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包含革命論和社會論,是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智慧結合當時中國具體國情,提出的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偉大的歷史理論和研究課題,也是毛澤東思想的主體部分。通過深入剖析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論及其社會論的內容、性質、對象、道路、革命前途以及新中國建設初期一系列的經驗總結和教訓,闡明這一精神寶庫對于新形勢下當代中國的貢獻。
關鍵詞: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貢獻
中圖分類號:A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27-01
一、新民主主義的革命論及其貢獻
第一,關于中國革命性質的闡述:毋庸置疑,五四運動成為劃分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至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中軸線,從那時起,中國政治力量的舞臺上出現無產階級活動的身影。中國的當時的國情決定了當時的革命性質,在那個滿目瘡痍的半殖民半封建時代不僅民不聊生,老百姓流離失所,而且通過這場新的革命,無產階級走上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的道路。這場關乎民族獨立與民主革命的斗爭賦予了他們新的使命,雖然還是屬于資本主義民主革命范疇,然而意義卻大不相同。第二,關于革命對象與依靠力量的闡述:三座大山不斷激化著矛盾,而主要矛盾就是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對于中國的欺凌與壓迫,毛澤東指出:“在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國,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完全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其生存和發(fā)展,是附屬于帝國主義的。這些階級代表中國最落后的和最反動的生產關系,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fā)展”[1]p5。第三,關于革命道路及前途的闡述:毛澤東主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以農村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他在描述中國革命高潮時說,“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2]p47前途和主要任務是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態(tài),推翻三座大山從而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革命論中總結出了實事求是這一寶貴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提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3]p48,對于當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我國的具體國情需要具體調查研究然后進行分析,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各地區(qū)發(fā)展不均衡,資源分布廣泛,在這樣的一個大國里只有搞清楚調查對象和研究定位才能作出科學的決策。當今時代統一戰(zhàn)線已經有了新的發(fā)展,形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zhàn)線,而在武裝斗爭方面,新時期黨加強軍隊建設與國防建設,形成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的過硬本領的人民子弟兵。當今時代的農民,又是中國社會土地制度改革的主力軍,中國的三農問題的正確處理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乎城鄉(xiāng)差距的縮小。
二、新民主主義的社會論及其貢獻
從社會論內容上看: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認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是新式的資本主義,即新資本主義。(一)政治綱領,1948年12月,“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首次在《將革命進行到底》中得到使用。1949年6月,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總結經驗時提出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論斷。“國體—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4]p365(二)經濟綱領,以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為主導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由國家經營管理。沒收地主階級土地,消滅封建所有制,實行耕者有其田。后來形成了個體經濟、私人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國營經濟以及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體系。(三)文化綱領,毛澤東主張在文化上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新民主主義文化既不是資本階級文化,又不是完全的無產階級文化,而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適應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發(fā)展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社會論中的經濟思想對于目前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以及農輕重三者之間比例的協調,區(qū)域資源開發(fā)等仍具有參考價值。社會論中的政治組織原則,比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實行的民主“三三制”原則,以及1954年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都為當今中國的政治制度作出很大先導性作用。其中新民主主義社會政治綱領中的“民主集中制”,為后來的政權組織形式以及黨的領導體制做了鋪墊。社會論中有關文化的思想,諸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以及面向工人、農民、革命隊伍的文化。[5]p532對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繁榮起到借鑒作用。社會論還對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及人民內部矛盾作出了很大理論貢獻,要求我們敢于開拓,敢于創(chuàng)新,能夠與時俱進,為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而盡一份力。人民群眾主體論對當今依靠群眾,服務群眾,向人民群眾學習的實踐活動推向高潮,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論是當今中國同國際建交的基礎。
三、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時代價值
隨著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社會應運而生。這一理論切合了當時中國國情,回答了無產階級革命走向命題,科學劃分了中國社會階級構成以及闡釋了如何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明確指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以及中國革命勝利后如何引領中國邁向社會主義的前途方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不同于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社會不同于社會主義社會。這一理論形成于建黨之初,發(fā)展于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成熟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并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得以豐富和完善。它不僅對當時,而且對當代中國也有著巨大的貢獻。它既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又完全是中國化的創(chuàng)新成果,既是對中國正確革命路線和道路的總結,又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的科學概括,既是毛澤東獨創(chuàng)性的理論貢獻,又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國防等領域對當代中國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貢獻既有理論性質的又有實踐性質的,既有經驗,又有教訓。尤其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的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治黨治國治軍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只有繼承和發(fā)揚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才能夠更加堅定我們的夢想,在新形勢下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
參考文獻:
[1]-[5] 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作者簡介:杜輝(1993—),男,漢族,河北衡水人,哈爾濱商業(yè)大學15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