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佳,張衛(wèi)平
(1.遼寧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2.遼寧工業(yè)大學 學生工作處,遼寧 錦州 121001 )
論大學生友善觀內涵及其培養(yǎng)
趙宇佳1,張衛(wèi)平2
(1.遼寧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2.遼寧工業(yè)大學 學生工作處,遼寧 錦州 121001 )
友善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中的重要組成,在個體的現(xiàn)實生活中時刻體現(xiàn)。因此,大學生對友善的認同程度、踐行狀況和深層培養(yǎng),理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著重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文從大學生友善觀認同與踐行的現(xiàn)狀出發(fā),展開對大學生友善觀的內涵分析,深入挖掘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提出從社會、家庭、學校、個體本身等路徑開展大學生友善觀培養(yǎng)的對策。以期重新構建大學生友善觀體系,促進大學生全面成長。
大學生;友善觀;培養(yǎng)
自“友善”被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來,學術界關于友善觀的研究始終沒有停步。友善觀作為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價值觀的統(tǒng)一,培育和踐行其價值內涵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對于提高社會整體道德水平更有著不可估量的現(xiàn)實作用。隨著物質文明的建設和發(fā)展,我國國民的精神層面開始轉向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由此也衍生出相應的思想道德和倫理問題。因此,對大學生友善觀的認同和發(fā)展現(xiàn)狀予以關注,揚長避短,及時引領和培養(yǎng),這不僅關系到大學生人格完整和素質高低,更關乎中國夢的順利實現(xiàn)。
友善,從狹義上主要指人際、倫理之間,友好、尊重、誠信、善良。但結合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要求,與人為善的含義也已經(jīng)有了變化,并且已經(jīng)逐步擴展到與己為善、與物為善、與自然為善。
(一)與己為善
每個個體首先要學會處理的關系應當是與自己的關系,內外和諧、人格統(tǒng)一。與己為善,核心是對自己能正確評價、合理期待、學會接納。具體地,指不過度追求完美,不對自己提出超出能力和現(xiàn)實條件的期待和要求,主觀地給自己帶來焦慮和不滿意;正確評價自己,著眼于自身的成長狀況,不妄自菲薄,也絕不盲目自大。學會先與昨天的自己比較,再與他人比較。既兼顧自我評價,也要結合他人和社會評價,既看到自由公開的自己,也要看到盲目、隱藏和未知的自己。接受人類個體的局限性和不完美,學會揚長避短,對短板、長板都能善待。
(二)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的含義,在傳統(tǒng)解釋中,友善主要發(fā)生在人與人之間。強調待人應像朋友之間一樣友好善意,互幫互助,善解人意、相互體諒。更強調主動、積極地對人懷有善意、施以善行。但現(xiàn)代社會,與人為善的內涵更強調將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善待,內化為一種本能、存在,是一種自然而言的原本就有的一種認知或情感,而非刻意的、甚至帶有功利色彩的人際思維和要求。大學生的與人為善,應灌注于人格之中,成為一種本能和生存需求。
(三)與物為善
與人為善,更遞進的層次是與物為善。比如與動物為善,是指將對人的善意和情感拓展到動物。善待沒有功利關系和情感基礎的動物,有條件和機會的可以善養(yǎng),至少不應存在虐待動物、濫用動物資源的行為?!皼]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減少或杜絕不必要的且以動物生命為代價的服裝、飲食等消費需求。比如與植物為善,植物似乎沒有生命,但也沒必要損壞花草。公共設施、整潔的環(huán)境,雖無生命,但也不隨意破壞。與物為善,相比較少人際功利訴求,更能彰顯善的境界。
(四)與自然為善
去“人類中心”觀念,重新認識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提升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重視之心、善良之心。加強“可持續(xù)”觀念,尊重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不強求、不掠奪、不過度使用,增強環(huán)保意識,不亂排放、不污染環(huán)境,學會與自然更長遠地和諧相處。
作為現(xiàn)代大學生,存有更廣義的友善觀,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對友善的深度理解、豐富善的情感、強化友善的行為。努力實現(xiàn)“內外和諧、人際和睦、世界和平”的美好前景。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個性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從總體看,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道德水平還是要高出同齡人群。但由于大學生的心智發(fā)展狀況、道德認知水平、自我控制和調節(jié)能力等多種因素,大學生友善觀的認同和踐行狀況也有需關注之處,具體表現(xiàn)在:
第一,自我觀走極端。一種現(xiàn)象是沒有自我,過分在意他人和環(huán)境評價,沒有自己穩(wěn)定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期待系統(tǒng),對待自己過于苛刻或完全沒有自我。另一種現(xiàn)象是過度自我,表現(xiàn)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敬他人,不能換位思考,體恤和觀察他人情緒,外顯為驕傲自大、待人冷漠,對于需要幫助的人采取漠視的態(tài)度,不施以援手,在公共場合不注意影響,常常打擾到其他人的工作。他們認為只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不用也不該去管其他人,這樣就造成這部分大學生跟社會大家庭脫軌,無法融入社會、集體之中。
