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摘 要 本研究對同級2045名學生的有效網(wǎng)上心理測評結果進行了分析。結論:篩選為陽性的學生人數(shù)在10%-20%之間,SCL-90測評中,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在項目總分、陽性項目、強迫癥狀、人際關系高于城鎮(zhèn)學生; 95%的學生來自和諧家庭;學生首選求助對象是自己和父母。
關鍵詞 西部 獨立學院 心理測評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機制、新模式組建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準確而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態(tài)勢,洞悉學生不正常心理和行為的原因,積極探索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西部獨立學院生源具有特殊性,因農村學生占三分之二,經濟相對欠發(fā)達,與普通本科學生相比,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普遍比較弱,且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加強對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和管理研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2研究方法
2.1被試
在2045人中男生1695人,占總人數(shù)的82.89%,女生350人,占17.11%;農村1423人,占總人數(shù)的69.58%,城市622人,占30.42%;年齡從28歲到16歲。
2.2研究工具
《90項癥狀清單(SCL-90)》和《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兩個量表。
2.3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1.5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處理。
3結果與分析
3.1 90項癥狀清單(SCL-90)數(shù)據(jù)分析
3.1.1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情況
按中國常模結果,2045名學生中共篩選出總分原始分>=160分的學生人數(shù)363人,占總數(shù)的17.75%;陽性項目數(shù)>43項學生人數(shù)共402人,占總數(shù)的19.66%,可以考慮篩選陽性,需進行進一步的篩查。
3.1.2十因子5級程度評分結果比較
SCL-90的90個項目分為10個因子,每個因子采取5級評分制,從1到5表示自覺癥狀從無到極重,5個程度,分數(shù)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不良。
從表1可以看出,除強迫癥狀外,其他9個因子的無癥狀和影響輕微兩者的百分比之和占總數(shù)的90%以上,評價為“中”的自覺有該癥狀,并有一定影響的百分比中,強迫癥狀最高,達13%,其次是人際關系和敵對,分別是7.1%和4.2%;“重”和“極重”比率之和除強迫癥狀外都不超過1%。上表也反映了強迫癥狀的檢出率較高。
3.1.3城鎮(zhèn)與農村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比較
總分>=160,診斷為陽性的有363人,占總數(shù)的17.75%,來自農村的學生有278人,占76.6%,來自城市的學生85人,占23.4%,可以看出農村學生的陽性檢出率遠遠高于城鎮(zhèn)學生;而以陽性項目數(shù)超過43個作為診斷分界線,402人檢出陽性,占總數(shù)的19.66%,在這402人中,農村學生305人,占篩選陽性人數(shù)的75.9%,城鎮(zhèn)學生97人,占24.1%,農村學生的陽性檢出率依然高于城鎮(zhèn)學生。
再來看看農村學生和城鎮(zhèn)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差異檢驗。
因總體中農村人口1423人,城市人口622人,樣本量相差較大,經檢驗兩樣本方差不齊性,不能做獨立樣本T檢驗。因此系統(tǒng)隨機抽取來自農村的學生205名,來自城市學生208名,進行差異顯著性比較??偡?、陽性項目數(shù)、強迫癥狀、人際關系這4個項目上,P均<0.05,也就是說在0.05水平上,農村學生和城鎮(zhèn)學生在這4個項目上差異顯著,再來比較平均分,農村學生在這4個項目上的平均分均高于城鎮(zhèn)學生,因此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城鎮(zhèn)學生;其它的8個項目,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及其他,從均分上來看,農村學生均高于城鎮(zhèn)學生,但未達到顯著性水平。
3.2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UPI)數(shù)據(jù)分析
3.2.1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情況
UPI顯示有明顯心理問題的有286名,占總人數(shù)的14%;可能有心理問題,應該引起關注者有511名,占總數(shù)的25%;心理健康者共有1248名,占總數(shù)的61%。
3.2.2分項診斷結果數(shù)據(jù)分析
以下是7個分項診斷結果,其中1、2、3、4分項的肯定回答都與抑郁情緒及傾向相關,這些人群更可能體驗無助、失落,動力缺失感,他們也更多的會有睡眠、飲食方面的不適。4、5、6則是對自身問題的認知,引導他們需求幫助非常重要。
