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婭飛
20世紀前半葉,中國經(jīng)歷了半世浮沉。在社會動蕩不安、國家陷于危難之際,眾多文化工作者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為精神依歸,在其專業(yè)領域、用其特有的方式拯救國難,為黨的事業(yè)作出卓越貢獻。有這樣三位代表,他們或拋棄舊知,追求新學,探索道路;或表演塑造,寄意于戲,以示丹心;或揮毫潑墨,文以載道,以文化人。他們不懼危險為黨工作,在敵人面前彰顯民族氣節(jié),與黨患難與共。他們追求理想的過程和入黨的經(jīng)歷,給人以感召和力量。
楊度:幾經(jīng)風雨轉變信仰 從“帝制禍首”到共產(chǎn)黨員
楊度1875年生于湖南湘潭一個偏僻的鄉(xiāng)村,自幼苦讀詩書,立志做度量天下之人,1893年考中舉人。1895年,楊度會試落榜后回到湖南。1898年,楊度二度赴京參加會試再次敗北。惆悵迷惘的同時,他目睹了戊戌維新運動,深受觸動,遂棄科舉傾新學,以期找到實現(xiàn)治國安邦的新路徑。
在探求新知的過程中,楊度逐漸認識到中國專制集權制度的弊端,主張實行君主立憲。1905年,楊度應邀為清朝憲政考察組代寫報告。按照他所勾勒的憲政藍圖,清政府預備仿行立憲,楊度被起用。于是,一介書生變?yōu)槌⒚伲瑸橥菩袘椪母锉甲吆籼?。然而?911年的辛亥革命使他的首個君主立憲夢化成泡影。1913年,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聘請楊度為參政院顧問。一向?qū)⒕髁椧暈椤熬韧鲋?、富強之本”的楊度,撰寫《君憲救國論》,為袁世凱復辟帝制吶喊。1916年,洪憲帝制覆滅,楊度被視為“帝制禍首”遭到通緝,避難天津租界。而一年后的張勛復辟再次失敗,連遭三次打擊的楊度終于幡然醒悟,徹底放棄君憲救國迷夢。
正當其苦悶之際,五四運動爆發(fā),楊度跟隨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在此過程中結識了中共領袖李大釗,加深了對共產(chǎn)主義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識。當李大釗身陷囹圄時,楊度積極營救未果?!八摹ひ欢狈锤锩兒螅慷昧税咨植老麓罅扛锩臼繎K遭屠害的一出出悲劇,楊度一方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殘暴之至極為震驚,另一方面又被革命黨人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所感動,便下定決心為黨的事業(yè)傾盡晚年所有心力。為此,他變賣家產(chǎn),將所得款項用于救助遇難者家屬;加入“中國革命互濟會”,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關系,為黨搜集情報,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黨的事業(yè)作出獨特貢獻。1929年秋,經(jīng)潘漢年介紹和周恩來批準,楊度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一名秘密黨員。
楊度,一個末代王朝的知識分子,本可以享受相對富足的生活,卻在白色恐怖最嚴重的時候,冒著殺頭的風險,完成了從力主君主立憲到信仰共產(chǎn)主義,從鼓吹帝制的“罪魁禍首”到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轉身。
程硯秋:從藝術追求到信仰追求 罷歌而歸農(nóng) 停演以明志
程硯秋是我國著名的京劇界“四大名旦”之一。1915年,他開始登臺演出,結果一炮打響,成為戲院的紅人,后拜師梅蘭芳、王瑤卿,終使其開創(chuàng)出別具一格的程派唱腔,成就一代藝術宗師。
憑借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風格,程硯秋在京劇藝術界聲名鵲起。然而,他并不滿足于僅僅當一名演員,而是在“藝術為人生服務”的理念指引下,自覺承擔起藝術家的社會責任。結合當時的現(xiàn)實問題,他排演了大量反映社會時弊、警世喻人的劇目,并參與創(chuàng)辦南京戲曲音樂院,培養(yǎng)京劇人才。
