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肖利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論“黃粱一夢”的嬗變過程
宋肖利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黃粱一夢”的故事流傳千古,從《楊林》到《枕中記》再到《邯鄲記》,“黃粱一夢”的故事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這三部作品所體現(xiàn)的人生觀、“夢”的色彩、批判揭露意識和盧生形象都發(fā)生了變化。
黃粱一夢;《楊林》;《枕中記》;《邯鄲記》
“夢是愿望的達成”,[1]35夢是人內(nèi)心的體現(xiàn)。以夢結事的唐傳奇《枕中記》在當時備受推崇,他以盧生在夢中實現(xiàn)“適意人生”來反映整個唐代士子歆慕功名的心理?!墩碇杏洝飞铣袝x甘寶《搜神記》中的《楊林》,下啟明湯顯祖的《邯鄲記》,由于時代不同、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不同,這三部作品在沿襲中也有所變化。
《楊林》是《枕中記》所本,而《枕中記》是《邯鄲記》所本,故《楊林》是一枕黃粱夢的源頭,為了更好地探究“黃粱一夢”的演變過程,現(xiàn)將《楊林》原文錄于下:
宋世,焦湖廟有一柏枕,或云玉枕,枕有小坼。時單父縣人楊林為賈客,至廟祈求,廟巫謂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邊,因入坼中,遂見朱樓瓊室。有趙太尉在其中,即嫁女與林,生六子,皆為秘書郎。歷數(shù)十年,并無思歸之志,忽如夢覺,猶在枕旁,林愴然久之。
從人物來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廟巫和一位叫楊林的賈客,故事發(fā)生的場景是在一所寺廟,而且是楊林主動到寺廟去的,楊林去寺廟所求的是美好的婚姻,即求美人。夢中的事情也記述得很簡略,夢中楊林娶了趙太尉的女兒,獲得了好的婚姻,生了六個孩子,都做了大官,求好婚即得好婚,家庭和睦,除此之外,再無別的事記述。再看結局,楊林在夢中過了數(shù)十年,很享受夢中的生活,并不想醒來,只是突然醒了,發(fā)現(xiàn)是做了一場夢,于是愴然很久。至于楊林為何愴然,愴然什么,是愴然夢醒了,再也無法過夢中美好的生活了,還是愴然人生就像夢一場,所有的榮華富貴都是過眼云煙,作者并沒有交代。
由此看來,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篇幅短小,只是粗陳故事梗概,目的是記述奇異事件,無甚作意。
中唐沈既濟以《楊林》為本事,將其敷衍成一篇千余字的傳奇《枕中記》?!墩碇杏洝啡匀谎赜谩稐盍帧返幕竟适驴蚣埽栌谩皦簟钡男问絹碚归_故事。較之《楊林》,《枕中記》在人物設置,情節(jié)發(fā)展,故事主旨,思想意蘊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正如魯迅所說:“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于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有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2]44
從人物設置來看,《枕中記》將本事中的廟巫和賈客換成了道士呂翁和落魄士子盧生。故事發(fā)生的場景也從寺廟換成供人歇息的小店,而且主客雙方的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稐盍帧分袟盍种鲃尤ニ聫R找廟巫,求取美好的婚姻,而《枕中記》的雙方則是因為休息在小店偶遇。盧生所求的也與本事不同,《楊林》中楊林求的是好婚,而盧生所求的是“適意人生”,美好的婚姻只是一部分或者說已經(jīng)屬于從屬地位,盧生真正所求的是“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昌而家益肥”。[3]32
從夢中所記述的事件來看,《楊林》記述非常簡略,只是寥寥數(shù)字,大概娶妻生子不思歸之類,而《枕中記》則將盧生在夢中的經(jīng)歷詳盡描述,增加了盧生做官的情節(jié),并且詳寫了盧生在陜西鑿河和大破吐蕃,立功邊塞的事跡。盧生在夢中可謂歷經(jīng)宦海浮沉,兩度遭遇陷害,最后又被皇帝重新啟用,位高權重,享盡榮華富貴,臨終時到他府上探望的人都排起了長隊,就連皇上都下詔書以示慰問。
