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tài)
38萬冊《璞石成玉的秘密》讀本進江蘇校園
9月20日是第十四個“公民道德宣傳日”,江蘇省文明辦、江蘇省教育廳聯(lián)合舉辦《璞石成玉的秘密——孩子們心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省編讀本進校園新聞發(fā)布會。該讀本是一本以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為主要閱讀對象,力求向他們既通俗生動又系統(tǒng)深入地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及性讀物,為全國首創(chuàng)。
該讀本貼近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能力和現(xiàn)實生活,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個層面12個關鍵詞設計篇章,全書以小角度呈現(xiàn)大主題,用小故事講述大道理,讓小主人融入大時空。把抽象的理念變成鮮活的人和具體的事,力求對核心價值觀進行多方位、立體化的解讀和闡釋。
江蘇省文明辦、省教育廳向全省近4000所小學免費贈送了38萬冊《璞石成玉的秘密》省編讀本,供師生們在教學活動中循環(huán)使用。
江西:地方藝術進中小學美育課堂
江西省近日就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出臺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今年起全省各級各類學校逐步開足開齊上好美育課程,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周音樂、美術課各不少于2節(jié)。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學校每周要增設1課時如舞蹈、戲劇以及贛劇、采茶戲、儺舞、陶藝等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課程。
江西省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要因地制宜組建學生興趣小組、藝術社團和藝術俱樂部,開展聲樂、器樂、舞蹈、戲劇、書法、繪畫以及手工作坊等多種藝術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jù)自身興趣愛好自愿選擇參加。全省每三年舉辦一屆省級大中小學藝術展演活動,各市、縣(區(qū))每三年至少舉辦一次全市、縣(區(qū))級藝術展演活動,各大中小學校每年或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校園藝術節(jié)活動。
聲音
馬路: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心智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馬路認為,從教育的規(guī)律上講,藝術教育和其他類型的教育差不多,但也有其相對特殊的地方,就是比較強調感受性和創(chuàng)造性。尤其是繪畫,講究眼和手的配合,眼睛是用來觀看和獲得信息,再通過手把看到的信息畫出來,所以這兩點是互相聯(lián)系的,前者是感知,后者是操作。但是現(xiàn)在我國的藝術教育,甚至是整個中國的教育都相對保守,或者說過于程式化,這種教育方式把“我教給你”看得很重要,但在啟發(fā)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方面比較欠缺。例如,學校里的美術教育,往往是給學生東西照著畫,而且老師會傳授一些方法,教你怎么畫才能非常像。這樣的結果就是,所有學生畫的都是相同的。到最后,往往會把繪畫變成一種技能,而不是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
要改變這種學生擅長“模仿”而不會創(chuàng)新的困境,我們需要作出改變:首先是更新藝術教育的基本理念。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心智,即增強學生的感受性和分析力,如此才能讓學生主動貼近社會,形成自覺思考問題的習慣。其次,老師要學會放手,鼓勵學生自己去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
調查
調查:75%受訪者坦言很多家長因孩子青春期焦慮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對200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4.9%的受訪者表示周圍很多家長因孩子處于青春叛逆期而焦頭爛額,反感家長說教(76.0%)、與家長頂嘴(65.4%)、莫名情緒煩躁(49.6%)被認為是這時期孩子的典型特征。75.6%的受訪者認為尊重孩子、多傾聽孩子想法對調整孩子逆反心理有效。
中國心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華東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舒曼介紹:
“叛逆期是孩子成長重要、必要的階段。處在叛逆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人格會逐漸完整,進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是心智發(fā)育的重要特征?!彼瑫r表示,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會經(jīng)歷這個時期,“與家庭教育有關,如家庭教育氛圍很好、健康自由,孩子從小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性格,而束縛、管教、希望式的教育,孩子成長時會潛意識地想去掙脫”。
觀點
劉鐵芳:在愛的生命體驗深化與智識空間的擴展上開展教育
劉鐵芳在《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愛與豐富:重新認識基礎教育的兩個基本維度》一文中指出,理想的教育乃是基于愛的交往的自我豐富,愛與豐富構成我們重新審視基礎教育的兩個基本維度。日常教育實踐正是在愛的生命體驗的深化與智識空間的擴展兩個層面展開,前者構成教育實踐的基礎形式,后者則是教育實踐的具體內涵。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的主要問題集中表現(xiàn)為愛與豐富兩個層面展開都不夠充分,由此導致學生個體愛的體驗膚淺與智識空間狹窄,最終結果是教育不足以為未來具有持續(xù)而深度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個體奠定健全的生命活力與開放而活躍的心智基礎。因此,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需要切實甄定不同階段學校教育的目標,低齡階段重點培育愛,愛中滲透豐富;中學教育階段重在理智世界的擴展,豐富中滲透愛。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一是需要以積極的交往來擴展、提升教育之愛的維度,二是需要以理智世界的充分拓展來提升教育的豐富性,由此培養(yǎng)生氣蓬勃、視野開闊、富于生命情懷與社會關懷、充滿創(chuàng)造活力的生命個體。
張祥蘭:班級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體驗場
張祥蘭在《中國教育學刊》2016年第8期《班級文化場域建構:價值選擇與關系調適》中提出,班級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體驗場。借鑒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場域理論,分析了學校文化場域與班級文化場域中的特有要素構成、關系沖突、價值規(guī)范,嘗試以場域沖突與關系調適的視角,將班級置于學校文化場域中加以關注,對班級文化場域關系沖突及其根源進行分析,有助于教師厘清學校與班級、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關系。遵循學校育人的價值立場建構班級文化,尊重學生生活經(jīng)驗,關注學生生長需要,能促進學生生命成長與個性發(fā)展。
班級文化場域中學生發(fā)展和群體學生慣習的系統(tǒng)生成,內含學校文化場域、社會及家長對孩子品質與行為的價值期待,呈現(xiàn)了學校育人價值觀??梢哉f,班級文化場域有意識地塑造學生的慣習生成,使其具有教育文化場域的獨有育人氣質。個體慣習的內化生成,需要個體經(jīng)驗的自我生成與主動形塑。尊重學生日常生活經(jīng)驗與生命成長,是班級文化場域內所有關系主體的統(tǒng)一價值觀。班級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體驗場,尊重學生生活經(jīng)驗基礎、建構學生生命成長的班級文化,是班級文化場域存在和發(fā)展的價值追求。
域外
法國:巴黎學校班會主打“私人訂制”
巴黎的學校對家校結合非常重視。在每學年的三個學期中,每學期都要開一次班會,類似中國的家長會。這個班會會邀請校領導、任課教師、班主任、家長代表和學生代表參加。會上,班主任除溝通班級中的問題外,還會對班里的每一名學生進行客觀分析,當然主要是分析學習中的問題。有意思的是,不管學生成績如何,老師都對他們充滿期待,沒有恨鐵不成鋼的意味,寫下的評價多以激勵為主,比如,“他在XXX方面還能做得更好!”而且,寫A學生的評價和寫B(tài)學生的評價絕不雷同。
因為老師要在班會前對每個學生寫出個性化的評價,所以會前只有做了大量的準備,會上才會言之有物、言之有據(jù)??梢哉f這樣的班會真正是為學生“私人定制”。此外,家長也會對學校提出要求和希望,雙方都很坦誠,往往一開就是兩三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