙囪就像是一座塔樓,是男性生殖力“陽物”和女性生殖力“壁爐”的完美結合。顯然,吉普賽人被勞倫斯設置成為一位英雄、一位拯救者。他是喚醒葉維特的“騎士”,并給她的心靈和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使葉維特獲得了新生。

      在《少女與吉普賽人》中,水作為一個主導性意象,經(jīng)歷了從細小的水流到湍急、浩蕩的洪水的演變。葉維特和吉普賽人第三次見面是在吉普賽人的營地里。在這次會面中,水被賦予特殊的意義,代表一種儀式的開始,同時,水還和愛欲、打破限制和慣例關聯(lián)到了一起。吉普賽人問了葉維特兩次同樣的問題:“你要到大篷車上來洗洗手嗎?”這暗示了葉維特和吉普賽人之間這種儀式上的關聯(lián)。當帕普爾威克高谷的水壩潰決時,吉普賽人與水的原始主義以及異教的象征意義完全關聯(lián)在一起。當那個似乎通靈的老吉普賽女人提醒葉維特留神聽的水的聲音和吉普賽人的尖叫聲合二為一時,吉普賽人那噴薄欲出的性愛力量與河水的力量也混成一體。小說末尾處洪水的象征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毀滅之水讓人自然聯(lián)想到了《舊約》創(chuàng)世紀中的洪水浩劫,漂浮在洪水之上的教區(qū)長公館也自然讓人聯(lián)想到了諾亞方舟。如同創(chuàng)世紀中的洪水,小說中的洪水毀滅了各種生物,但同時洪水也具有凈化、振奮的功能。教區(qū)長的住所以及葉維特的童貞所代表的毫無生氣的傳統(tǒng)生活在既有毀滅意味又有凈化意味的洪水面前不堪一擊。正如吉普賽女人給葉維特算命時所說的那樣,“家里會死去一個人”[13]437,失明的奶奶專橫、衰老、冷酷并腐朽,是惡勢力的代表,她被洪水淹沒的結局并不讓人感到意外。奶奶的死亡也宣告賽韋爾一家索然寡味生活的結束。

      洪水浩劫之后,葉維特和吉普賽人醒來后的世界宛如另一種世界,好像剛剛從造物主手中誕生一樣。葉維特獲得了勞倫斯式的重生,精神和肉體同步的再生[16]。此外,小說結局處的洪水是特意為葉維特的轉變而設置的。就像引起這場洪水災難的突然潰決的水壩那樣,吉普賽人的出現(xiàn)動搖了葉維特心底的最后一道道德防線。雖然葉維特和吉普賽人幾次接觸后仍然顧慮重重,但是隨著來勢洶洶洪水的到來,葉維特的欲望也打破了一切顧忌,像洪水決堤一樣奔涌而出。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洪水是洶涌愛欲之流,也象征著葉維特對新生活的渴望。那名老吉普賽女人提醒葉維特留神聽水的聲音,這不僅是“異族的神諭”[14]195,也是勞倫斯對葉維特的建議,更是他給我們每個人的建議:要意識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正是由于這場洪水和洪水中與吉普賽人的經(jīng)歷,葉維特才最終意識到了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洪水退后,救援人員找到了葉維特,并讓她從高高的梯子走下去到安全的地方。如同夏洛特女郎走出古堡、踏上追逐愛情的凄美之旅一樣(盡管她已預知死亡的命運),葉維特鼓起勇氣走下那架斜梯。不過不同的是,她走下來獲得的是重生,而不是死亡。奶奶的葬禮過后葉維特收到了一封信。信中,吉普賽人自稱是她的仆人。此時,葉維特不僅僅是吉普賽人的“主人”,也是自己命運的主人。她完全戰(zhàn)勝了自我,成為一個重生的人、一個能夠掌控自己生活的人。正如勞倫斯經(jīng)常強調的那樣,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關系,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沖動。

