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楚 湯 云
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介入治療并發(fā)癥的護理研究進展
王楚楚 湯 云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以腦血管局部瘤樣突起為表現(xiàn)的腦血管疾病,其最大的危險是易破裂出血[1]。顱內動脈瘤破裂是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見的發(fā)病原因,其病死率及致殘率均較高。有資料顯示[2],顱內動脈瘤發(fā)生破裂的概率是81%,是神經外科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給患者及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精神負擔,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盡快對破裂動脈瘤進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隨著血管內介入技術的發(fā)展和栓塞材料的不斷改良,顱內動脈瘤在全腦血管造影(DSA)下經股動脈行彈簧圈栓塞術的治療效果已逐步得到臨床醫(yī)學的肯定,再加上其侵襲性小、術后反應輕、感染機會少、痛苦小等優(yōu)點,被越來越多的患者和家屬接受[3]。但是介入治療并發(fā)癥時有發(fā)生,且直接影響了患者的預后[4]。因此臨床護士應充分認識到引起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在患者住院期間積極做好圍手術期護理,從而可以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減少患者的痛苦,促進患者康復。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介入治療常見并發(fā)癥有六類:(1)腦血管痙攣。(2)顱內再出血。(3)血栓形成。(4)穿刺部位血腫。(5)肺部并發(fā)癥。(6)神經功能障礙。本文就上述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原因及其預防護理措施作一綜述,旨在對臨床護士護理和管理此類患者時提供參考。
1.1 腦血管痙攣 是介入治療術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5]。SAH后血管痙攣發(fā)生率為50%~70%,致殘率和致死率為23%[6]。臨床表現(xiàn)為一過性神經功能障礙,如意識障礙、失語、頭痛、肌力下降或癱瘓等。注意一些特別癥狀:前交通動脈瘤初期可有雙下肢麻木和精神癥狀;大腦中動脈瘤可有上肢及顏面麻木,優(yōu)勢半球側可有失語癥狀[7]。
1.1.1 原因 一是顱內動脈瘤破裂后,由于顱內壓力急劇升高,使動脈瘤壁內外的壓力差突然降低,載瘤動脈突然減壓引起反射性急性血管痙攣;二是SAH釋放出強大的致痙攣物質如血紅蛋白及其降解產物,通過自由基反應改變了血管周圍神經的平衡,從而導致腦血管痙攣;三是其發(fā)生與栓塞材料反復刺激腦血管壁和患者精神高度緊張有關。
1.1.2 預防及護理 手術中應及時清除顱內的積血,提高穿刺技術,保證置管的順利,減少栓塞材料對患者血管內壁的刺激。鈣通道阻滯劑是目前最常用的預防腦血管痙攣的藥物,臨床效果最好的是尼莫地平,靜脈應用的效果優(yōu)于口服,持續(xù)微泵注射可以維持有效的血液濃度,應及時觀察藥物的入量,確保藥液勻速進入體內[8]。若患者體重低于70 kg或者血壓不穩(wěn)定,尼莫地平開始2 h以2.5 ml/h微泵注入,如血壓無明顯下降,增加至5ml/h微泵持續(xù)靜脈泵入,持續(xù)10~14 d后改用尼莫地平片60 mg口服,連續(xù)使用7~14 d[9]。該藥在使用中應密切監(jiān)測患者有無頭暈、眼花、頭痛、惡心、嘔吐、皮疹、面部潮紅、心率加快和血壓下降等,若血壓下降明顯,應減量或暫停使用,收縮壓低于100 mmHg須慎用。注意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肌力和生命體征的變化,同時控制血壓在正常的范圍內或稍高于基礎血壓,對于平衡顱內壓,防止腦血管痙攣有重要的意義。
1.2 再出血 是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術后最嚴重的并發(fā)癥[10]。最新國外資料顯示[11],動脈瘤再出血率高達17%,臨床表現(xiàn):突然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加深、腦膜刺激征加重,嚴重者因顱內壓急劇增高而引發(fā)枕骨大孔疝導致的呼吸驟停。
1.2.1 原因 一是在出血后的2周內,由于正常的纖溶系統(tǒng)可使血塊溶解,是再出血的高危時期;二是由于術中導管、導絲或彈簧圈對血管壁的反復刺激所致。
1.2.2 預防及護理 首先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護理,使其了解相關專業(yè)知識,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進食易消化、低鹽、低脂飲食,勿感冒,避免劇烈咳嗽和用力排便,絕對臥床休息,并安置于光線柔和的病房里,避免各種不良因素的刺激,加強看護等再出血的誘發(fā)因素。其次密切監(jiān)測血壓,如血壓較高時,遵醫(yī)囑使用降血壓藥如尼卡地平等,通常降低10%~20%即可,高血壓患者可降到動脈收縮壓的30%~50%[12],將血壓控制在預期水平。觀察解痙鎮(zhèn)靜藥的療效。對于躁動的患者應分析原因給予對癥處理。
1.3 血栓形成 是介入治療中的常見并發(fā)癥,尤其見于彈簧圈栓塞術后的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一側肢體的麻木無力、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肢體遠端皮膚溫度降低,甚至偏癱、失語和意識障礙[13]。
1.3.1 原因 包括血液高凝狀態(tài),彈簧圈解脫過程中紅細胞被吸附致血小板聚集,彈簧圈突出至載瘤動脈導致血凝塊脫落,腦動脈硬化粥樣斑塊脫落等[14]。