再看故事的結局,其一,《楊林》中的主人公在夢中并沒有過完一生,而是娶妻生子過了數(shù)十年的美好生活,樂不思蜀,突然醒了,發(fā)現(xiàn)剛才所經(jīng)歷的一切都是一場夢,于是愴然良久。而《枕中記》中的盧生則是經(jīng)歷了一個完整的人生,從娶妻生子,做官發(fā)跡,位極人臣,聲名顯赫,家族興旺,到耄耋之年,溘然長逝。而且與楊林突然從夢中醒來不同,盧生是死后方醒。其二,醒后的描寫更精彩。楊林醒后發(fā)現(xiàn)猶在枕旁,對周圍事物的描寫也僅限于枕,對楊林的描寫也僅限于“創(chuàng)然久之”,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至于楊林愴然什么文中并沒有交代。而《枕中記》中的描寫很精彩:“盧生欠伸而悟,見其身方偃于邸舍,呂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觸類如故。生蹶然而興,曰:‘豈其夢寐也?’”[3]33入夢之前“時主人方蒸黍”,醒后“主人蒸黍未熟”,《枕中記》中出現(xiàn)了“黍”這一事物,而《楊林》中并沒有“蒸黍”這一情節(jié),至此,“黃粱一夢”的故事在《枕中記》中已經(jīng)成型。除此之外,《枕中記》的結尾還有呂翁和盧生的一番對話,盧生還發(fā)表了一番議論:“夫?qū)櫲柚?,窮達之運,得喪之理,死生之情,盡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盵3]33這是盧生夢醒后所得到的感悟,也是作者寫作這篇傳奇的意圖,即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皆是過眼云煙,轉瞬即逝,《枕中記》的教誨意義由此顯示出來,可謂卒章顯志。其三,與《楊林》的“愴然久之”不同,《枕中記》還寫了盧生參破人生后的行為,盧生“稽首再拜而去”,至于盧生去往何處,余生怎樣生活,文中沒有交代,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
魯迅說:“傳奇者流,源蓋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繪,擴其波瀾,故所成就乃特異,其間雖亦或托諷喻以紓牢愁,談禍福以寓懲勸,而大歸則究在文采與意想,與昔之傳鬼神明因果而外無他意者,甚異其趣矣?!盵2]45唐傳奇《枕中記》即是本之于六朝志怪小說《搜神記》中的《楊林》,在此基礎上,有意為小說,情節(jié)更加曲折,敘述更加詳盡生動。
明湯顯祖“臨川四夢”中的《邯鄲記》即以唐沈既濟的傳奇《枕中記》為本,但是規(guī)模更大,將千余字的傳奇敷衍成三十出的戲劇,細看來,《邯鄲記》較之《枕中記》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從人物上看,《邯鄲記》中的主人公將《枕中記》中的道士呂翁和盧生置換成了具體化的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和盧生。呂洞賓要度一人到蓬萊山門做掃花使者,見盧生“相貌精奇古怪,真有半仙之分,便待引見而度之?!盵4]717從《楊林》到《枕中記》再到《邯鄲記》,故事中主人公主被動關系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楊林》中是楊林主動去寺廟找廟巫,《枕中記》中道士呂翁和盧生是在小店偶遇,而《邯鄲記》中則是呂洞賓覺得盧生可度為掃花使者,有意到店里與盧生閑聊。除此之外,《邯鄲記》中的人物也復雜起來,盧生的人物形象也更加豐滿。
從夢中所發(fā)生的事來看,湯顯祖可謂將盧生的一生描繪得更加波瀾起伏,險象環(huán)生,增加了很多情節(jié),使“黃粱一夢”的來龍去脈更加清晰,故事更加曲折生動。夢境也更加真實,更像是一個人生,“黃粱一夢”的內(nèi)涵也豐富了。相對于《枕中記》,《邯鄲記》情節(jié)曲折,就盧生娶妻而言,則加入了盧生誤入崔府,被崔氏女逼婚一事。而盧生進士及第一事則被湯顯祖擴充為《招賢》《贈試》《奪元》《驕宴》四出。還增加了《虜動》《東巡》《西諜》等情節(jié)。
