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澂(音chéng)(1835—1902年),字清卿,號恒軒,江蘇蘇州人,后客居上海,著名學者、書畫家、金石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治水專家。他的治水故事還被后人傳唱并改編成生動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光緒十三年八月。鄭州十堡(即石橋)黃河決口南泛,危害極為嚴重,民不聊生。最初由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李鶴年和河南巡撫倪文蔚主持黃河的堵口。次年五月,堵口工程失敗了。李鶴年等均被革職。七月,吳大澂被皇帝任命為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接辦堵口的巨大工程。說它巨大,不僅僅是工程規(guī)模之大,更因為是工程前期存在太多的問題而使工程難以為繼。吳大澂發(fā)現(xiàn)河工堵口收發(fā)物料時有很多弊端,于是他只身微服,扮成工人混雜在搬運物料的人群中進行私訪。吳大澂很快發(fā)現(xiàn)了物料短斤少兩、克扣工人工資的情況。他沒有立刻懲治官吏,而是故意率領工人們與官員爭執(zhí),爭吵中官員想用暴力鎮(zhèn)壓,就在他們準備對吳大澂實行鞭杖時,吳的隨從大喝道:“他是河帥,誰敢動手!”這時慌亂的人群頓時安靜了,吳大澂立刻對官員實行了杖責,并帶枷在工地示眾,以儆效尤。從此,偷工減料、在物料上動手腳的事情便不再發(fā)生。
吳大澂對堵口的治理也籌劃有方。他推行責任制和鐵腕政策,對在工的官吏,分工明確,并嚴格規(guī)定完成的時間和需要達到的效果。他誓言:如依限不能完成者斬,自己也將以身殉職。在治理的整個河段中,他特別重視鄭州、中牟、開封一帶。他強調:“中河廳頭堡大王廟頂沖之石堤……八堡之人字壩、托頭壩(中牟境)……下南廳七堡之順二壩十九堡之蓋壩(開封境)均甚緊要,是防御省城之門戶”。他提倡用水泥砌筑磚石壩,加固工程,開創(chuàng)了黃河上使用水泥修建工程之壯舉。吳大澂還提出了固灘保堤的治河思想。鄭州十堡建成后,因河勢南趨,原本的堤身即將被水沖垮。他審時度勢,在滎澤八堡(今鄭州李西河一帶)老灘前,筑了一座新的石壩。石壩修建完工后,在石壩上立了一塊石碑,碑文寫道:“老灘土堅,遇溜而日塌,塌之不已,堤亦漸圮(音pǐ,毀壞,坍塌),今我筑壩,保此老灘,灘不去則堤不單,守堤不如守灘。”在治水的過程中,吳大澂對黃河進行了新的測繪,自河南省閿(音wěn)鄉(xiāng)縣(今靈寶境內)金斗關到山東利津鐵門關海口,測量了長達1021公里的河道。第二年制圖完工,呈光緒帝瀏覽,命名為《御覽三省黃河全圖》。
光緒十八年吳大澂授湖南巡撫。中日甲午戰(zhàn)爭起,他率湘軍出關收復海城,因兵敗被革職。
吳大澂的治水思想和治水實踐,他對水利工程的嚴格管理,都給予了后世水利工作者以參考和借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