第二,人際觀重功利。對人的態(tài)度部分學生趨向功利化,“有用沒用”成為價值判斷單向標準。友善的情感和行為更多投放到“有用”的人身上,對于“沒用”的人表現(xiàn)出冷漠、疏離和排斥。對于與己有利的,或者為了暫時和眼前的利益,破壞規(guī)則、傷害他人的情感,比如學習過程中弄虛作假,例如無故逃課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考試作弊的行為屢見不鮮,這不僅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更是對老師、對自己的不友善、不負責的體現(xiàn)。家庭生活中,心情功利明顯,當與家長出現(xiàn)分歧和需要沖突的時候,出現(xiàn)情緒問題時,沒有理性解決,頂撞父母、甚至殺父弒母的悲劇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第三,與物交流缺乏平等意識。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之際,因此極其容易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行事。況且如今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這樣就造成他們更加不懂得與他人平等相處。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便是大學生漠視其他個體、動物,對待他人趾高氣揚,甚至出現(xiàn)虐貓、虐狗事件,實在令人痛心。其根本原因便是大學生并沒有形成正確的友善觀,因此大學生行為與社會所倡導的行為出現(xiàn)很大的偏頗。
第四,生態(tài)觀呈淡漠傾向。許多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離生態(tài)、自然相對較遠,因此許多學生只是對生態(tài)環(huán)保等的宣傳標語具有印象,更具體的生態(tài)知識比較缺乏,生態(tài)意識不強,環(huán)保行為停留在注意公眾形象、體現(xiàn)修養(yǎng)的層面,并沒有對自然和其他生物有深度的感情,也即沒有深入內化為一種穩(wěn)定的理念和認知。其結果是生態(tài)環(huán)保行為并不穩(wěn)定,受外界情境和個體情緒的影響而搖擺。
研究大學生友善觀缺失的現(xiàn)象,是為了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找出造成大學生友善觀缺失的因素。根據(jù)目前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系列不友善現(xiàn)象來看,大學生友善觀的缺失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大學生對友善觀的自我認知不充分,另外還包括家庭教育、高校教育的缺失與失衡以及社會中不良風氣的影響所致。
(一)大學生對友善的認知水平較低
友善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對大學生的行為具有導向和規(guī)范的作用,更是被中國共產(chǎn)黨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但這并不意味著友善觀已經(jīng)深入到每一位大學生的頭腦和觀念中。大學生對友善觀的定義還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大學生對于“友善”的理解并沒有上升到精神層面。相反,大學生認為“友善”毫無價值,因為存在于大學生頭腦中的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便是“付出就會有回報”,而待人友善、施以援手并不會直接地帶來物質性的回報,就算付出真心也不一定會獲得真心,因此就會使一部分大學生產(chǎn)生一種友善觀對自身沒有任何價值的錯覺。這種對友善觀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直接導致大學生友善觀的偏失。
(二)高等教育中對友善的教育系統(tǒng)性較弱
高校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對大學生的成人成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依目前的現(xiàn)狀來看,部分高校在教育工作上有著嚴重的失衡,在為大學生安排的課程中,專業(yè)理論課占了絕大部分比重,而傳統(tǒng)文化課、道德修養(yǎng)課、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課等占了相對較少的部分。越來越多的教學工作只是為了應對考試,或者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技能,能夠在將來畢業(yè)之后獲得高的就業(yè)率。在傳授理論教育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友善教育,而在實踐活動中,往往也忽視了對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使大學生的自身素質、道德修養(yǎng)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與提升。
(三)家庭教育對友善觀的培養(yǎng)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是孩子第一任啟蒙老師。可見,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發(fā)展階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學生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其生活習性、品格習慣的養(yǎng)成都跟家庭息息相關,而家長往往忽視這一點。過于溺愛孩子,往往使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后,在人際交往過程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以唯我獨尊的姿態(tài)對待他人,不懂得謙讓;而對孩子過于嚴苛,也會讓學生厭惡與人交往,處處以一副刁難的態(tài)度對待身邊的同學與朋友;更有甚者,家長之間鬧矛盾常常是不避忌孩子,這也會造成大學生在與人意見相左的情況下缺乏溝通。這都是家庭教育中家長的失職,使當今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這一人生考題下錯洞百出,無法答出滿意的答卷。
(四)社會大環(huán)境復雜產(chǎn)生負面影響
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外來文化的滲透打破原有單一文化的模式,人們一時間還難以適應,再加上人們利益心的膨脹,導致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被打亂,社會中不友善的現(xiàn)象與日增多,人和人之間像是筑了一道城墻,很難坦然相對。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學生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判斷是非的能力還有所欠缺,這就很容易效仿社會人的相處模式,再加上社會法律的不健全以及道德輿論不足,無人來宣判或譴責這種不友善,就更加惡化了大學生友善觀缺失的現(xiàn)狀。社會應弘揚一些正能量,使人們能夠在接受時代轉變的同時,還能保持一顆不驕躁、積極向上、友善待人的心。
大學生肩負建設祖國的重任,要擁有健全的人格,這就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yè)技能,更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大學生友善觀作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一個方面,理應成為新時期下社會培育的一個重點。面對大學生友善觀缺失的現(xiàn)狀,國家、社會、高校、家庭以及大學生個人都應該深刻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多個方面來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完善大學生的人格素質,這樣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也能促進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以及未來中國發(fā)展水平的提升。