1.3.2 預防及護理 預防是重點,加壓液體滴注和足量抗凝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要求臨床醫(yī)師提高栓塞技術,縮短操作的時間[15]。出血傾向是抗凝藥物使用中最主要的不良反應,應注意觀察有無皮膚瘀斑、鼻衄、牙齦出血、注射針眼出血、黑便、血尿等情況發(fā)生。術后應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意識、瞳孔和生命體征的變化,警惕有無肌力的改變、偏癱或失語,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處理。同時還應觀察雙下肢的皮膚溫度、顏色、感覺功能有無異常以及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如發(fā)現(xiàn)下肢疼痛、麻木、皮膚溫度下降或搏動減弱,高度懷疑是下肢血栓栓塞,立即通知醫(yī)師處理,觀察抗凝藥物的效果。鼓勵患者多飲水,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1.4 穿刺部位血腫 是介入治療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局部血腫多發(fā)生在術后6 h內[16],臨床表現(xiàn)為:穿刺部位青紫、瘀斑、出血或血腫。
1.4.1 原因 一是患者原有動脈硬化史、血管彈性差、血壓過高、凝血障礙。二是肝素量使用過大或出現(xiàn)操作中血管損傷。三是穿刺處按壓方法不恰當,按壓時間不夠,術后穿刺側肢體活動頻繁或未嚴格制動等造成的[17]。
1.4.2 預防及護理 手術結束穿刺部位按壓20~30 min后加壓包扎,絕對臥床24 h,穿刺側下肢伸直制動12 h[18],翻身或搬動患者時髖關節(jié)應處于伸直位,意識障礙的患者穿刺側下肢給予約束帶固定,清醒患者囑右下肢制動,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敷料情況,有無皮膚發(fā)紺、滲血、腫脹或血腫,觀察穿刺側下肢皮膚溫度和足背動脈搏動等情況,注意加壓包扎的松緊度。如出現(xiàn)小血腫壓迫時間可適當延長,對于較大的血腫早期冷敷,后期可熱療或理療。若無異常變化,一般手術后24 h解除壓迫。
1.5 肺部并發(fā)癥 是SAH后因內科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多發(fā)生于SAH后分級不良的患者。以肺部感染最為多見,且有肺部并發(fā)癥的SAH患者有更高的癥狀性血管痙攣的發(fā)生率[19]。臨床表現(xiàn)為:意識障礙加重、缺氧、高碳酸血癥、呼吸節(jié)律不規(guī)則、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發(fā)熱等。雖然此類疾病是血管內治療,但在臨床護理的過程中,應注意肺部感染的預防,以避免不良預后。
1.5.1 原因 大部分為Hunt-Hess分級Ⅳ級和幾乎所有屬Ⅴ級的患者因病情需要進行氣管內插管和機械輔助呼吸。在機械通氣患者治療中常見并發(fā)癥為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嚴重性醫(yī)院獲得性肺炎類型[20]。
1.5.2 預防及護理 保持病室內空氣流通,嚴格無菌操作,做好消毒隔離工作。及時給予腸內營養(yǎng)攝入,避免出現(xiàn)誤吸,有資料顯示[21],咽喉部誤吸和反流造成咽喉部細菌定植,是肺部感染最主要的發(fā)病因素,護理該類患者應抬高床頭30°~45°,能夠避免口咽部產生的分泌物進入下呼吸道,并減少胃液的反流,可有效預防VAP。加強呼吸道的護理,做好氣道的濕化和溫化工作,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每周更換呼吸機管道1次,另遇可見污染時應隨時更換[22]。根據(jù)藥物敏感實驗結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減少耐藥菌的發(fā)生。
1.6 神經功能障礙 臨床表現(xiàn)為:胸悶、頭暈、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煩躁不安、譫忘等精神癥狀,肢體肌力下降或偏癱、感覺障礙、失語以及患側瞳孔上眼瞼下垂、散大和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等功能障礙。
1.6.1 原因 拔管時患者精神高度緊張,對疼痛刺激敏感;術后壓迫血管過重,制動肢體時間過長,栓塞材料對動脈血管的刺激及患者補液量不足致血液濃縮。
1.6.2 預防及護理 密切監(jiān)測病情,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通知醫(yī)師給予對癥處理。加強翻身,翻身時保證穿刺側肢體呈一直線避免彎曲,每30 min觀察穿刺點加壓包扎情況,注意末梢皮膚溫度和感覺變化,盡早予以肢體功能鍛煉,術后3 d在生命體征穩(wěn)定的條件下,協(xié)助患者伸掌、屈肘,保持患肢功能位,術后7 d指導并協(xié)助患者加大運動力度[23]。對于語言功能障礙者加強溝通交流的訓練,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緩解其緊張焦慮情緒,幫助其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動脈瘤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為破裂動脈瘤的治療開辟了新的介入治療方法,介入手術治療雖然起著主導作用,但圍手術期的護理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24]。為了更好地配合治療做好護理工作,首先要對介入治療過程和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有充分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在患者的圍手術期治療中進行預見性的護理,防患于未然。由于危重患者的原發(fā)病不同,臨床治療效果存在差異,這就要求臨床護士實時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治療前全面評估患者的情況,給予正確的護理干預措施,加強術前護理,減少再次出血幾率,為手術治療爭取時間。術中選擇合適的介入材料,熟練操作,動作輕柔,術后嚴密監(jiān)測病情,采取恰當?shù)淖o理措施,是保證治療效果和減少并發(fā)癥的關鍵。對于危重患者來說,原發(fā)病的治療和護理同樣重要。加強恢復期患者的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和神經功能的鍛煉,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高淑麗.顱內動脈瘤造影后行彈簧圈栓塞術27例圍手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4):95-97.