從表2可以看到,2.1%的人曾有過自殺觀念,8%的人原生家庭可能經歷過不幸,而9.5%的人經常會有失眠的困擾,失眠也是內心焦慮不安的一種表現(xiàn),還有6.4%的學生動力缺乏,有抑郁情緒存在。在對自己問題的認知方面,12.8%的學生感覺自己有問題,10.8%的學生曾經覺得有問題,而有問題并接受過心理學幫助的占4.9%。
3.3被試其他變量數(shù)據(jù)分析
3.3.1被試家庭氛圍情況分析
心理學研究已證實,學生所生活的原生家庭的家庭氛圍對學生的心理發(fā)育、人格健康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而溺愛、爭吵、冷淡和暴力的家庭雖然只占很少的比例,但往往是學生性格某方面缺陷的始作俑者。
95.4%的家庭還是比較和諧,溺愛、爭吵、冷淡、其他和暴力的家庭都不超過2個百分點,溺愛的只占0.3%,可能和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有關。
3.3.2被試首選求助對象
當大學生出現(xiàn)心理困惑、情緒困擾時,首先會自己想辦法調整,這個比例占到34.3%,其次求助自己的父母,占總數(shù)的30.4%,也就是說,這兩者占了65%左右,成為學生解決自身問題的主要方式,22.4%的學生會求助親密朋友。但求助心理咨詢、老師和其他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心理咨詢對于大多數(shù)農村學生來說還是新鮮事物,能夠想到尋求幫助的學生很少。
4討論
4.1心理健康狀況總體分析
SCL-90和UPI測評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情況結論基本一致,在10%-20%之間。SCL-90測評中,強迫癥狀評價為中及以下的比率超過10%,達14.1%,強迫癥狀和個體幼年時的教育有關,學校和家長過于刻板、嚴格的教育是可能的影響因素之一。
在UPI測評中,存在心理問題和可能有心理問題的比率為39%,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需要一定的心理學專業(yè)人士幫助,而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則需要關注。
4.2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個分項診斷結果的分析
長期處于抑郁狀態(tài)中的大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自責感、無助感、無價值感,嚴重的可能會發(fā)展為抑郁癥,甚至出現(xiàn)疑病、產生輕生的念頭。有專家表示,高校自殺身亡的學生中,大都與抑郁癥有關,抑郁癥已成為大學校園的一大殺手。因此,這些項目做肯定回答的學生,甚至這四項都做肯定回答的學生需要做認知方面、人際關系方面的重大調整。
4.3對心理健康輔導的一點思考
西部理工科高校農村學生占總人數(shù)的多一半,很多學生由于地域環(huán)境、家庭條件所限,很多學生性格較為內向,遇到事情不愿尋求幫助。針對這種情況,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開展使受益面最廣,值得探討。
4.3.1積極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作用
心理學教師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方式探索自我的內心世界,更好的認識自我,從而做出符合自身特點的目標定位和選擇。
4.3.2安排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對社會的認知
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能夠適應社會并具有一定的社會運作能力”。要加強學校學生團隊建設,組織各種有益身心的活動,發(fā)揮對學生團隊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
4.3.3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開闊視野,拓展思維
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從原有的只知數(shù)理化的單一的認知世界回歸豐富多彩的包含了各類知識的世界,開拓學生的視野,能夠使看問題站在更高的高度,心胸開闊自然伴隨著健康人格的建立。
4.3.4利用團體輔導促進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有研究表明,有針對性地組織和鼓勵那些性格較孤僻、內向的學生參加團體輔導,能夠有效改善人際交往技能,促進身心和諧。因此,團體咨詢是改善民辦高校大學生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5結論
(1)有明顯的心理問題的學生占被試總學生人數(shù)的10%-20%之間;
(2)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城鎮(zhèn)學生;
(3)學生95.4%的家庭還是比較和諧的,溺愛、爭吵、冷淡、其他和暴力的家庭都不超過2個百分點;
(4)當大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自己想辦法調整,比例占到34.3%,其次求助自己的父母,親密朋友。尋求心理咨詢、老師和其他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參考文獻
[1] 賈柏慧.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碩士論文,2012(12).
[2] 劉冬梅.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管理研究——基于河南省高校調查數(shù)據(jù)[D].河南工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14(12).
[3] 何元慶,李蘭蘭.正念團體咨詢對大學生抑郁情緒的效果[J].第十七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