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長,是兒童自己的事;成全,就是幫助兒童自覺地做好自己的事,就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兒童的天性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成全兒童,我們就得順應其天性,讓他們能夠自然生長;成全兒童,學校就應建構文化,讓他們獲得公平生活;成全兒童,教師就須躬身幫助,讓他們得到自覺發(fā)展。
【關鍵詞】文化構建;教育情懷;自然生長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45-0032-03
【作者簡介】陳躍紅,江蘇省丹陽市丹鳳實驗小學(江蘇丹陽,212300)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成長,是兒童他們自己的事;成全,就是幫助兒童自覺地做好自己的事。教育不是外部的強制,也不是機械的給予;教育不是知識的生硬灌輸,也不是觀念和能力的簡單傳遞。脫離了自我培養(yǎng),缺少了主動性的激發(fā),人的精神生長或將停滯,教育也就喪失了應有的理想與榮耀,所以,教育需要成全。成全,就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兒童的天性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一、成全:順應天性,自然生長
健全的人必然是保全天性的人。我們認為,人的天性是不能改變的,而且人之所以為人,就是以人的天性為根基為前提的。教育的出發(fā)點應當是人的天性,教育應當尊重天性。教育應因人的天性而改變自身,其實就是在順應兒童天性中成全學生,讓學生自然生長。
1.與兒童的天性建立真切的聯系。兒童是未成熟的,因而是朝向成熟不斷成長的。而教育在人的成長中是不可或缺的,是極端重要的,是人成長不可缺少的外部條件。“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然而不應理解為教育可以隨意塑造人,或者人應當接受任何形式的自命教育的東西。正確的觀念應當是:教育應遵循人的天性,不斷改變教育的自身功能,而不是人因教育而改變本性。所以,教育工作者應當對兒童的天性保持一種敬畏,在實施教育行為的過程中順應天性,尊重天性,幫助他們按照自己的需要、本能、興趣和理想而主動發(fā)展。
2.與自然的屬性建立相融的聯系。園丁說認為:兒童教育應當是培育!培育,就是順應兒童生長的自然屬性,提供適度的外部條件。沒有誰能代替別人的成長,也沒有誰有資格指揮別人成長的方向!兒童教育便是栽培兒童,順應兒童的自然屬性,尊重兒童的自然差異,培育出能夠適應社會、能夠自立社會的人!“園丁說”有順應兒童自然屬性的培土、施肥、澆水等教育行為,也有移植、修正的行為,但那也還是基于兒童生長的自然屬性的前提施行的。教育也離不開懲戒,對于那些善惡、是非不分的兒童施于適當的懲戒,從而引導他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扶他走上正確的成長道路。成全教育,要順應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要因勢利導,與他們生長的自然屬性建立相融相通的聯系。
3.與教育的理性建立本真的聯系。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教書育人,現在提倡“以德樹人”。學校的校訓是“以愛蒙真”,其本質也是追求這一境界,愛以求真童心也,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以愛蒙真”,就是以真誠的符合規(guī)律的育人方法蒙發(fā)學生的“童真”,教師的“本真”,課堂的“歸真”。它有四個生長點:感恩——做人之根;快樂——養(yǎng)心之本;自主——為學之方;創(chuàng)造——成才之源?;谝陨嫌^點,學校積極“傳承民間文化,實施本真教育”,把對民間技藝學習轉化為對民間文化的浸潤,變民間藝術興趣活動為民間文化整體課程開發(fā),這正是與教育的理性建立本真的聯系。
二、成全:建構文化,公平生活
成全兒童的發(fā)展,就必須建構文化環(huán)境,拓寬文化領域,豐厚文化內涵,夯實傳統(tǒng)文化。構建學校文化環(huán)境,踐行文化教育,那就要建構與兒童的天性相符合的文化環(huán)境。
1.場所文化:校園里公平而自由地呼吸。學校場所是育人空間,其規(guī)劃與設計必須滿足“形式追隨功能”這一基本原則,使校園空間富有文化的張力,賦予文化靈性和育人詩性。(1)校園建筑,要植入文化的靈魂?!跋扔薪逃?,再有課程,后有建筑?!睂W校充分利用校安工程建設,整體規(guī)劃,植入學校民間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精氣神。建筑整體采用青磚、白墻、花格的中國元素,圍成三合院,并以廊橋相連,運用青、白顏色表現書院氣,運用橘紅色表現鳳凰意境,體現“傳統(tǒng)與現代相融合”、“雅致與活潑相協(xié)調”的建筑理念。(2)學校場館,要融入文化的經脈。學校場館建設應有學校辦學特色和兒童活動規(guī)律的眼光。學校的“蒙真園、國學園、民俗園”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經脈。綠化設計上:栽梧桐引鳳,植合歡樹突出快樂童年,“桃李園”喻桃李滿天下,“杏樹林”比擬杏壇講學,“桂花園”形容書香校園,“聽鳳池”引申雛鳳誦讀。季子書院、課間活動回廊,融合音樂廳、圖書館和游戲空間,讓讀、演、玩、學有足夠的兒童喜愛、通暢的空間。書法室、剪紙室、丹劇排練室、丹鳳民俗館等館室可讓兒童寫、剪、唱、做,服務兒童個性發(fā)展。(3)延伸社區(qū),嵌入文化的細胞。學??臻g不僅在校園,還應延伸到社區(qū),學校文化應與社區(qū)文化,相互影響。我們到邁村吟春碧芽茶場讀茶文化,到萬善園社區(qū)訪鄰里文化,到丹北金橋村學新農村文化,到魚躍集團看現代科技文化。這些文化細胞的嵌入讓學生在校園內外公平而自由地呼吸。