      小說另外一個關鍵意象是火焰。在勞倫斯作品中,火焰是人類本能欲望的象征。在《談小說》一文中,勞倫斯提到“性是一團生命的火焰”,是“人性之火的精髓”[17]。火焰的意象首先是和教區(qū)長的妻子——辛西婭對應起來的。母親辛西婭的光輝似乎從沒真正離開過葉維特,也是引導她逃離死氣沉沉生活的希望之光。算命的吉普賽女人告訴葉維特“那個皮膚黝黑的人會把那個火花吹旺起來,成為紅火,熊熊的火”[13]443,從此,代表著旺盛生命力的吉普賽已經(jīng)和火焰聯(lián)系在一起,吉普賽人會激發(fā)葉維特內心深處的肉體意識和原始本能。此外,伊斯特伍德夫婦對吉普賽人的小火堆也作出了無比正確的評論:伊斯特伍德夫人這樣說,“你喜歡火嗎?啊,我真喜歡”[13]470,而伊斯特伍德少校則說:“欲望是生活中最美妙的事。凡是真正能感覺到他的人,就是一位國王?!盵13]484他還鼓勵葉維特聽從直覺,靠自己的肉體意識去解決問題。此時的伊斯特伍德少校仿佛化身為勞倫斯的代言人,點破了勞倫斯關于本能和直覺意識的言論。水和火焰這些主導性意象的反復出現(xiàn),推動了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給小說賦予了濃重的象征意蘊。

      (三)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對照

      在勞倫斯筆下,教區(qū)長公館內的生活、人物以及場景都與公館外原始的大自然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教區(qū)長的生活宛如英國城堡式的生活一樣,枯燥無味、陰郁沉沉,宛如陷入危機的西方文明一樣,被牢牢地禁錮在理性和社會性的束縛之下,絲毫沒有純真和自然的氛圍。為了暫時逃離那種腐敗墮落的生活,年輕人坐上利奧的汽車到野外郊游。在勞倫斯筆下,郊外的景色原始淳樸、清新自然,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他們到了世界的上邊,在拳頭的背面。它像你的手背那樣,光溜溜的,在天空下面很高的地方,還顯出一片陰沉、暗淡的綠色……這是英格蘭的屋脊?!盵13]427-428正是在這種原生態(tài)中,葉維特他們撞見了吉普賽人。這家吉普賽人居住在一個廢棄的采石場上,遠離鄉(xiāng)村和教區(qū)社會。雖然營地處于大自然的一隅,但是他完全和自然融合在一起,似乎也被賦予了神奇力量。吉普賽人也被賦予強大的生命能量,而這種能量來自非理性心理世界,并不取決于他在現(xiàn)實世界的社會地位、權勢或者出身。居無定所、游離在社會之外的生存狀態(tài)使得他們無視宗教和西方的社會習俗。他似乎是個“高貴的野蠻人”,他非社會主流的身份是對傳統(tǒng)習俗的威脅,似乎會打破英國資產(chǎn)階層穩(wěn)定而平靜的假象[18],這也暗示了基督教文化背后的異教存在。同時,勞倫斯也把葉維特刻畫成了一位天生的貴族,這種貴族氣質只能被另外一位擁有同樣氣質的人——吉普賽人察覺出來,只有他可以“擊中她的一個未被發(fā)現(xiàn)的、緊要的地方”[13]460,那些似乎和她“門當戶對”的年輕人無法激起她內心愛的波瀾,無法喚醒她的靈魂。只是,小說的最后,在吉普賽人給葉維特的信中,讀者知道了他的名字——喬·博斯威爾。至此,吉普賽人作為異族的“他者”所帶有的神秘色彩喪失殆盡,籠罩在他身上神一樣的光環(huán)也開始消失,讀者和葉維特才意識到他居然也有名字,他無疑也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

      去社會化,是勞倫斯固執(zhí)追求的理想兩性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少女與吉普賽人》中,去社會化體現(xiàn)在人物的價值評判上。按照一般的社會標準,辛西婭的前夫賽韋爾是一個不錯的丈夫:他是教區(qū)牧師,長相不錯,口碑也不錯,對辛西婭滿懷愛意。相比之下,和辛西婭私奔的那個年輕男人身無分文,品行“卑鄙惡劣”。但是在勞倫斯看來,體面的教區(qū)牧師并不能給辛西婭自由和幸福,反而是那個窮小子能夠滿足辛西婭生命本體的呼喚和需求。同樣,葉維特看不起像利奧那樣門當戶對的年輕人,反而被吉普賽人所吸引。吉普賽人是勞倫斯型的“自然人”,他擁有強大的生命能量,而這種生命能量深埋在他非理性心理世界中,并引導葉維特拋棄宗教道德束縛,回歸原始自然本性,讓非理性自我自由地展現(xiàn)。