從結局來看,《枕中記》中的盧生是夢中死后,現(xiàn)實中打著哈欠伸著懶腰醒來的,而《邯鄲記》中的盧生是在夢中死去其妻在旁號哭拍打他,現(xiàn)實中是驚醒的,醒后還在問夫人在哪里。盧生醒后和呂洞賓的對話也與《枕中記》大不相同,盧生一再追問夢中所有的一切,可見其對夢中富貴繁華的執(zhí)著和迷戀,待呂洞賓一一為之解答后才幡然醒悟,“人生眷屬,亦猶是耳。豈有真實相乎?其間寵辱之數(shù),得喪之理,生死之情,盡知之矣”。[4]845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枕中記》的盧生在領悟人生皆虛幻后,拜過呂翁即離開了,而《邯鄲記》中盧生則是隨呂洞賓游仙而去,即脫離人世,去蓬萊做了掃花使者。此外,第三十出《合仙》應是對出世思想的進一步申說,比之《枕中記》立意更明顯。
縱觀這三部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三者都保留了一枕入夢的情節(jié),即借助夢的形式來支撐起故事的框架,或表現(xiàn)事之奇異,或顯教誨意義,或示官場黑暗,至此“黃粱一夢”的故事已經(jīng)定型,成為特定的審美對象而具有文化內(nèi)涵。
“黃粱一夢”既是一個故事,也為世人提供了兩種人生范本,這一“夢”實則昭示了人生觀和價值觀,即富有人如何存在的哲學意味。從“夢”的主人公來看,不管是楊林還是盧生,都是儒家積極入世的代表?!稐盍帧纷鳛榱竟中≌f,由于時代原因,其中還留有原始神巫色彩,但楊林去寺廟求取美好的婚姻,則在一定意義上帶有儒家“成家立業(yè)”的家庭觀念。而《枕中記》和《邯鄲記》中的盧生則是儒生的典型代表,他們思想上秉持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試圖學成文武藝,售于帝王家。兩篇作品中的盧生都飽讀詩書,努力提高自身修養(yǎng),然后“齊家”,借助婚姻實現(xiàn)人生的第一轉折,隨即步入仕途,匡世濟民,治國平天下。盧生所認為的適意人生亦或是得意人生是封建士大夫典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秦末陳涉高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漢代班超認為“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唐代杜甫在《后出塞五首》中寫道“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边@種建功立業(yè),出將入相的人生之路從古至今一直是儒士理想的生存方式。他們或許也知道這些功名利祿只是一瞬,隨著人的逝去終將煙消云散,但他們依然追尋,只是因為他們不單單是追求表面的富貴和名譽,而是把這些當做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標志。儒家是倡導積極入世的,追求功名、建功立業(yè)、出將入相、名留青史,他們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是充實的,唯有此人生才沒有虛度,人生價值才得以實現(xiàn),人生才有意義。這種丈夫之志實則是他們?nèi)松鷳B(tài)度和存在方式的體現(xiàn)。
這一“夢”所展示的另一種人生觀則是盧生在夢醒后所悟到的人生觀,即出世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從《楊林》到《枕中記》再到《邯鄲記》逐漸明晰。《楊林》中的楊林在夢醒后“愴然久之”,文中雖沒有點明主人公愴然什么,但顯示出主人公愴然若有所思,在思想上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墩碇杏洝分羞@種出世的思想就比較明顯了,作者通過盧生“夫?qū)櫲柚?,窮達之運,得喪之理,死生之情,盡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3]33的感悟,明確向世人傳達了出世的思想。而到了《邯鄲記》出世的思想更是顯而易見并得到了進一步強化?!逗愑洝穼⒐适碌闹魅斯唧w化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與盧生,就使作品帶有了神仙道化劇的意味。而結局更是增加了《合仙》一出,諸仙就盧生夢中事從婚姻、錢財、功名、生死、權力等方面一一點醒他,盧生“再不想煙花故人,再不想金玉拖身”,[4]853不貪戀塵世,不為世俗所羈絆,不做癡人,而做一個無牽無掛的神仙。“度卻盧生這一人,把人情世故都高談盡,則要你世上人夢回時心自忖。”[4]854以盧生一人的興衰榮辱來告誡世人。正如湯顯祖在《邯鄲夢記》題詞中所說:“獨嘆枕中生于世法影中,沉酣啽囈,以至于死,一哭而醒。夢死可醒,真死何及!”[5]1
