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浮名
自2001年入駐故宮博物院九卿值房以來,一直處于輿論漩渦里的星巴克于2007年停止了營業(yè)。當時,故宮有關負責人透露,故宮將對現(xiàn)有經營網點進行整合,星巴克將不會再以獨立品牌、獨立店面的形式出現(xiàn)在故宮內。
星巴克,這家美國的咖啡連鎖店,在西方人的普遍觀念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飲食文化的代表符號”。影視作品也經常拿“遍地都是星巴克”“星巴克開到白宮”等語言自我開涮。然而,2001年,它堂而皇之地開進了故宮,因為在中國,星巴克成了品位、高雅、小資的代名詞。在中國的小資中,流行著一個這樣的段子:我不在辦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泡星巴克,成為小資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動。毫無疑問,這杯名叫“星巴克”的咖啡,是小資的標志之一。
從不登大雅之堂到成為小資的標志,星巴克在中國的流行,正是文化被誤讀的典型。
有人說:“世界越扁平化,誤讀越立體化?!?/p>
商業(yè)力量所制造的流行時尚和消費霸權,共同形成信息屏蔽,廣告、數(shù)據(jù)、高科技、新發(fā)明、口號、價格、外觀、場地布局等,這些旨在引導消費的元素,往往構成了誤讀的技術壁壘。真正的品位、高雅、時尚,反倒成了人們的認識盲區(qū)。
正因為如此,在牛仔褲流入中國之初,有人看到外國窮人褲子上的補丁,以為是一種時尚?;貒?,他們也依樣畫葫蘆,叮囑裁縫在做牛仔褲的時候,也在褲子上打一個補丁。
在國外,背包旅行客通常是窮人,參加旅行團的往往是有錢人。在中國則正好相反,背包旅行成了時尚,成了可供炫耀的資本。
在西方,人們常常把“一切看上去瘋瘋癲癲的打扮”稱為“波西米亞風”。在中國,“波西米亞”這個概念被無限放大,就連房地產商都在叫賣“波西米亞建筑風格”。
美寶蓮、玉蘭油是國內“名價比”(知名度/價格)很高的化妝品品牌。在中國,幾乎每一個開始學習涂涂抹抹的女人最初都會選擇美寶蓮,每一個開始投身美白工程的女人都會試試玉蘭油。其實,在西方,美寶蓮、玉蘭油、巴黎歐萊雅等都只是超市貨架上的普通化妝品,沒有專柜,沒有巨星代言,幾乎上不了臺面。
有一個相反的事例顯得特別有意思。與法國的香水和時裝一樣,葡萄酒也象征著法蘭西式的浪漫情調與貴族氣質,無數(shù)文人墨客紛紛贊美葡萄酒的高貴。據(jù)說,在法國,飲葡萄酒被貴族化、儀式化。流入中國后,這種貴族式的浪漫被中國的餐飲文化所過濾,葡萄酒與其他所有用于飯局的酒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只是葡萄酒的顏色比較紅而已。市場上十幾塊錢一瓶的葡萄酒,它的貴族氣質在中國已經蕩然無存。
這一切,緣于中國人以驚人的速度體驗和消費著西方文明,而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商業(yè)規(guī)則、法律條文、消費品位,每一樣都需要時間去慢慢積累和沉淀,效率是不起作用的,誤讀因此產生。
2001年,星巴克就是在這樣的誤讀下,被紫禁城熱情擁抱。六年后,國人明白,星巴克對故宮是一種視覺污染,對古老的中國文化也是一種糟蹋。正如北京烤鴨不可以把分店開進白宮,狗不理包子不能上國會山一樣,星巴克只能被故宮驅逐。
中外文化在誤讀中逐漸互相了解,在誤讀中走向認同。這就是星巴克被故宮驅逐給人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