      (四)生命與死亡的對比

      勞倫斯筆下的教區(qū)長公館外表丑陋、污穢不堪、腐朽墮落,遠非清白之地。奶奶是“家庭的中樞”[13]412,把她的兒女們以及她的孫女們視為她自我延伸的工具,她掌控著那個傳統(tǒng)、世俗的家。她更像是一個維多利亞時期的保守家長,在家里維持老式的等級制度,支配著她那軟弱的教區(qū)長兒子,維持公館內一種“自我神話又不便明言”[13]409的氣氛。 在奶奶那陳腐和老朽的形象的映襯下,葉維娜純真年輕生命力生機勃發(fā)。在葉維特而看來,那個夏洛特女郎幽居的高塔既是對夏洛特人身自由的禁錮,更是對她精神的禁錮,但是對于葉維特而言,那幢充滿腐朽之氣的公館又何嘗不是阻礙她追求新生活的高塔呢?盡管葉維特有些她媽媽辛西婭的神氣,盡管她心里對公館充滿了強烈的反感,盡管她也努力地幻想能夠像她媽媽那樣過上自由、舒心的生活,但是她并沒有真正反抗過,她總指望有個唱著“索啦啦歌聲”[19]的英勇騎士來拯救自己于絕望。

      小說中,辛西婭和葉維特因為向往教區(qū)公館外的價值觀和自由生活而被視為“比較危險和邪惡的”、不相信道德的人。抱著對新生活的渴望,葉維特厭惡教區(qū)長公館的一切,她最厭惡之人就是她的奶奶。奶奶冷酷無情、固執(zhí)己見,更是壓制葉維特姐妹尋找光明的惡劣之人,她是公館內腐朽生活的典型代表,而公館就像是患上了一種“文化病”。在沒有一絲新鮮空氣的家里,葉維特不得不和她的父親以及奶奶對抗。葉維特在公館內的所有沖突最終都被后來突發(fā)的洪水帶走了,她和她父親的矛盾也在父女死里逃生后的重逢中得以化解。勞倫斯在小說結尾處設置了奶奶的死亡與葉維特的重生的尖銳對照,使得葉維特和她父親能夠在死亡的關照下參悟生命的本質。

      三、結語

      勞倫斯的寫作手法具有隱喻性:通過兩極對照,表面的有效意義向深層映射,從而使故事意蘊大大超越了故事情節(jié)的表層,賦予小說敘述以強大的生命張力。兩極對照下的文本建構充分折射出勞倫斯藝術表現(xiàn)上既能描繪現(xiàn)實,又能突破寫實的框架,借助象征主義、神秘主義和表現(xiàn)主義等手法表現(xiàn)深層次的心理活動,突出創(chuàng)作主題,有助于讀者領悟勞倫斯創(chuàng)作思想的多重性或矛盾性。《少女與吉普賽人》從傳統(tǒng)道德出發(fā),聚焦于英國問題,批判了文明和理性對感性的扼殺,期望找尋到拯救深陷現(xiàn)代文明的男女關系的良方。

      [1]理查德·奧爾丁頓.勞倫斯傳[M].畢冰賓,何東輝,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2]戴維·赫伯特·勞倫斯.還鄉(xiāng)[M]//我們彼此相互需要:勞倫斯散文選.王玉強,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4:113.

      [3]ALVAREZ A. Review: Lawrence, Leavis, and Eliot[J].The Kenyon Review,1956,18(3):478-485.

      [4]David Craig. The Real Foundation: Literature and Social Change [M].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1973:318.

      [5]Bland Crowder, Lynn O’Malley Crowder. Mythic Intent in D. H. Lawrence’s “The Virgin and the Gipsy”[J]. South Atlantic Review, 1984, 49(2):61-66.