大多數(shù)人對出世思想持反對態(tài)度,認為此種思想消極頹廢,不求上進。實則不然,入世和出世不當分優(yōu)劣。這兩種人生觀從不同的角度顯示了對生命的尊重。因為儒家思想是封建正統(tǒng)思想,所以世人都以儒家入世為人生正途,窮其一生去追求功名,建功立業(yè),以求彪炳史冊。這樣的人生追求一方面使人的意義凸現(xiàn)出來,使人的力量得到最大化的顯示,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使人處于強壓之下。本來功名業(yè)績只是展現(xiàn)人生價值的外在附屬物,而現(xiàn)在卻牽著世人的鼻子走,不斷地奴役和壓榨世人,人性受到了摧殘,生命的主體地位也喪失了。在這種情況下,釋道的出世思想即具有解脫意義,也包含著對生命本體的認同和肯定。這三部作品的情節(jié)都是安排主人公在經(jīng)歷儒家入世的人生后,幡然醒悟而選擇釋道出世的人生,實則是在探求有別于占主體地位的儒家人生觀的一種新的人生道路,于主流之外另辟蹊徑。這其中包含著作者對生命進行重新體認后所獲得的對生命存在的新的理解。
盧生是應該選擇像夢中一樣活著,還是夢醒后選擇逍遙遁去?這一矛盾實則是人類該如何存在的問題。無論選擇前者還是后者,我們都應對生命的自由性、自在性、主體性給予最大尊重。
從這三部作品來看,“夢”的色彩逐漸減弱,盧生的形象更豐滿更接近真實的人,批判和揭露的意識越來越強烈,批判和揭露黑暗現(xiàn)實的程度也越來越深廣。
從“夢”的色彩來看,《楊林》夢幻色彩最濃厚。楊林去寺廟找廟巫求取美好的婚姻,這一頗具神巫色彩的情節(jié)設置,就增添了神秘性和夢幻性。另楊林求好婚即得好婚,婚姻美滿,子女皆貴,人生無波無瀾,最美好的人生不過如此。這也使得《楊林》的“夢”是最具夢幻色彩的。《枕中記》夢幻色彩較濃厚,但較之《楊林》明顯減弱。其夢幻色彩主要體現(xiàn)在盧生娶的妻子不僅貌美如花而且家境殷實。由此,盧生一脫清貧躋身于富貴。轉而進士及第,進入仕途,平步青云,官運亨通。陜西鑿河,刻石紀德,打敗吐蕃,立石頌功,榮耀一時。最終榮耀顯貴,壽終正寢。而其夢幻色彩減弱的地方在于盧生一生兩遭陷害。第一次為宰相飛語中傷,被貶端州刺史;第二次又被同僚誣陷與邊將勾結,圖謀不軌,這一次險些喪命。雖然盧生最后還是沉冤得雪,位極人臣。但《枕中記》已有意突出人生無常,風云變幻,而官場的黑暗也初露面目,但這也只是冰山一角。較之楊林,盧生的一生就不那么一帆風順了,有風有浪,人生也不盡是美好。而《邯鄲記》的夢幻色彩是最弱的,與其說盧生在夢中度過了一生,不如說盧生夢中的一生就是當時社會中多數(shù)大官僚的一生,或許有些人窮極一生也是困頓潦倒?!逗愑洝匪故镜氖且粋€惡的世界,無情的世界,作品中的人虛偽陰險,官場爾虞我詐,社會暗無天日。如果說《枕中記》所顯示的只是黑暗社會的冰山一角,那么《邯鄲記》則把整個冰山都展示了出來。正如吳梅所說《邯鄲記》“記中備述人世險詐之情,是明季宦途習氣,足以考萬歷年間仕宦況味?!盵6]168而徐朔方也認為“批評朝政已發(fā)展成為《邯鄲記》的主題思想”。[7]184縱觀“黃粱一夢”三世,“夢”的色彩逐漸減弱,而展現(xiàn)的人生則更加真實。
隨著“夢”的色彩的減弱,作品中批判和揭露的意識越來越強烈,批判和揭露黑暗現(xiàn)實的程度也越來越深廣?!稐盍帧穼儆诹竟中≌f,只是記錄奇聞異事,無甚作意,所以其批判意識最弱。而《枕中記》屬于唐傳奇,唐人開始有意為小說,作品以盧生一人一夢一人生來反映唐代整個士人階層的人生追求,以夢境的破滅來說明榮華富貴就如鏡花水月,本就是虛幻一場。《枕中記》具有較濃厚的諷刺意味,對醉心于功名利祿的唐代士子進行嘲諷,所謂“適意人生”不過鏡中花水中月,對腐朽黑暗的官場也進行了揭露批判。所以,《枕中記》的批判和揭露意味較濃厚。到了《邯鄲記》夢幻色彩幾乎退盡,而批判和揭露的色彩最強烈。《枕中記》揭露了社會和官場的黑暗,而《邯鄲記》沿其波而揚其流,對社會和官場中的丑惡現(xiàn)象揭露地更加深刻更加徹底。就如黃文錫、吳鳳雛所說“《邯鄲記》……對當時社會之黑暗,官場之腐敗,權貴之驕橫,士林之媚諂,都做了尖銳深刻的揭露。其鋒芒所指,上至皇帝權臣,旁及科場、制誥、封蔭等各種典制,紛紜復雜,無所不及……”[8]165盧生娶妻是被崔氏逼婚,狀元頭銜是借用妻子家族關系和金錢賄賂鉆刺得來,掌制誥時又利用職權之便為妻子偷寫誥命一通,蒙混過關。陜西鑿河在《枕中記》中本是正面描寫盧生的豐功偉績,而在《邯鄲記》中則變得頗具諷刺意味。要開鑿的兩座石山名叫雞腳山和熊耳山,因石頭堅硬無法鑿開,而盧生竟憑火燒醋澆鹽泡的方法,使頑石粰裂,繼而清除石塊,開鑿河道。