[2] 梁愛軍.老年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0):5739-5740..
[3] 王如榮.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術中并發(fā)癥的預防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9):142.
[4] 焦春蓮,李 姍,薛 艷.顱內動脈瘤患者介入治療術后的相關并發(fā)癥及其護理[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6):612-614.
[5] 宋玉榮,易漢娥.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3,18(3)182-184.
[6] Cho SY, Lee DH, Shin HS, et 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 for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 2015(16):68.
[7] 張海英,沈梅芬.破裂動脈瘤術后病人腦血管痙攣的集束化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2013,28(4):322-324.
[8] 張菊華.高分級顱內動脈瘤破裂早期介入治療的圍術期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3,28(18):43-44.
[9] 盧斌華. 破裂動脈瘤栓塞術后并發(fā)腦血管痙攣的預見性護理[J]. 護理學雜志,2013,28(15)36-37.
[10]袁 萍,程佩杉,黃春娟,等.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圍術期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4):48-49.
[11]Lantigua H, Ortega-Gutierrez S, Schmidt JM,et al.Subarachnoid hemorrhage:who dies,and why[J].Crit Care,2015,19(1):309.
[12]應彩羽,陳琴藍.143例復雜性顱內動脈瘤患者行載瘤動脈閉塞術的護理配合[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9):782-784.
[13]丁亞男,劉 芳,馬 靜.Angio-Seal血管封堵器應用于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0):1918-1920.
[14]Danière F, Gascou G,Menjot de champfleur N,et al.Complications and follow up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J].Diagn Interv Imaging,2015,96(7-8):677-686.
[15]宋 川,田 紅,張玉波,等.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的并發(fā)癥及處理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12,14(5):37-39.
[16]萬付梅.電解可脫性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38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0):50-51.
[17]劉曉月,王玉芹,鄭 雯,等.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術后常見并發(fā)癥的觀察及護理[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6,33(3):230-232.
[18]章 雁,章春梅,羅維嘉.顱內動脈瘤破裂栓塞治療后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J]. 護理與康復,2014,13(7):675-677.
[19]陳凡帆,全 偉,張 昊,等.破裂顱內動脈瘤患者介入治療后早期預后的相關危險因素[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14):2390-2392.
[20]Lim KP,Kuo SW, Ko WJ,et al.Efficacy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care bundle for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the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 of a medical center[J].Microbiology Infect,2015,48(3):316-321.
[21]佘秋群,龍虎成,田 艷.ICU患者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循征護理的效果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4)854-856.
[22]何琴慧,吳曉英.ICU護士對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集束干預策略認知狀況調查[J].醫(yī)學信息,2015,28(41):267-268.
[23]何 瑛,王慶華,許秀芳,等.介入治療急癥腦動脈瘤破裂出血的護理體會[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7):602-604.
[24]辛桂華.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伴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1)216.
(本文編輯 馮曉倩)
241001 蕪湖市 皖南醫(yī)學院弋磯山醫(yī)院神經外科ICU
王楚楚:女,本科,護師
10.3969/j.issn.1672-9676.2017.16.009
2017-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