2.課程文化:課堂上公平而自主地生長。課程的開足開好是校內教育公平的關鍵,多元的課程帶給兒童多元的生活,公平分享學校資源帶給兒童公平的生活。(1)國家課程的本土化開發(fā)。學校把小學民間文化課程與國家課程的本土化開發(fā)結合起來,語文課上《丹鳳鄉(xiāng)韻》,數學課上《民間數學》,英語課上《外國民間故事》……通過全員參與,立足本土化開發(fā),讓學生知家鄉(xiāng)名人、讀鄉(xiāng)土故事、誦英語童謠、研民間數學、培養(yǎng)學生的鄉(xiāng)土情懷,并對國家課程中體現民間文化的教材進行整合教學。(2)校本課程的兒童化開發(fā)。學校課程應為了兒童,發(fā)展兒童,使校本課程有意義、有意思、有意韻。我們編寫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小人書《少年湯展文》。通過讀、演、講、學、比,讓學生的校園生活與學習家鄉(xiāng)名人的生活結合起來。目前,我們正著手編寫三冊《家鄉(xiāng)民俗插畫本》和《來自丹陽的成語100例》,讓學生的校園生活與學習日常生活結合。同時學校開設了書法、象棋、足球、舞龍舞獅、武術、丹劇、剪紙、農民畫等多元化的校本課程,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逐步在學習中發(fā)現自己成長的可能性。
3.行為文化:心靈中公平而自覺地植根。如果說,前兩種文化是對兒童內心的熏陶,是兒童內在素養(yǎng)的積淀,行為文化就應是兒童心靈外化的顯現。我們學校圍繞“節(jié)”、“禮”、“學”三個主題開發(fā)。學校舉辦“少兒民間藝術節(jié)”,展演師生創(chuàng)編的民間文化節(jié)目;舉辦“兒童作文節(jié)”,學生自我組織采訪、競賽、演講。另外,學校每年舉辦“趣味體育節(jié)”,玩民間游戲,比民間技藝,大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年級舉辦“開筆禮”,三年級舉辦“成童禮”,六年級舉辦“畢業(yè)禮”,誦讀經典,傳承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學校還規(guī)劃了六年的游學課程,在六年中學生要游歷周邊的名勝古跡。這樣,我們的課堂在校園、在田間、在工廠、在鄉(xiāng)村,人人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
三、成全:躬身幫助,展現情懷
人,生而繼承著可以生發(fā)出靈性的生命潛能和精神傾向,而靈性的提升和發(fā)展必須經由教育才能從可能走向現實?!敖處熓亲匀坏钠腿?,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變”。所以說:躬身幫助兒童,成全兒童的自覺發(fā)展,才是每一位教師應盡的職責。
1.體現境界:讓兒童有差異成長。在傳統(tǒng)教學中,許多教師教授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使用統(tǒng)一的教學方式、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和衡量全體學生,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在傳統(tǒng)的教育活動中,許多教師也同樣喜歡以統(tǒng)一的標準來要求每一名學生,總希望他們能統(tǒng)一行動,對于那些有自己思想、有獨特行為的學生總是嚴加呵斥,疏忽了學生的思想差異、性格差異,不可避免地抹殺了學生的天性。
呂鳳子先生的“尊己成己,尊異成異”,就是警示我們要充分認識自我和每一名學生,要教師心有教育大情懷,尊重兒童有差異地成長。在分班上,可以考慮進行差異化分班,這樣可以解決教學進度的問題,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分層教學,兩眼不能總盯著優(yōu)秀學生,還要兼顧中等以及偏下學生,注意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動性;布置作業(yè),要注意分層布置,既要讓優(yōu)等生吃得飽,也得讓后進生夠得著,消化得了……
2.彰顯眼界:讓學科有教育價值。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有大語文觀,跳出語文看語文、教語文;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具有大數學觀,結合生活,聯系科學前沿教數學……孤立的學習是很難發(fā)展兒童的語言和思維的,而整體性的學習才會使兒童的潛能像雨后竹筍蓬勃、迅速地發(fā)展壯大。
我校實施全面質量監(jiān)測體系建設,推進基礎學力、道德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三力齊進,編制了語、數、外三門基礎學科的校本學業(yè)質檢標準,倡導本真德育,塑造藝術氣質,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每學期對教學認真進行跟蹤調研和實績展示,利用“本土德育班級身份證”的形式進行班級管理研究。對音體美教師推行“一師一特長”機制,引導教師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社會對我校品牌和教師形象的認可度較高。
3.凸顯教界:讓自身有人文情懷。為人之師,必須有為師大智慧,大情懷!因為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有智慧的學生。教育智慧之于教育,同樣體現為教育的一種品質、狀態(tài)、境界。從大的方面講,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種內在品質,表現為教育的一種自由、和諧、開放和創(chuàng)造的狀態(tài),表現為真正意義上尊重生命、關注個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
教育的智慧哪里來?老子認為,最有智慧的圣人的心靈狀態(tài)宛若兒童!當我們懷著一顆童心陪伴著兒童們去讀兒童讀物,當我們懷著一顆童心陪伴著兒童周圍,去研究他們、讀懂他們,真正意義上做到教學、生活、兒童三者合一,那么,我們何愁沒有教育大智慧,教育大情懷?
教育不僅是傳遞文化,更是要把人教育和培養(yǎng)成富有德才愛,真善美的人,通過教育,讓學校、教師、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成全”,是一種幫助,是幫助學生自覺地自然地自主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