“九一八事變”后,程硯秋義憤之余,決心用戲曲喚醒同胞的愛國熱情,鼓舞他們投身于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中來?!捌咂呤伦儭焙螅逼綔S陷,日寇強令梨園公會組織北平所有梨園名角舉辦聯(lián)合“義演”,制造淪陷區(qū)祥和安樂的假象。在梨園界久負盛名的程硯秋被日軍威逼利誘,他留話“程某人是寧死槍下也決不從命”。1943年,程硯秋下定決心罷歌歸農(nóng),停演明志,歸隱北京西郊,向日寇作無聲的抗議。
抗戰(zhàn)勝利后,程硯秋返回京城,為表達喜悅之情,他舉行各種義演。然而,戰(zhàn)火的再次燃起使得他徹底失去了對國民黨政府所抱的希望,這時,之前知之甚少的共產(chǎn)黨卻漸漸走入他的視野。
北平解放后,周恩來的幾度拜訪,讓程硯秋深為感動。新中國成立后,目睹國家的新變化和國共兩黨之迥異,程硯秋決心向黨靠攏??姑涝瘧?zhàn)爭期間,他放棄財政工資、捐獻收入,赴朝慰問演出,支援志愿軍。
1956年夏,程硯秋前往青島參加干部讀書班,系統(tǒng)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最終完成了思想上的蛻變,萌生了加入黨組織的愿望。1957年10月,在周恩來、賀龍的關心與鼓舞下,他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1958年3月,這位尚處于預備期的京劇大師溘然長逝,黨組織批準同意追認他為中共正式黨員。
程硯秋把藝術大師的氣節(jié)與歷史見證人的角色完美結合,用京劇表演藝術表達愛國赤誠,在新舊面貌的對比中確定靈魂的歸宿,終將藝術追求與信仰追求融為一體。
沈雁冰:矢志不渝堅守信仰 初創(chuàng)時入黨 彌留時歸黨
五四運動后,沈雁冰(筆名茅盾)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結識陳獨秀,并為《新青年》雜志撰稿。1920年,他參加了上海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做了大量工作。
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成立,包括沈雁冰在內(nèi)的各地早期黨組織成員順然轉為正式黨員。起初,黨的各項工作處于秘密狀態(tài),沈雁冰以其工作環(huán)境為掩護擔任直屬中央的聯(lián)絡員,開展黨內(nèi)通訊聯(lián)絡工作,并在黨創(chuàng)辦的學校承擔教學任務,領導、參與、報道上海罷工運動。
大革命期間,根據(jù)形勢的推進和黨的工作的需要,沈雁冰接受黨組織派遣,輾轉各地。大革命失敗后,革命陷入低谷,沈雁冰被迫開啟隱居流亡生涯。緊張的國內(nèi)氣氛和復雜的社會形勢,使他漸漸失去了與黨組織的聯(lián)系??鄲炨葆逯畷r,沈雁冰決心拿起手中的筆為黨的事業(yè)繼續(xù)奮斗,從而踏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征程。隱居上海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以大革命時期為背景的第一部小說《幻滅》;1928年流亡日本后,創(chuàng)作了寄托革命前途信念的長篇小說《虹》;1930年返回上海后,完成了反映30年代國內(nèi)社會現(xiàn)實的長篇巨著《子夜》;抗戰(zhàn)期間,繼續(xù)創(chuàng)作了大量暴露國民黨反動本質(zhì)、歌頌人民抗日斗爭的革命文學作品。從解放戰(zhàn)爭時期起,沈雁冰由文學創(chuàng)作轉向?qū)ν馕幕涣?、國家文化建設,并在新中國成立后出任首任文化部部長,投身于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
1981年,沈雁冰以孱弱之軀在病床上提出給中央寫信,表達要求恢復黨籍的心愿。這封信由他口授、其子代筆、他本人親筆簽名。完成這封信后,沈雁冰說:“我死了,反正什么也不知道了,那時如蒙追認,將是我一生的榮耀。”
3月27日,這位文壇巨星隕落。3月31日,黨中央作出“恢復沈雁冰中國共產(chǎn)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的決定。
沈雁冰在黨的早年困難時期加入黨并同黨一起度過困難,在與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后自覺擔當革命“鼓手”和“號角”,在革命勝利后繼續(xù)為黨奉獻,彌留之際渴望追認回歸。他對理想信念的終生追求,展示了什么叫做堅定與執(zhí)著。
(曹世明薦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