      [6]Peter Balbert. Scorched Ego, the Novel, and the Beast: Patterns of Fourth Dimensionality in The Virgin and the Gipsy[J]. 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1993,29(4): 395-416.

      [7]Abby Bardi. The Gypsy as Trope in Victorian and Modern British Literature[J]. Romani Studies,2006,16(1):31-42.

      [8]Kim Younghoon. The Performativity of Literature and Its Ethical Engagements in D H Lawrence’s The Virgin and the Gipsy[J].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2015, 7(1):148-162.

      [9]Nancy Paxton. Reimagining Melodrama: The Virgin and the Gipsy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Mourning[J].D H Lawrence Review, 2013, 38(2):58-76.

      [10]Guttenberg Barnett. Realism and Romance in Lawrence’s “The Virgin and the Gipsy”[M]// Critical essays on D H Lawrence. New York: Twayne, 1988:170-173.

      [11]DRAPER R P.D H Lawrence[M].New York: Twayne,1964:142.

      [12]Kingsley Widmer. The Art of Perversity: D H Lawrence’s Shorter Fictions[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2.

      [13]戴維·赫伯特·勞倫斯.勞倫斯中短篇小說選[M].主萬,等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14]汪志勤.《少女與吉普賽人》——勞倫斯后殖民文學的書寫[M]//勞倫斯中短篇小說多視角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15]劉洪濤.荒原與拯救——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中的勞倫斯小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45.

      [16]祝昊.關于生存理想的言說——論D·H·勞倫斯的神話書寫[D].天津:南開大學,2014.

      [17]D·H·勞倫斯,勞倫斯讀書隨筆[M].陳慶勛,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16.

      [19]丁尼生.女郎夏洛特[M]//丁尼生詩選.黃杲炘,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47.

      The Text Construction ofTheVirginandtheGipsyin Polarized Contrasts

      LI Xiao-li, LI Li

      (BusinessSchool,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Xi’an710128,China)

      There exist many pairs of contrasts inTheVirginandtheGipsy:reality and myth, naturalism and symbolism, death and transformation, vitality and corruption, nature and society, reason and intuition. These contrasts render the novella many modernism features in terms of the content, style and writing technique. Meanwhile, these contrasts offer much room for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this text. Lawrence constructs the text through polarized contrasts in order to criticize the confinement of the decaying Western civilization on human intuition, and to express his deep concern to replace the old form of man-woman relationship with new forms as well as his ultimate concern about life and individual.

      TheVirginandtheGipsy; Lawrence; polarized contrasts

      10.15926/j.cnki.hkdsk.2017.02.010

      2016-05-2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5YJC752016);西安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14W33)

      李曉麗(1981— ),女,河南臨穎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英美文學研究;李利(1980— ),女,四川自貢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商務英語翻譯研究。

      I106.4

      A

      1672-3910(2017)02-0051-05

      猜你喜歡
      吉普賽人公館維特
      詩意街頭
      中外文摘(2022年8期)2022-05-17 09:13:36
      思南公館購物節(jié)期間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46
      沈陽遠洋公館
      上海季公館
      流浪?。〖召惾?/a>
      吉普賽人真的“通靈”嗎
      羅馬市政府資助吉普賽人返鄉(xiāng)計劃落空
      世界知識(2018年21期)2018-11-21 05:23:24
      Vanke’s Empire
      長安鈴木維特拉
      改變!拉力賽版維特拉
      越玩越野(2015年2期)2015-08-29 01:05:06
      江安县| 深泽县| 乡城县| 孟津县| 内丘县| 邵阳县| 石嘴山市| 焉耆| 南陵县| 都兰县| 阿巴嘎旗| 吉林省| 栾川县| 疏勒县| 无极县| 镇坪县| 兴国县| 永兴县| 石阡县| 津市市| 永州市| 同仁县| 西乌珠穆沁旗| 福清市| 天长市| 东台市| 沙田区| 南投市| 广平县| 景泰县| 阿图什市| 岐山县| 正蓝旗| 泽普县| 松溪县| 体育| 犍为县| 肥西县| 甘泉县| 炎陵县|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