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與愛國主義相映生輝
鄧叔群是中國研究真菌的科學家。他小時候跟著外祖母一起生活,外祖母教他勞動、勤儉,并以民族英雄岳飛、戚繼光、林則徐等人的事跡勉勵他,促使他從小就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強盛奮斗。他長大后時刻按照祖母的要求去做,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真菌學家。品讀下面的文章,我們一起感受他身上的愛國主義精神吧。
鄧叔群于1923年留學美國。為了解救貧困的中國農民,他一心入讀康奈爾大學的農林專業(yè)。留學期間,目睹同胞受到種族歧視,這激發(fā)了他為國爭光的民族自尊心,決心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最精湛的科學知識。他不僅主科成績都是A,而且榮獲了全美最高科學榮譽學會頒發(fā)的兩枚獎章。正當他博士論文接近完成時,國內嶺南大學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學教授,鄧叔群當即回國。
在回國后的十年中,為搜集第一手真菌資料,他手提竹籃,攀山入林,一樣一樣地采集,逐一鑒定,定名分類。他先后研究鑒定的真菌種類達兩千種,其中首次發(fā)現的新屬5個,新種121個,為世界真菌資源寶庫增添了新標本,在世界真菌學史上為我國的真菌科學譜寫了重要的第一章。他成為康奈爾大學做出突出貢獻的41位真菌學家中唯一的東方人。
抗戰(zhàn)開始不久,為了使自己的研究與國計民生關系更為直接,鄧叔群轉向了林業(yè)研究。他帶領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帶,勘察森林資源狀況。他們冒風雨,頂烈日,忍饑寒,摸清了該地區(qū)森林資源的組成、分布、蓄積量及病蟲害等情況,繪制了中國的早期林型圖,并提出了合理經營、開發(fā)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報告,為大后方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參考。
新中國成立后,鄧叔群拒絕就任農林部副部長,而在甘肅省建設廳廳長張心一的支持下,舉家奔赴甘肅,開始黃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經過幾年艱苦奮斗,他成功創(chuàng)辦洮河林場及三個分場,建立了一整套保證森林更新、營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創(chuàng)建了以科學的方法經營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鄧叔群生活儉樸,不圖物質享受,他把抗日戰(zhàn)爭前在南京購建的花園洋房捐獻給國家,還三次主動提出減薪。抗美援朝時期,他將自己的積蓄捐作軍用。1960年,他受林業(yè)部委托,舉辦森林病理學培訓班,為各省培訓出數十名專業(yè)技術骨干。培訓結束后,他謝絕巨額酬金,只留一張結業(yè)合影作紀念。
鄧叔群一生的選擇,都從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出發(fā),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科學報國的理想。
【經典賞析】
塑造人物首在選材。鄧叔群一生經歷的事情肯定有很多,文章緊扣“愛國”這一主題,選取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果斷回國;不懼艱險,深入實地考察;捐獻家產,謝絕巨額酬金,主動提出減薪等幾個典型的事例,展現了愛國科學家的高尚風范。
【寫法點睛】
從這篇文章中可以學習到哪些寫作方法呢?一是在突出人物的“特殊”時,可以采用對比的手法。例如上文中的“做出突出貢獻的41位真菌學家中,鄧叔群是唯一的東方人”。二是抓住動作進行描寫是塑造人物經常用到的手法,和修辭結合,會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文章在寫“勘察森林資源”時用了“冒”“頂”“忍”三個動詞,三個動作又組成了排比“冒風雨,頂烈日,忍饑寒”,增添了表達的效果。
(王自強供稿)
小試牛刀
【牛刀小試】
想一想,身邊的人中有誰令你印象深刻,為什么深刻?試著選取他的幾件小事,抓住他愛做的幾個動作,采用排比的手法寫一寫。為大家奉獻一個特殊的“人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