(一)社會要加強對友善觀的宣傳
社會良性、健康、有序地發(fā)展對于促進大學生友善觀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面對大學生友善觀念不足的表現(xiàn),社會層面有責任調整治理力度,緩解大學生的人際矛盾,調整大學生的不良心態(tài)。
首先,國家、社會應該加強友善觀的理論研究,提高友善思想的宣傳力度,弘揚社會正能量,將一些樂于助人、不求回報的友善人物作為新一代青少年的榜樣進行宣傳、鼓勵,將培養(yǎng)友善觀提到日程上來,而不是僅僅提出一個可有可無的宣傳口號,應將友善觀念深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同時,社會還應該健全監(jiān)督機制,建立明確的賞罰機制。目前,面對不友善的現(xiàn)象,我們還依然停留在僅僅靠道德輿論譴責的層面,沒有一套完整的監(jiān)督機制,這就很容易使違反社會道德的人鉆了法律的空子。況且,沒有完善的賞罰機制也會造成行善之人因無法獲得及時的鼓勵而懈怠。健全賞罰機制,使大學生能夠改變到“友善”一無是處的錯誤觀念,能夠對社會充滿信心,做一個友善之人。
(二)高校要注重友善觀教育
高校作為大學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場所,對于大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有著責無旁貸、不可推卸的責任。
高校應該加強大學生對于友善觀的認知,注重思想政治的理論教育,并依托一些專題、講座等的活動教育,將友善思想的淵源、內涵、價值以及意義灌輸?shù)酱髮W生的頭腦之中,將感恩、寬容內化為每一位大學生的內心概念及想法,形成一種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傳授友善思想理論知識的同時,高校還應該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扶貧、送溫暖,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人與人之間友善相處所帶來的樂趣。
高校育人的最終目標應該是通過教育手段將外在教育內化為大學生友善觀的自我教育,使其思想中有對友善觀的明確認知,再將其轉化為外在的行動。
(三)家庭中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孩子的友善觀
家庭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直接的,而且也是復雜的。家庭成員在長期的生活磨合過程中形成了屬于本家庭獨有的文化,這對于孩子性格的養(yǎng)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習慣、性格多半也是在各自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中練就而成。因此,要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友善思想,家長應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體恤的家庭親情環(huán)境,使大學生在形成自己完整、獨立的價值觀之前,感受親情的溫暖,體味人間的溫情,能夠首先學會與父母長輩溝通得體,其次做到尊敬陌生人、以德待人,擁有最基本的道德素質。
(四)重視自我修養(yǎng)
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特殊的群體,理應走出家庭、學校的象牙塔,在集體中學會明辨是非、寬容友善,塑造更為完美的自己。在完善自身專業(yè)水平的基礎上,還應注重對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在學習生活中,應多關注一些有關友善思想的理論,豐富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培養(yǎng)行善的意識;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保持謙卑、恭敬,與人和善地溝通,遇事不急躁;更要學會愛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用感恩的心來看待世界,回饋世界。大學生不僅應該學會對身邊人友善,更要在走向社會之際,學會對陌生人友善,學會對自然友善。友善不僅僅是一種價值觀念,更是一個人的外在修養(yǎng),是從頭腦中的認知最終回歸到社會交往實踐中去。
大學生友善觀作為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群體提出的一種價值觀念。能夠從人性的層面規(guī)范大學生的行為,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道德素質、習慣養(yǎng)成均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對大學生進行友善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應從國家社會、高校、家庭與大學生自身四個層面合力進行,使當今大學生能夠提高綜合素質,提升整體道德水平,做到與人友善相處,與社會和諧相融,與自然共處共生。這是一項遠大而又重要的工程,也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人生重要課題。
[1] 馬汝偉.友善是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美德[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0(19): 79-80.
[2] 李亞云.淺議對大學生開展友善教育的重要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6): 351-352.
[3] 李亞云.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友善教育的再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4(1): 230-231.
[4] 李慧.友善觀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4(11): 95-97.
[5] 崔雪.當代大學生友善觀培育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5): 120-121.
[6] 李建華.友善:必須著力倡導的價值觀[N].光明日報,2013(7): 11.
(責任編校:付春玲)
G641
:B
:1674-327X (2017)01-0092-04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1.028
2016-06-22
趙宇佳(1992-),女,河北保定人,碩士生。
時間:2016-12-16 16:25:46;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415.C.20161216.1625.006.html