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陶化彥
石油創(chuàng)客孫剛
○ 文/陶化彥
提高“采收率”,是孫剛的一個夢。經過他和伙伴們的努力,大慶油田三次采油技術揚威海外。
●勤于鉆研的孫剛,碩果累累。
供圖/陶化彥
“采收率”,是油田最具挑戰(zhàn)的課題。大慶油田勘探開發(fā)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一室副主任孫剛,就是一位敢于挑戰(zhàn)的勇者。
當初,他清楚地記得師傅一句話,就如責任重重壓在他肩上:若大慶油田采收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找到了一個玉門油田;每提高5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找到了一個克拉瑪依油田!
然而,這并非輕松的一句話對于處在開發(fā)中后期的大慶油田來說,采收率要提高一個百分點,不亞于百米成績提高0.1秒的難度。
用啥“靈丹妙藥”提高“采收率”?當然,是聚合物。聚合物,是一種特制的高分子化學藥劑。它能將躲藏在黑暗巖石孔隙中的石油“驅趕”出來。
毫無疑問,這種“藥物”性能越好,“采收率”就會越高。當時,大慶用的這種“藥物”,大都由美、日、法等國進口,因未有統(tǒng)一標準都標榜“權威”。
雖然油田檢驗標準和水平國內領先,但仍無法準確檢測它國聚合物的質量。這也是孫剛心中的一個“痛”點?!霸诰垓尮I(yè)化的今天,我們新一代石油人,必須搶在外國人前面建立國際認可的標準,掌握話語權?!睂O剛堅定地說道。
檢測水溶性聚合物微觀性能,被公認為“世界高分子領域六大難題”。一些權威曾無功而返。但年輕好盛的孫剛不信這個邪:“外國權威不過起步早,超過他們咱就是權威。”
聚合物分子,僅有零點幾微米,準確測定分子尺寸是建立標準關鍵。因此,這也就成為了孫剛攻堅的第一道“堡壘”。
很快,他發(fā)現(xiàn)國際通用的計算公式有漏洞。因此,他更想有自己的計算標準。歷經兩年反復演算,他推導出了一套新方法。但得通過儀器檢驗,這種儀器只有北京一家研究所有。
于是,他連忙與這家研究所聯(lián)系。28天后,他終于等到了對方儀器空當期,并連夜帶著樣品登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據稱,這種樣品,1個月才能提取出1克,在他心里堪比黃金珍貴。車上,他緊緊抱著樣品箱一夜沒敢合眼。
空當期,因時間寶貴,他扛了一箱方便面,三天沒離開實驗室。對方被感動了,專門為他配了兩名助手。他成功獲得了全部的實驗結果。
歷時3年的探索,他的團隊建立的聚合物評價標準和方法,順利獲準成為國家行業(yè)標準。當時,國外標準只能檢測4種規(guī)格產品8項指標,而他們的標準能檢測10種規(guī)格產品15項指標,被稱為“大慶標準”。因此,也成為了令國際同行嘆服的“權威裁判”。
搞技術研究,就如攀登高峰一樣艱難。獨辟蹊徑更難。孫剛,就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創(chuàng)客:“踩在前人的腳窩里,永遠看不到新的風景。只有超越前人,才能站得更高,才是對前人最大的尊重。”
正是憑借這種精神,孫剛又在探索的征程路上,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如今油層的“胃口”變了,越來越“挑食”。有的油層油少,但“飯量”大;有的油層油多,但“飯量”很小。這也是前人未知的答案。
于是,孫剛又開始琢磨:咋能讓聚合物們更“智能”,適合不同油層的“口味”?咋能更科學地調配聚合物,提高“采收率”?
那陣子,孫剛如同“魔怔”了一樣:有時拿著筷子發(fā)呆,捧著空碗愣神;有時半夜突然“骨碌”起來,摸出枕邊的小本子一通“劃拉”……白天黑夜都在琢磨各種聚合物的“脾氣秉性”。
當初,孫剛想從“聚合物分子量與油層匹配關系圖”入手,但有人提醒他這是幾代人的研究成果,不要搞砸了,毀了自己的名聲。
孫剛不服氣,一股倔勁上來:“從水里‘撈’油,就大膽探索,就得不斷超越前人,走出一條新路?!闭{整這張圖涉及六大區(qū)塊127個小層,重新繪制匹配圖版,無論是工作量還是工作難度,都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孫剛的“牙”,比什么都“硬”。他帶領項目組成員,一頭扎進了巖芯庫,從幾米高的架子上把一盒盒200多斤的巖芯抬上抬下上千次。
他們又從巖芯庫到現(xiàn)場,一寸一寸地選點采樣,一次一次地模擬實驗。4年,共采樣1500多份,實驗600多次,分析數據5萬多個,實驗記錄本摞起來有一人多高,終于繪成了6大區(qū)塊的注聚關系圖版,找到了聚合物對不同油層的最佳匹配方案。
然而,“魔怔”了的孫剛沒有停下腳步,又用一年多時間,首創(chuàng)了“采收率”提高值與不同參數的函數關系式,形成一套個性化、定量化注聚參數優(yōu)化設計技術,“采收率”大幅度提高。
這些成果填補了國內行業(yè)技術空白,增油效果提高26%,兩年節(jié)省聚合物3.38萬噸,帶來經濟效益5.7億元。
如今,大慶油田已走向世界!“走向世界,就要面對挑戰(zhàn)。不僅是技術挑戰(zhàn),而且是對自己的挑戰(zhàn)。在老外面前,能夠證明自己的,就是絕對自信。”孫剛坦言。
是的,當他來到哈薩克斯坦肯尼亞克油田時,一下子被兩大問題困住了:一個是油層上有大孔道,容易“搶”其他孔道的“口糧”。因此,被稱為“賊層”。另一個是其原油黏度高,相當于大慶的15倍。普通的聚合物根本“驅”不動它。
更令孫剛困惑的是,在大慶駕輕就熟的“普分普濃”、“中等段塞”等習慣打法,在這里根本無法施展拳腳。這讓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必須打破常規(guī),不走尋常路。
幾天的冥思苦想,他終于有了新的思路:先用“高效堵劑”對付“賊”層,再用“高效驅劑”動用“好”層,讓“堵”和“驅”聯(lián)手,讓狡猾的“賊”無路可逃,無處可躲,無計可施。
“當然,‘堵’和‘驅’的藥劑,必須是高效的、精準的。”孫剛說。于是,他和伙伴們又在僅有10平方米的工作間里,開始了新的“戰(zhàn)斗”。開始,因儀器沒有制冷功能,不能達到實驗條件,他們就在零下30攝氏度嚴寒中敞開窗戶工作。
可想而知,他們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先后又都讓他們患上了重感冒,卻沒有一個躺下,沒有一個掉隊。孫剛說:“那段時間,我們心里都憋著一股勁?!?/p>
這年春節(jié),按理孫剛他們應好休息,辦置些年貨??墒?,他們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的,騰不出一點時間進城,三個人輪流啃著只有一根黃瓜的年夜“大餐”,圍在收音機旁聽著春晚,在異國度過了一個別樣的大年。一番窮追不舍的探索與追逐,很快現(xiàn)場試驗有了新結果:每注入1噸聚合物,增油70噸,兩年創(chuàng)收1.8億元。
孫剛與伙伴在國外一路“綠燈”。很快,他們又參與了印尼Talang Akar油田“采收率”研究項目,設計的三次采油方案在與多家石油公司的多輪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也讓大慶油田三次采油技術多點開花,揚威海外。
責任編輯:陳爾東
znchenerd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