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燕
(吉安縣鳳凰小學,江西吉安 343100)
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措施
彭春燕
(吉安縣鳳凰小學,江西吉安 343100)
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是語言文化。語文是學習其他教學科目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深知語文學科的重要性,以聽、說、讀、寫為訓練內(nèi)容,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鼓勵學生在語文學習道路上不斷探索,為以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語文課堂;預習;教學質(zhì)量
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yè),其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而課堂便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要場所。教師精心設計好教學內(nèi)容,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語文知識講解。合理運用課堂時間,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所提高,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充分掌握和吸收知識,學生要有效率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語文學習有三個步驟:課前溫習、課堂聽講、課后復習。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大幅提升,課前預習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更為深入地理解文章,與作者感同身受。搜集、整理資料,熟讀課文,對生詞、生字進行熟悉,這樣一來,可以減少教師的課堂任務,把時間留給更需要講的知識。教師應告誡學生,不可過度預習,預習過程中應留下自己思考不出結果的問題,在課堂上可以與同學進行探討,也可以在教師解決疑問環(huán)節(jié)中提出自己的問題,也可以師生討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以便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引導學生開始新的課堂內(nèi)容的學習至關重要,新穎而有趣的開堂導語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在備課時對導語的精心準備可以讓學生從一開始便對這堂課有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在接下來的課堂時間中認真聽講。所以,一個好的導語對講好一節(jié)課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文《畫楊桃》,教師在講課前讓同學們各自拿出一張紙畫出自己心目中的楊桃,如此一來,課文主題更加形象,學生也會積極參與。
小學語文的教學任務并不是很重,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依靠課本學習知識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如今,多媒體教學已經(jīng)普及,教師運用現(xiàn)代技術來激發(fā)學生的課堂興趣,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教學效果也會更好。例如,在拼音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圖片形象具體地告訴學生如何讀,嘴型應如何張。
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可以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學習語文,更有興趣去打開語文知識大門。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下的學習效果不同,自身的素質(zhì)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學習者的學習態(tài)度。
學生分角色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并有感情朗讀表演。這樣一來,不單單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熟讀課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另外,教師根據(jù)教室座位情況分小組進行討論,互相交流自己的見解。
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前提是充分掌握課文,并進行備課。每一篇課文都有其不同的難點和重點,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講解課文時,應把握住重難點,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讓學生對課文有所了解,掌握課文的命脈。
教學中應對學生施以正確的情感引導。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是對課文的詞組、句子、段落進行重點分析、深層挖掘,而忽視了對整篇課文的情感分析,導致學生不能夠把握文章的主流情感,對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欠缺。語文教學更應注重作者的情感流露,聆聽作者的心聲,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把自己放入到文章的情境中,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寫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師應以飽滿的感情流露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帶著情感進入文章,由此課堂氣氛也可以調(diào)動起來,對教師講解課文起到推動作用。
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提問方式中,查看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提問可以增進師生交流,亦是師生交流的有效渠道。提問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可以活躍教學氛圍。提問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加強對課堂講解知識的掌握,教師也可根據(jù)學生掌握程度對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同時,提問環(huán)節(jié)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小學生的表達能力有限,通過課堂提問,可以讓學生學會組織語言,簡潔明了回答問題。學生也可各抒己見,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最后,教師反饋信息。通過最后的提問,師生雙方均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反饋信息。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回答問題的水平,了解學生這節(jié)課的理解程度,重難點掌握程度。學生也可通過回答問題了解到自己這節(jié)課對知識的理解,上課是否認真聽講,以及課下又該如何復習。
教師要有計劃設計問題,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中。例如,一堂課下來要提出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該如何提問,提問的先后,側重的角度等。這些細節(jié)性的問題同樣應該注意,讓課堂有一個好的收尾。提出的問題要促進學生思考,避免過場式的問答。提問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可過淺,以免走過場;又不可過難,以防學生茫然失措,產(chǎn)生畏難情緒。教師應把大的、難的問題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以減小每次提問的難度,減小提問之間的坡度。
每一節(jié)課都應該是動與靜相結合的,該動時課堂氣氛就應該活躍起來;該靜時就應該靜下來思考問題,認真聽講。動和靜就像是樂譜中的高低音符,只有它們相互協(xié)調(diào)才能譜好一首曼妙的曲子。教師在講課中應深知,這不僅僅是自己的課堂,也應該給學生留有一定的討論時間,讓他們在討論中掌握知識。
課堂結束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回答問題的表現(xiàn)對課堂進行分析總結,查缺補漏。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在下節(jié)課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案。查缺補漏不僅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吸收和內(nèi)化過程,更是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的尊重。
教師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講授的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然而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成績參差不齊,沒有絕對的優(yōu)秀,也沒有絕對的不好,他們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都可能不同。但是,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做到讓整個班級齊頭并進,不偏袒也不落下任何一個,尊重每一位學生。
彭春燕(1966—),女,江西吉安人,吉安縣鳳凰小學,中小學中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任編輯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