從盧生的形象來看,從《枕中記》到《邯鄲記》,盧生更接近真實的人,有血有肉,有善有惡。兩部作品中的盧生都飽讀詩書,渴望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墩碇杏洝分械谋R生多是正面形象,從文本中看,盧生進士及第,連年升職,官運亨通,當是依靠自身的才學和努力。為官一任,也是盡可能造福百姓,“自陜西鑿河八十里,以濟不通”,[3]32老百姓都感恩戴德,為其刻石紀德。執(zhí)政十余年,盡職盡責,選賢舉能,被人稱為賢相。兩遭陷害,最終都能洗去冤屈。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盧生性奢蕩,好聲色。此外,縱觀盧生一生,再無其他劣跡。而《邯鄲記》的盧生則把人性的善與惡,美與丑都呈現(xiàn)了出來。盧生靠金錢和裙帶關系謀得狀元,又利用職能之便以權謀私,在陜州開河是為了讓皇帝東游,以此取悅皇帝,而又窮奢極欲,沉湎于聲色,以至損害了生命。這是盧生惡的一面。而當盧生大敗吐蕃,追趕熱龍莽到天山時念其也是一條好漢,就放熱龍莽一條生路。在鬼門關時,盧生受盡折磨。而當盧生官復原職,欽取還朝時,他卻沒有報復折磨拷打他的崖州司戶,反而非常理解他,認為這是世之常情,過往一概不追究,大度地放過了他。這是盧生善的一面。可以說,《邯鄲記》中的盧生形象更加鮮活,更加真實。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M]. 丹寧,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魯迅校錄.唐宋傳奇集[M].王中立,譯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4]湯顯祖.湯顯祖戲曲集[M]. 錢南揚,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湯顯祖.湯顯祖《邯鄲夢記》校注[M]. 吳秀華,校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6]吳梅.中國戲曲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徐朔方.湯顯祖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8]黃文錫,吳鳳雛.湯顯祖?zhèn)鱗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Class No.:I206.2 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On the Transmutation of “Golden Millet Dream”
Song Xiaoli
(School of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119,China)
The Golden Millet Dream has spread through the ages, and it was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fromYangLin,AStoryofaPillow,theDreamofHandan. These three works have changed the outlook on life, the fantastic color of dream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criticism.
“golden millet dream”;YangLin;AStoryofaPillow;theDreamofHandan
(責任編輯:宋瑞斌)
宋肖利,碩士,陜西師范大學。
1672-6758(2017)01-0113-5
I20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